張子彧
中國當下美術教育的狀況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在為這種狀況焦急的同時也感到無奈。目前大部分初高中生的美術課程仍因得不到重視而被語文、數學、外語等應試重點科目所取代。某些學校領導認為“上美術課等于課外活動”,“對學習沒什么幫助,把時間浪費在美術課上不如多學點考試考到的”,甚至制作假課表來應對上層領導的檢查。這使得對美處于懵懂狀態的青少年一次次失去了解美的機會,并在模式化的中國教育體制中逐漸鈍化他們對美的感受力。每到考大學之前,藝術專業的熱度總是突然上漲,許多學生選擇藝術專業,成為藝術生,僅僅是因為彌補文化課上的缺陷,去個好大學。盡管這樣的選擇對學生本身來說不是什么壞事甚至有利于個人發展,但無奈的事實是,這些學生當中只有小部分抱有對藝術的熱情。
一些人對藝術專業的理解也陷入了某種誤區,筆者曾不止一次聽到某些老師勸告學生,聽到親戚勸告朋友:“學習不行就當個藝術生。”這樣的謬論不僅無形中誤導了青少年對藝術學科的看法,也顯現出大多數成年人缺乏對美術專業的理解,高中升大學的美術考試仿佛成為了一種“接盤”。
藝考也讓許多高考美術培訓機構風生水起,但這種培訓機構真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嗎?完全不能,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應試藝考培訓到處充斥著“模式化”,有的學生甚至要死記硬背每一束線條、每一塊陰影。水果永遠是固定幾個顏色,深色的瓶子要擺在水果后面,默寫的人物毫無生氣。每個學生都在壓抑中度過集訓歲月。筆者曾見到某一線城市著名藝考培訓機構用投影儀做素描示范,老師畫一筆,學生跟著畫一筆,填鴨式教學讓美成為一潭死水。我咨詢過這類機構的老師關于學生們是否對美有評判能力?對美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高中生幾乎沒有自己的見解,而稍有天賦的學生也因為在同輩壓力和老師的權威下,逐漸褪去了自己的光芒,變得麻木。不過這類培訓機構也不是毫無用處的,最起碼他們讓學生學會了如何使用鉛筆畫出有序排列的線條。
在應試美術僵化的培訓下進入藝術專業院校的大學生面臨著更多新的問題,如何扔掉應試知識,脫離藝術職業教育,面對藝術,重新建構審美體系是他們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而這種新問題的根源也正是中國教育的缺陷,中國的教育缺少對“自我”的探索,在層層選拔考試中,學生為了目標漸漸對自己關閉了內心,對父母關閉了內心,冷漠社會、冷漠自己。而筆者認為人類社會,藝術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便是藝術家本身。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了解,在藝術中沒有自我,那么他如何能從感受自己出發,進而感受社會、自然和一切?他的藝術是失去靈魂的。
據調查,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更多的是接受專業實踐教育,而對于思考、理論性質的問題關注較少。普通大學生對藝術教育更感興趣,雖然學校有理論課程,但缺少專業實踐課程。普遍高校的藝術課程與學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1〕
學院內的藝術教育的確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但對于即將畢業、面臨找工作這種實際問題的畢業生來說,又是一個新問題,藝術是一個較難就業的學科,尤其是純藝術專業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在畢業后選擇轉行,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有機會施展才華,藝術也隨時間逐漸離他們遠去。
整個教育模式和學生自身發展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循環,籠罩著中國美術教育。我國國民審美素質也或多或少受其誤導,目前我國國民藝術素養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大部分國民對于西方繪畫的理解只停留在印象派等流派,而對于20 世紀后的許多西方藝術流派,許多國民表示疑惑,并且不會主動深入了解。這樣的形勢也不能給當代藝術一個有效開放的發展環境。
當代藝術也置身于循環之中,是一種很直接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是循環的末尾,它的導向、它的審美評判,也同樣作用于當代藝術教育。隨著我國對藝術的態度愈發開放,大眾接觸當代藝術的途徑越來越多,諸多藝術展覽館的成立、媒體的宣傳、策展人創新展覽方式,如交互式、沉浸式藝術體驗等,天不直接或間接地拓寬了這一途徑。一些藝術工作室向業余藝術愛好者開放體驗課程,專業大學的課程也不再限于傳統。當代藝術豐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開拓了大眾的視野,讓人們切實地體會到原來藝術還可以這樣做,大眾對于當代藝術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大部分人提到藝術不再拘謹。觀眾在品讀藝術品的同時也是在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當代藝術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在這個過程中它也默默擔任著一種教育角色。當代藝術應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青少年的思維處在非常活躍的階段,還未點燃的煙花,只需要一根點燃的導火線,就能放出絢麗的煙火。藝術作品能帶給他們許多發散點。
然而,真正的藝術家與優秀的作品仍是少數的,有時甚至被龐大的社會體系或是其他商業噱頭掩蓋住,難以被識別。大眾現在同樣面臨著被市場潮流趨勢誤導的危險,有的畫廊和藝術家合作生產出一個“流水線”,“生產”嘩眾取寵的作品,這樣的行為雖然談不上好與不好,然而與對大眾的藝術教化作用是背道而馳的。
談論起藝術史上的作品時不能不提及商業,今天依然如此。純粹的當代藝術品很難突破重重阻礙呈現在觀眾視野內。但對于藝術教育來說,市場的、商業的藝術品盡管討喜卻不能免俗。整個社會的審美如果都為了經濟利益而傾向商業化,那么這個社會則不會進步,永遠淪陷在俗套中。
當代藝術的時間概念和語言形式是目前我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構成因素,我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應從20 世紀80 年代算起至今天,時間并不算長。尤其市到了90年代,由當代藝術發散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拓展,如藝術視野、藝術展覽、國內外交流等等,并且許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也逐漸崛起,不過仍然受到本土身份與文化的控制。但必須承認,環境與時代的改變也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當代藝術。處于逐步發展階段的當代藝術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不管是當代前衛藝術、實驗藝術、觀念藝術或是綜合材料藝術,它們都需要有一個自由的場域去發展,雖然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不受限制,但“失控”會讓藝術創作迸發出更多火花。
中國當代藝術迫切需要一場藝術運動給大眾“當頭一棒”。“現代藝術運動通過藝術家的思想、作品,提示和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并借此由表及里地看到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最深處。”〔2〕矛盾與沖突讓人陷入更復雜的情感中。“不安分”的藝術運動往往能引發人們的思考與爭議,更能得到關注。
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家應該關注自我但不應自私,對個體、社會、國家都應敞開胸懷,讓藝術不僅僅承載藝術家的性格,還承載著時代的真善美,承載著藝術的命運。藝術家在擁有話語權的同時也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局限于個人的“小情懷”,藝術家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確抓住尋常中的不尋常,讓普通觀眾驚醒,引起強烈共鳴。
相比國內,國外如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較早地建立起了較成熟的藝術教育體系。美國在20世紀末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教育政策,之后又陸續出臺了各類藝術標準,并強調藝術要跨多個學科,把生活與技術結合起來。200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宣言》中明確將藝術同英語、數學等學科列為八大基礎教育核心。新西蘭則在1995年就把藝術列入為國家課程的核心課程。〔3〕
當然,中國當下對與藝術教育的大體形勢逐漸有所改變,藝術特長生將得到高考加分權力。2017年末教育部的新規定指出:藝術教育納入中考內容中。讓人質疑的是,這類政策是否能夠落地實施呢?許多針對學齡前兒童以及少兒美術培訓也開發出新形式的美術課程,課外培訓不再只是繪畫,而增加了如版畫、綜合材料之類的課程。某些藝術類高校也對外開放一些課程體驗活動。
“空心癥”是普遍專業藝術院校的新生代們的一個問題,多媒體與大量的信息植入生活讓專業藝術生受到圖像的控制,迷失在快節奏中,找不到繪畫創作的方向,關注點分散,不能專注,沒有長久的定力。有些學生更熱衷于實踐而認為理論在藝術中是不必要的,這樣的學生最后大都缺乏邏輯,在表達上頗為情緒化。藝術教育應指導學生自發性地多運用邏輯,使理性思考與感性相結合。藝術創作不單是情緒表達、靈感爆發,更多的是承載了社會和這個時代的要求。只注入感情的作品顯得單薄,所以要讓作品厚重起來,頭腦更加清晰,我們可以把藝術創作當成一種項目進行,比如有條理地羅列出創作清單,詳細地記錄目的、實驗過程、效果、材料等,提前預估呈現方式和展覽效果,采取一種理性的方式去實現創作,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等待靈感,盲目相信自己出手的那一刻。
對于藝術教育人來說,怎樣轉換藝術家與老師角度的思維是至關重要的,藝術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老師又是群體中的教導者,作為藝術教育者成為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對學生“授之以漁”,還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個好老師能用對教學的熱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不讓課堂陷入沉默。把培養每一個學生當作培養未來藝術家,不光教授其技術,要更多地讓學生感受美、認識美,教學生為人處世之道,與學生分享經驗,不局限于死板的教條,讓學生感受到藝術是一門充滿人性的學科。李睦老師認為藝術教育也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與形成套路的教育體系斗爭,的確感到無助。但也因此能在逆境中尋找機會。
當代美術教育要掃除“美盲”,〔5〕真正做到使全體國民的藝術審美素質得到提升。在國家扶持與媒體關注的同時,藝術活動也應把目光轉向鄉村。近年來一些藝術家與其團隊在鄉村展開打造“藝術村”等一系列活動,如畫家陳丹陽的寧波象山小石坑國際藝術村計劃,這樣的藝術活動不僅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而且更多地提高了當地居民的藝術素養。藝術活動總集中在一線城市中容易形成很強的“圈子”。這個圈子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在從事藝術活動的人和普通民眾之間形成了一道透明的墻壁。所以,里面的人不應高居樓閣之上,要沖破隔閡。外面的人也要減少畏懼心理,端正對藝術的態度。
中國當代美育工作不止針對青少年,更重要的是全民審美素質的提高,這個過程是緩慢艱難的,但發展前景卻是極好的,當代藝術的未來也因此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