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桂華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指由國家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表現形式有: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包括貨幣資金、存貨、應收款(暫付款)等。近年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確立了"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組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管理體制,初步構建了管理制度框架。但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現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1.資產底數不清。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賬目難以真實反映國有資產的實際存在情況,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脫節。有的單位實物資產購置后,不及時辦理財務手續和固定資產增資手續。有的單位對上級調撥或捐贈資產未及時入賬。有的單位領導調整帶入的辦公設備,領導不主動申報入賬,形成賬外資產。報廢、損失或完全失業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以及巳確定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不辦手續、不沖減。會計信息不真實、不及時,無法真實反映和有效控制資產實物狀況,不能真實反映資產的數量和增減變化情況。
2.資產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缺乏統一標準,購置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購建權、使用權、處置權全部掌握在各單位自己手中。資金來源較好的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不管是否需要,盲目爭規模上項目要投資,追求高標準的辦公設備,不考慮資產的使用效率,對尚能使用的資產提前更新,本可以繼續使用的設備閑置下來。資金來源較差的單位,需要添置資產不能及時到位,影響日常工作。同一單位各職能部門之間也缺乏資源共享意識,把多擁有物資作為身份地位象征,相互攀比。多擁有的部門不肯拿出,不夠用的部門也不用別人的舊物資,要求重新購置,造成資產的占有嚴重失衡,重復購置、利用率低等浪費現象嚴重。
3.資產有償使用管理不規范。為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推動資產有效使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將閑置不用或低效運轉的國有資產進行有償使用,收益彌補財政經費供給不足,緩解財政資金壓力。但由于對這些資產的有償使用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暴露出許多問題:一是房產出租沒有經過財政部門的審批,租金標準沒有經過評估。二是資產出租沒有進行公開招標,承租人的確定和租金定價存在隨意性。三是房產租賃收入不入賬,未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管理,直接坐收坐支,或者用于單位的福利費開支,或者直接沖低單位的執行費或其他費用,引起收入不實。
4.資產處置不規范。國有資產管理意識淡薄,對國有資產處置隨意性很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轉讓、出售、處置、變賣國有資產活動中未嚴格按規定報請相關部門審批,也沒有進行資產評估,私自低價轉讓、出售、變賣和處置國有資產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國有資產在產權變動中被侵蝕,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1.管理意識不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屬于不計成本、不計盈虧的非經營性資產,長期以來行政事業單位只注重占有、使用資產,忽視了資產與財務的統一管理,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單位在清產核資工作中,即使發現問題,也不及時處理,導致賬實不符。
2.管理體制不順。許多單位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或專職資產管理人員,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與資產管理權限不清。“條塊分割”造成管理脫節,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業務上實行“條條管理”,而財務實行“塊塊管理”,這種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脫節,造成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管理和協調,導致國家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貫徹執行。
3.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單位由于領導不重視,沒有專人負責資產管理,缺少必要的規章制度;有的單位制定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滯后于資產數量、質量與結構的變化與調整,沒有充分發揮對國有資產管理的作用和效能;有的單位雖然制定了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但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執行。
1.明確資產管理責任。各行政事業單位承擔本單位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具體管理職責,在資產管理崗位設置、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強化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預算管理的銜接,構建既有機聯系又相互制衡的內部工作機制,提升管理效能。
2.建立資產管理規章制度。各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根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的規定,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本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建立和完善本單位資產清查登記、內部控制、統計報告、日常監督檢查等具體管理制度。
3.制定國有資產配置標準。行政事業單位配置資產應當以單位履行職能和促進事業發展需要為基礎,以資產功能與單位職能相匹配為基本條件,建立健全資產配置標準體系,優化新增資產配置管理流程,逐步擴大新增資產配置預算范圍。明確行政事業單位各類資產的配置數量、價格上限和最低使用年限等,并根據物價水平和財務狀況等因素變化適時調整,為預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
4.完善國有資產登記備案制度。充分發揮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各單位對新購置或劃入資產及時登記入賬,做到網上資產和實物資產完全一致,確保“網賬相符、賬實相符”。在進行業務流程的同時,電子流程也要按步就位,隨時反應資產的實際情況。
5.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建立單位內部監督與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監督與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主管部門負責對所屬單位國有資產實施日常監督檢查、業務指導和協調工作,保證所屬各單位按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規定管好用好國有資產。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綜合管理,應利用各種財務大檢查,對資產完整性、真實性進行檢查,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收益實施有效監管,對查處出來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以起警示作用。審計部門及社會中介機構全面核實被審計單位資產的真實性及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并在審計報告中明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