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豪
2019年末湖北武漢等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省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使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面臨一次大考。綜合分析認為,此次突發疫情事件將會對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影響必將是短期性的、結構性的、區域性的,全國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繼續保持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
歷史經驗表明,突發疫情事件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取決于事件持續時間長短和國家防控程度。此次疫情事件將會對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趨勢產生一定的沖擊,但這種影響必將是短期性的、結構性的、區域性的,不會改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1.從發展趨勢上看,短期內將會有一定的下行波動,但長期向好發展趨勢不會改變。2002年11 月始發于廣東省的非典疫情事件,持續了近8 個月的時間,對2003年第二季度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最大,GDP 增速為9.1%①,比一、三季度(分別為11.1%和10%)平均增速低1.5 個百分點,但全年實現GDP 增速9.1%,較2002年增加1.1 個百分點,全年社會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并未受到較大影響。因此,若此次疫情在今年2 月底達到峰值、迎來拐點,一季度經濟發展受影響程度將會較小;若疫情持續到3 月份或者4 月份,一季度經濟發展受影響程度將會較大,并將直接影響上半年經濟增速。但就全年而言,影響將非常有限。疫情過后,隨著工人返崗就業和各地復工復產,社會經濟發展必將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
2.從產業結構上看,主要是消費領域的部分第三產業受到一定影響,一、二產業生產領域受到的影響將很有限。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二季度交通運輸業同比增長2.3%,比前后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5.4 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同比增長7.4%,比前后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6.6 個百分點。2003年5 月國內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降至3.6%,顯著低于同期經濟增速。根據目前形勢研判,人力的短期限制性流動將會影響勞動力供給,資本供給、技術進步等經濟增長核心要素受影響程度將會較小。據此,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消費領域短期受影響程度較大,生產制造業領域受影響程度將很有限,農業因時令季節因素受影響程度也將會很小。
3.從影響區域上看,疫情蔓延路徑和影響地域分布依然呈現同心圓狀的圈層結構。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省內各市州以及與毗鄰湖北省的周邊地區,如河南、安徽、重慶、湖南、浙江、四川等周邊地區,經濟上聯系密切、就業人口季節性流動較高,疫情蔓延相對較為嚴重。地理區位上距離較遠、經濟關聯度不高,就業人口季節性流動小的外圍其他省市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同時,一季度全國交通樞紐城市和歷史文化旅游景區密集的省市因交通管制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大,但是這些省市的文化旅游、住宿餐飲等受影響的消費經濟領域將在二季度和下半年迎來旅游消費旺季,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科學應對武漢等地在歲末年初爆發的肺炎疫情,對全國上下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正在并將嚴峻考驗著我們黨和國家在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有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有能力繼續保持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態勢。
1.信心來自于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回顧近20年來的發展史,我國社會經濟在經歷了非典、禽流感、國際金融危機、貿易戰等數次風浪后,依然強勁有力、健康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14 億中國人的巨大市場和對美好生活的巨大需求,使得我國社會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寬廣的發展空間。2019年我國GDP 總量達990865 億元,實現6.1%②增速,人均GDP 突破1 萬美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驅動和“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新舊動能轉換提速增效,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經濟韌性強勁有力,不會受一地區和一事件的影響而出現較大波動。
2.信心來自于黨中央堅強領導。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先后多次召開常委會研究,成立應對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部署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協調調度。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指揮,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親臨社區基層一線調研指導防控工作,關心慰問一線醫護人員和防控人員,要求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孫春蘭副總理等中央指導組成員多次親臨湖北基層一線開展疫情防控調研指導督戰,給地方加油鼓勁,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3.信心來自于全民族勠力同心抗戰。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愛國精神匯聚全民族力量。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和華人華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大愛精神,全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前線陣地。各地群眾自發捐贈瓜果、蔬菜、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社會組織募捐的大量資金、企業捐贈防疫應急醫療物資等源源不斷地輸往武漢,形成疫情防控的強大物資保障。各省市派出醫護精英力量快速向湖北集結,軍隊系統選派軍醫精兵強將馳援武漢。黨員干部、社會志愿者全力奮戰在基層一線,廣大居民響應號召,自覺做到科學防護,減少社會活動,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個人力量。
科學應對疫情形勢下的經濟增長,必須研判受影響領域、預期受影響程度,做到差別化的精準施策。在滿足抗擊疫情的社會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梯次推進復產復工,有序組織保產保供,確保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穩定增長預期,力避過度憂慮經濟下行、過度刺激經濟。
1.堅持防疫優先,梯次推進復產復工。借鑒非典時期經驗做法,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首先,堅持防疫第一要務,優先組織防疫必須的醫療器械、醫藥物資等緊缺急需物資生產企業緊急復工復產,快速縮小社會剛需缺口,并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安全工作。同時,全力組織農產品等生活必須消費品的市場供應及其便利化,并保障市場物價總體水平基本穩定。其次,加快農資等農業春耕生產必需品生產流通供應,保障農產品源源不斷的市場供應,促進農業生產增收,助力農村脫貧奔康。再者,在做到疫情可控、生產安全前提下,各地根據實情穩步有序推進其他二、三產業行業領域的工業、服務業企業復工復產,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各行業領域的正常生產秩序,滿足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
2.堅持分類施策,打好政策組合拳。科學應對當前社會經濟形勢,必須堅持分類施策,做到長短結合,打好政策組合拳。首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最急需復工復產的應是防疫緊缺急需的醫療衛生、藥品物資耗材和生活消費必需品,堅持把防疫救命作為第一要務,優先動員這類企業安全復工復產,最大程度地挖掘生產供應潛能,保障醫療衛生一線剛需。其次,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實行特事特辦,加快行政審批,優化政務服務,便利資金供給,化解流通領域物流運輸、流動資金不足問題。再者,實施差異化的調控政策扶持各類市場主體共渡疫期難關、保產保供、穩崗就業。各地應針對疫情防控實際,堅持梯次推進扶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影響,著力解決生產、流通、交易、財稅、金融、人才等各環節難題,助力社會經濟平穩運行。
3.堅持民生優先,決心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在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必須下定最大決心,全面加快公共衛生領域發展,實現公共衛生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人口規模、地域特點建強縣鄉基層疾控中心,構建市級區域醫療中心,以備未來應急之需,解決突發事件下“人等床”歷史難題。其次,全面振興中醫藥產業,弘揚中醫藥文化精華,加大高精尖醫藥衛生科技領域研發投入,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掌握醫療核心科技,提升核心競爭力。再者,加大醫療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力度。強化教育科研投入,培養各層次醫療公共衛生專技人才,激勵培養選拔使用醫護干部,形成全社會崇尚中醫科學、尊崇醫護人才、弘揚高尚醫德的社會風尚。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