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婕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山西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并且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山西省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現《山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提出的分階段各項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毫無疑問,其他先進省份的鄉村振興經驗對山西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四川作為農業大省,三產融合發展和美麗新村建設有聲有色,農業農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甘肅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鄉村振興結合脫貧攻堅共同開展,產業體系特色鮮明,鄉村治理有序開展。因此,本文選取四川、甘肅展開分析,在學習的基礎上深入總結、分析思考并得出助推我省鄉村振興的啟示。
一是試點開展“七權聯確”改革。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率先進行“七權聯確”,激活各類生產要素潛能,為貧困群體構筑增收的產權保障。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林權等“七權聯確”改革,由國土、農業等相關職能部門將農村集體各類產權確權到村、組、戶,做到農村各類產權歸屬清晰。
二是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2019年上半年,四川完成清產核資的村已達到4.3 萬個,97 個縣(市、區)啟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改革為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保障,實現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四川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徑:邛崍市在全國首創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機制,有效防范了土地流轉中的違約風險;眉山市彭山區通過建立四步機制①,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內江市市中區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的“三換”模式,即換現金、換股份、換保障,為解決農村撂荒地等問題提供了借鑒經驗;彭州市依托旅游項目,引導農戶自愿有償騰退已確權的宅基地。經過這些創新性的土地制度探索,目前四川全省農村土地流轉率達39.5%。
四川深入推進“宅基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農村土地征收”3 項改革試點,有效地保障了鄉村振興的用地需求。
2019年,四川省還推出了“點狀用地”政策。在城鎮開發邊界以外、無法成片開發的地區,按照建多少、轉多少、征(占用)多少的原則點狀報批,根據規劃用地性質和土地用途靈活點狀供應。②
四川持續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力,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目前四川已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5320 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342 個。四川立足區位優勢,加快培育川版“10+3”產業體系,“10”即重點培育川糧(油)、川豬、川茶等十大優勢產業,“3”即做強現代種業、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及烘干冷鏈物流三大潛力支撐產業。
2019年2 月,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正式成立,面向全國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目前,已培訓農民、村干部、鄉村投資者等累計10000 多人。今后,學院將拓展培訓對象,將機關干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關聯企業等納入學員范圍,重點發揮人才培育、對外交流、政策研究、創新孵化、宣傳展示等5 大職能。
2019年10 月,四川省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在成都成立。其主要工作內容有:組織成員開展鄉村振興政策理論研究,分析評估“三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等。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旨在通過發揮自身理論優勢,為四川省的鄉村振興提供“智庫”支持。
甘肅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以產業振興為總“抓手”,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大目標,細化政策設計、完善保障措施,利用天時地利的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著力培育“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堅持做精做優特色品種。統籌良種、技術指導、品牌打造等關鍵因素,讓特色產業在全省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加大資金投入,2019年整合資金119.11 億元,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通過組建擔?;?、風險補償金等科學規范的方式,設立了500 億元的產業發展投資基金、1000 億元的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和500 億元的農產品收購貸款。同時,甘肅積極做好產業風險保障,完善目標價格保險和農業災害保險,分別用來應對日益突出的市場波動風險和易發頻發的自然災害風險。
一是扎實推進“垃圾革命”。全省農村垃圾清掃、收集、轉運、處理一體化體系逐漸建立完善。已有57.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運輸的行政村更是達到92.7%。甘肅省已建成全域無人機航拍取證巡查系統,通過運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垃圾排查整治清理效率。
二是全面推進“廁所革命”。2019年4 月,甘肅省出臺《甘肅省農村“廁所革命”行動方案》,在2061 個村整村推進改廁工程。甘肅省先后向市縣下達中央獎補資金2.1 億元,省級基礎獎補資金2 億元,全力支持“廁所革命”。截至2019年7 月底,全省改建新建農村戶廁156723 座,已完成全年計劃數的30.99%。2019年甘肅省計劃實現全省70%的行政村有一座衛生公廁,目前已經建成行政村公廁1925 座。
堅持黨建引領。甘肅省深入推進以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推行農村的“三基”建設,整頓黨員隊伍軟弱渙散的村黨支部,持續強化村黨支部書記和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強化村黨支部政治功能,打造建強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
重視村民自治。甘肅堅持強化群眾自治,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工作。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成立村級理事會、議事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積極推進農村平安鄉村建設,積極打造充滿活力、治理有序的平安鄉村。
提升鄉風文明。甘肅省以治理高價彩禮為發力點,出臺了《甘肅省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的指導意見》,對推動天價彩禮的幕后推手——“媒人”的行為作出規范,目前彩禮金額在甘肅農村貧困地區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下降。
全國鄉村振興實踐中,每個省份的區位優勢、經濟基礎不同,鄉村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設施狀況等也存在差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著力點應有所區別。四川和甘肅都因地制宜,尋找各自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但是,總結二者,不難發現它們都做到了以下幾點:
1.堅持政府引導,強化制度性供給。農村改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需要政府引導。文中兩省在鄉村振興中,政府都很好地完善了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鄉村振興搭橋鋪路。鄉村振興期間,完善政策體系成為其他省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一是深化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推進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另外,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創新鄉村治理等方面,各地政府都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不斷發揮引導作用。
2.培育村莊帶頭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振興過程中,其他省份政府都認識到帶頭人物的重要性,通過“頭雁工程”,注重引進和培育村莊帶頭人,發揮其作用。通過對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先行者,培育能致富,善治理的帶頭人,然后村莊指導者將新思想和新技術傳播給村民,發揮了傳道士的作用。
3.注重產業振興。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四川和甘肅在鄉村振興中,都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把鄉村產業發展作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鄉村產業振興,不僅主業興,更要百業旺。目前各省都意識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努力推動三產深度融合,不斷促使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利益鏈完善。
4.改善鄉村環境。各省份在鄉村發展中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鄉村美,中國才能美。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把生態保護優先貫穿到各類規劃、具體項目和日常工作中。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底色,努力構建平衡適宜的鄉村建設空間體系。
5.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縱觀各省鄉村治理方式,無不發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各省在提升發展水平的同時,不斷健全治理體系。在治理鄉村的過程中,探索自制、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農村三治”治理制度。一方面充分發揮了村民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民自己“議事、主事”;另一方面,堅持了黨管農村,在配備、管理“三農”干部上下大力氣。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山西要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一方面要結合山西省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因素,另一方面要借鑒他山之石,取長補短。只有積極思考、統籌謀劃,才能構建好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實現具有山西特色的鄉村振興。
為了促進山西省城鄉融合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別大、農民收入低且增收困難等問題,要立足省情,選擇性借鑒其先進經驗和模式,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山西路徑。
1.統籌規劃,科學制定工作方案。振興鄉村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為了使山西鄉村振興走在科學的路子上,事半功倍。必須從區域整體出發,統籌規劃、目標明確,做好鄉村振興頂層設計。在下一步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山西還應繼續加強鄉村振興科學謀劃設計。在農村改革中,不論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分好蛋糕”“做大蛋糕”,還是各種靈活多變的經營體制,還是金融支農、財政支農機制創新,都應謀定而后動,科學規劃,突出問題導向。另外,強化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在硬件上和軟件上都要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結合山西省情,補齊三晉鄉村建設中的短板。
在強化政策支持的同時,還要發揮市場作用,政府和市場要合理分工。在農村、農業轉型中既要避免政府過度干預,又要防止市場失靈,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原則,各方協同發展、共同發力,助力鄉村振興。
2.壯大鄉村產業。山西要實現鄉村振興,要抓住振興產業這個牛鼻子。加快構建富有活力、體現特色的農村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要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升級。一方面,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深度融合滲透,加快構建全產業鏈,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養生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另一方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產品品質。打好山西特色農業牌,立足“雜糧王國”“黃金養殖帶”的資源稟賦,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在做好農業基礎能力建設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優質農產品增值能力,讓農民獲得更高的增值收益,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要突出城鄉融合發展。通過政策制定傾斜,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流向農村流動,打通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構筑城鄉要素流動新機制,促進城市的現代加工、電商、物流等產業在農村合理布局,促進城市與鄉村融合、企業與農民聯動。
三是要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織模式,加快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補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無法克服的短板,讓各類經營主體各盡所長、優勢互補,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催生農村發展新動能??梢栽诖迮c村之間聯合開發產業,形成規模經濟。
3.打造“一支隊伍”:培育新時代農村人才。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力量作為支撐。農村人才尤其是鄉村帶頭人,無疑是振興鄉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村“兩委”能最大程度地動員村莊各種可利用資源,協調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發揮村莊CEO 的作用,帶領大家協同合作共建共享。
其他省份在培育新時代農村人才方面的做法,為山西打造農村人才隊伍提供了實踐范式。在推進山西鄉村人才建設中,需要從政府到社會到民間,大力倡導培育一批農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實用人才;各級政府大力鼓勵新鄉賢以各種方式參加家鄉建設,如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回鄉投資、捐贈、參加鄉村建設的鄉賢事跡;把農村人才培養納入全省重點支持的人才培養計劃,需要積極開展新農村人才培育工程,建設人才展示平臺,多渠道增加農村人才投入,建立農村人才文化傳播陣地,打造山西鄉村振興的“農村人才隊伍”。
4.做好“三基建設”,促進農村“三治”。要實現鄉村振興,應當把“三基建設”貫穿到鄉村治理全過程。一是建強基層組織。發揮好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不僅要育強管好黨支部書記,而且要從嚴整頓渙散的基層黨組織。二是打牢基礎工作。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鄉村居民獲得感。推進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一體化發展,構建城鄉一體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提升基本能力。尤其是要提升鄉村振興主力軍的基本能力。對農村“兩委”主干進行任前培訓,多種途徑強化基層工作者人才力量。
在做好“三基建設”的基礎上,需乘勢健全“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首先,完善村民自治。創新村民自治形式,依托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基層民主探索,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完善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機制。其次,建設法治鄉村。多渠道增強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健全縣鎮村公共網上法律平臺、信訪平臺,為農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最后,提升德治水平。創新形式弘揚優秀文化,形成村民價值觀和榮辱觀,傳播正能量??梢越柚班l賢評理堂”等形式,構建成風化人的教育平臺。
5.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確保鄉村空間平衡適宜。在山西鄉村振興中,要依托現有生態脈絡建設,讓三晉大地更加秀美。堅持在各種鄉村項目開發的同時,保持、利用鄉村原有特色,保留山西厚重的黃河文化。不但要杜絕大拆大建、破壞生態,還有做好山西鄉村人居環境治理,著力建設黃土高原美麗新家園。要展示黃土高原的原有韻味,保留“兩山七河”的自然景致。
要以山西新能源光源和自然林木草資源為主,構建自然美觀綠色生態景觀。另外,在地理條件具備的鄉村,開展“光伏小鎮”等產業扶貧,將能源革命與鄉村振興聯系起來,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使農民脫貧致富。在保護傳統歷史村落的過程中,凸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應注重保護好村莊原有的山水格局與歷史肌理,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格局,留住“表里山河”,留住鄉親、鄉情和鄉愁。在鄉村振興中,為建設黃土高原綠色新家園貢獻“山西力量”。
注釋:
①四步機制,即,三級土地預推——平臺公開交易——資質審查前置——風險應急處理
②四川省自然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