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鈺龍 陳謀娟 農瑋璋 劉成晨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三種。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構養老或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支柱,而這就對養老院產生了巨大需求。”①通過調查發現,在養老院中卻發生了一些“悲情”,這無疑給機構養老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生命倫理應被社會重新重視,通過系統視角加以社工介入可緩解養老問題,繼而養老院里的老人才有幸福感可言。
“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我國人口從年齡構成來看,16 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9,729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3%;60 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其中65 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9%。”②同時,這樣的比重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還會加重。
鑒于此,我們的團隊于2018年調查了G 市的一些養老院,了解到一些駭人聽聞的事情——女兒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兒子抬著自己將要病逝的父親去找養老院,從而訛詐養老院一筆錢,這些案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本研究的創新點和研究問題是我們沿著“女兒殺母親”“兒子抬著父親的尸體要價”與“生命倫理”以關注養老院的養老問題。這其中,他們違背了什么樣的生命倫理原則?在系統視角下,又該如何用社工去介入這些問題?
例1:“女兒拔了母親的氧氣管”③
某日中午,某老人的女兒來到該養老院的2 樓,此刻是午睡時間。下午2 點多,護工巡床的時候發現老人死亡,便急忙通知其家屬。通過調查監控視頻,以及根據該女的某個要求推測,此老人的死亡是其女造成的。該女之前曾打電話給養老院,請求幫忙拔掉管子,但養老院并未同意。她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是因為他們家無力再出資讓這位患病的老人在此養老和去醫院看病。
案例2:“抬著棺材找蓋子”④
“抬著棺材找蓋子”是當地的一個俗語,意思就是說,人已經快要死了,但在死之前,希望借此來撈一筆錢。某老人的兒子對養老院反復請求以收留他的父親,最后養老院與其談定的價格是2600 元/月,但該男子沒有給養老院說明其父親已經患有一些疾病。就在老人入住的第二天下午,午睡時從床上滾了下來,去世。當這位老人去世之后,其子女(在沒有與養老院先溝通的情況下)把警察、醫生和法醫等全部“弄”了過來,并叫來了當地民政部門的一位領導。從下午2 點多到凌晨1 點,死者的子女和養老院“扯皮”,老人卻穿著褲衩一直躺在地上沒人收殮。最終,在當地民政部門的勸和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養老院賠償了1.5 萬元人民幣,而這位老人“住”在養老院的2 天費用則一文未收。
1.違背有利原則。所謂生命倫理在于“評價某一行動的合理性”⑤,在養老院將自己母親殺死以化解自己的資金不足與照看不足,乃至內心困頓的問題,其并非具有合理性。不能因為這些問題而將人殺害,看起來是“解脫”,實則是不合理的“謀害”。同時,如遵從生命倫理之有利原則,就需要“行動者維護或增進他人利益的義務。這種義務又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作為積極義務的有利原則,是指行動者應在他人現有利益的基礎上,使此種利益最大化。作為消極義務是指行動者應該使他人的現有利益不受破壞,不被減損。”⑥然而,在案例中,事件中的兒子和女兒并沒有遵從維護或增進他人利益的義務,他們用行動加害于自己的父母,對父母不但沒有積極地促進利益最大化,讓他們安享晚年,而且還破壞“父母”養老的利益,乃至生命。
2.違背無傷原則。“無傷原則斷言了行動者維護他人利益,保護此種利益不被減損的義務”⑦,“無傷的準確含義是行動者在涉及他人利益的行動中不得造成他人利益的減損。有學者認為無傷原則是應用倫理學的核心原則,它提供了一種使自由平等的交往和合作能夠進行的最為基本的倫理底線。”⑧但在案例中,子女們的行為傷害了平等交往和合作。讓平等和合作成為了沖突或謀利。
3.違背尊重原則。“尊重原則斷言了行動者尊崇他人、視他人為一具有自身目的的利益主體的義務。在那些涉及他人利益的行動中,行動者未得到他人許可,不得對他人利益加以干涉。”⑨“尊重原則的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肯定了每個人都具有為人的權利和尊嚴,即人所應得到的,我都應該得到。”⑩在養老院,子女因一系列的問題,有故意或無意地去違背人本主義,侵犯老人的尊嚴。
具體而言,無論是生命權利,還是尸體尊嚴,都在這兩個案例中被破壞。這不是儒家所說的“孝道”,更不是尊重原則所倡導的養老。
4.違背公正原則。“公正原則斷言了行動者平等分配權利與義務的義務。平等又可以分為完全平等(對于基本權利來說)和比例不等(對于非基本權利來說)。”?對于案例中的子女而言,他們應該有義務去贍養老人而不是殺死他們,即便遭遇經濟困境。同時,他們不但沒有公正地對待老人生命,且采取違法的方式予以應對養老困難。某養老院的負責人就曾告訴我們:“送過來的人基本上就是那種家里無人照看,或者沒有精力照看的老人,他們出錢,然后讓老人在這個地方養老,也有一些主動要求來養老院的老人,比如某大學老師的父母,看著孩子們成天忙到晚,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選擇到養老院。”如此,老人已經在反復為子女考慮了,但子女對他們的權利卻是漠視的。
1.系統視角的內涵。該理論:“第一,注重個人的整體性和完整性。第二,強調社會系統、特別是家庭系統在塑造和影響人的行為及生活狀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它強調系統并試圖改變系統以更有效地滿足個人的需求。”?
2.系統視角下社工對相關困境的介入。第一,注重養老院的老人之個體性與完整性,尤其是老人的尊嚴、權益、公平等方面需要被注重,否則還會發生違背生命倫理的事情。事實上,要想做到每一個老人被如此對待也不容易,因為老人的原生系統很難被改變,此刻就需社工加以倡導、干預,采取個案、小組、社區等方法提升原生系統對待老人的方法。
第二,社會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復雜且多樣。作為社會工作者,既要了解個人與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互動的形態和互動的規則,包括文化習俗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需要將老人所需要的資源與社會進行對接。事實上,要想滿足養老院里老人的需要,既需要對子女進行倡導,提倡孝道,還需要引入社會力量與政治力量,尤其是對老人的社會保障要提升上去,否則依然還會發生因經濟困難而造成的弒母。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法制意識的宣傳,從而維護每一個老人的權益、被尊重、公平感與不被傷害。
第三,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和健康維護。他們遠離自己的親人,在一個封閉的、陌生化的共同體內需要重新適應。因此,養老院老人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心理問題與健康問題。“據衛生研究部門統計,26%的老人會有抑郁癥,另外還有16%的老人有持續憤怒、反復焦慮等癥狀。一旦患有抑郁癥的老人在醫療、社會活動、生活質量等方面有會面臨嚴重的問題。總體來說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往往在遭遇不好境遇的時候,會導致心理的幸福感很低,造成他們的心靈創傷。
總之,對于養老而言,正式支持系統(如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提高民營養老院的資金支持?如何培養專業的人才來供給養老院的需要,這些都急需我們國家對此進行思考和布局。而作為非正式的系統(如社會力量),社工可以用社區、小組的方法,讓老人能夠感受到活動帶來的歸屬感,治療心靈上的落差與落寞。
養老院看似是一個非常平靜的“場域”,但背后所發生的這事情讓人“嘆為觀止”。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儒家傳統文化社會當中,歷來提倡孝道,但事實上,在一些家庭當中,老人的生活境遇并不理想。要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則需要社會共同發力,而不僅僅是社工的事情。此外,養老院不過是一個縮影,可能還有比這些更為嚴重的事情。政府和社會需加以重視,才有生命倫理和安享晚年可言。
注釋:
①陳申.養老機構與居家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需求未滿足狀況的差異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9(03):116
②2018年養老院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供不應求矛盾亟待解決[N].人民日報,2019- 1- 12
③④劉成晨.“陽光產業”的陰暗面:怎樣的養老?怎樣的困境?[N].南都觀察,2018- 12- 5
⑤Jonsen A R..1993. Special Supplement: The Birth of Bioethics[J].The Hastings Center Report, 23(6):S1- S16
⑥⑦⑧邱仁宗.生命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6,77,79
⑨⑩?盧風,肖巍.應用倫理學導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13,15,16
?季欽. 系統視角下社會工作實習督導模式的探討[J]. 社會工作,2010(4):87
?崔麗娟.養老院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和生活滿意度研究[J].心理科學,2001(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