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義聰
是將導流島和路面標線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分隔車流或者控制車流沖突的目標,使車流進入特定的路線內,能夠達到平面交叉的各種要求,方便來往的行人及車輛根據渠化設計的指引行進,避免交通擁堵,保障路面暢通。
渠化設計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降低沖突的發生率或者將沖突分開,并加以引導,有效的控制交通流,調整沖突出現的位置。道路交叉口在實施渠化設計以后,能夠充分利用時間、空間,使得交叉口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車輛數量更多,并提高了安全性。該類道路交叉口相較面積相等的一般交叉口,車輛行駛的路線更加合理,有效降低了沖突出現的概率,具有更強的通行能力及較為良好的安全性。因此進行科學合理的渠化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的交通能力,保障道路的暢通,交叉口渠化設計需要具有較高的科學性,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應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具體有以下幾點:
(1)分離沖突原則。
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是車流之間的沖突,在設計的過程中,重點任務是充分利用道路的標志線或者標志物,引導行車根據渠化的道路合理行進,將人流與車流分開,使之均能夠在處于正確的道路中,有效減少或者控制車流之間的沖突;
(2)交通疏導原則。
先全面調查各種車流及人流行進路線,在設置專用道、便向道、禁止通道等不同類型的特殊通道,逐步疏導車流及人流,使交通更加有序,更加通暢。
(1)平面交叉口空間不足。
車道數在交叉口處縮減,或是車道寬度小于道路設計規范中的最小值,造成車輛在交叉口上游附近交織頻繁,造成交叉口擁堵。
(2)車道數量不滿足車流需求。
車流量大的交叉口,車道數量的設置時常不能滿足車輛的空間需求,車道數量相對較少,大量車流在車道上的排隊情況較為嚴重。此外,交叉口各方向進、出口車道數量不匹配也是造成交叉口擁堵的重要原因。
受地形條件限制,交叉口設置的專右車道過短,寬度不足,由于轉右車道受地理條件或周邊綠化帶的影響,與直行車道間的漸變段過短,車輛換道過于急促,加之車道寬度較小,使得右轉車輛無法及時換道駛入專右車道,轉右車道能力浪費。由于路面障礙物影響,轉右車道轉彎半徑小,右轉車輛行駛困難且易與非機動車產生干擾,轉右車道設置于道路外側、臨近人行道的路段,當路段存在電線桿或路面條件不好時,會造成右轉車輛轉彎半徑過小,車輛轉彎過急與非機動車和行人產生干擾沖突。
(1)進口道的設計。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進口道應該設置合理的進口道車道數及進口道寬度。其中,將道路上游路段的規劃車道數乘以2,即為交叉口處的進口道車道數,然后再根據交叉口進口道的車道數確定進口道的寬度。
(2)出口道的設計。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還應該對出口道設置合理的出口道車道數、出口道寬度以及出道口長度。對于受到一定限制條件的治理型的交叉口出口道,可按照比同一時間流入最大進口車道數少一條的標準來確定出道口的車道數,同時每條車道的寬度不宜小于3.25米。對于新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出口道,應該根據道路上游同一信號相位流入的最大進口道的車道數來確定出口道的車道數,根據出口道增加的車道數來確定出口道的寬度。應該根據出口道的展寬段和展寬漸變段來確定出口道的規劃長度。
如果平交口的空間面積較大時,車輛在通行時的發生沖突的區域也相應增大。直行車輛與左轉車輛容易出現追尾,各車道的交通流容易發生混亂。所以此時應該設計導流島,盡量減少平交口的面積,縮短停車線與交叉口之間的距離,在交叉口內設置導流線,限制各股車流的行駛軌跡。對于左轉車道而言,可在左轉車道前端增設左轉待轉區,提高左轉車輛的通行效率,可確保交通的順暢通行。導流島不僅能夠有效的分離車流,同時也保護了行人的安全,尤其是在人行橫道的長度大于16m時,應該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在保證車輛安全行駛的同時也保護了行人的安全,還可以栽種觀賞性的花草植物,美化城市環境。當需設右轉專用車道而布設轉角交通島時,右轉專用車道曲線半徑應大于25m,并應按轉彎半徑大小及設計車速設置車道加寬。
交通信號控制是平交口渠化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水平關系到渠化設計的最終效果。在信號控制設計中,首先,要做好信號周期設計,在確保最短周期的基礎上,根據平交口交通量的實際狀況計算出合理的信號周期,減少平交口進口道的交通擁堵。其次,相位的合理設計。在滿足平交口交通流量引導的情況下,盡可能少的設置相位,從而提高通行量。再次,信號配時非常重要。根據平交口交通量科學配時,如果高峰小時和平峰小時的通行量相差較大時,需要設計多套配時方案,最大限度的提高平交口的通行能力。
結束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對于生活的城市環境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狀況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而道路的交叉路口則是擁堵最為嚴重的部位之一,城市建設者需要對交叉路口進行合理的設計。交叉路口渠化設計則是較為先進的設計理念,其設計方法較為豐富,在實踐中還需要設計人員全面把握道路的各項情況,包括寬度、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成本投入、外形限制等,探索出適應實際情況的設計方法,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擁堵,減少交通事故,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