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019年12 月31日,樓陽生書記在山西省委常委會議上作指出,著眼鄉村振興抓“三農”工作。鄉村全面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和目標,為了進一步推進山西省鄉村全面振興朝著更高質量的方向前進,本文結合山西省鄉村振興現狀,總結做法與成效,查找困難與挑戰,并提出建議。
近年來,山西省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進展和突破,主要有以下做法與成效:
1. 以改革促市場活力,推動產業振興。修訂完善山西省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積極穩妥推動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推動開展閑置廢棄低效宅基地整治盤活利用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和榆次區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新增6 市8縣中央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同步推進太原、臨汾、大同三個整市改革。探索農技人員增值服務取酬機制,引導農技人員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加強益農信息社建設,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開設育肥豬險種,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開展地方優勢產業區域性特色保險,搭建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平臺。立足資源稟賦,著手特色優勢,推動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城郊農業。加快推進山西農谷建設、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建設、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建設。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工程。
2.以隊伍建設激發主體動力,推動人才振興。組織開展萬名干部進村服務,選派優秀干部掛職貧困縣副書記、副縣長,到鄉鎮掛職幫助工作、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實施農村干部學歷提升工程試點,開展百萬農民冬季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培訓工作。探索農技人員增值服務取酬機制,引導農技人員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技術增值服務。組織省級示范村黨組織書記赴北京、浙江等地培訓學習。制定全省職業農民生產技能考核評價標準和實施方案,開展考核認定試點,探索打造鄉村振興“新農人”。
3.以德治和法治提振精神,推動文化振興。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傳承黃河流域農耕文明,推動移風易俗。選樹示范農村社區,對新一屆村委會成員中受過刑事處罰、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惡問題的村委會干部進行清理。廣泛開展“送法下鄉”和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4.開展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推進生態振興。全面提升呂梁山水土保持功能、太行山中部水源涵養功能和燕山—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功能,大力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推進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探索推進購買式、合作式市場化造林機制。深入開展“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五大專項行動,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分類有序推進農村改廁,全面徹底清理整治“大棚房”,加快推進奶業大省建設,實現非洲豬瘟防控初戰告捷。
5.強基層打基礎,推動組織振興。把夯實農村“三基建設”作為固本之策,以落實新頒布《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為契機,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農村基層基礎保障、農村帶頭人隊伍素質優化提升三大工程,進一步加強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的整頓提升。對村黨支部書記進行集中輪訓。實施農民合作社提質創優工程,完善家庭農場認定制度。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組建省級、市級、縣級聯盟,加快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加強益農信息社建設。實施農民合作社提質創優工程,完善家庭農場認定制度,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山西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堅持貫徹中央有關重要精神,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1.城鄉要素流動障礙。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尚未建立;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城市,鄉村發展缺乏要素支撐;農產品市場和流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部分農村產品供求不相應、豐產不豐收;閑置勞力、閑置土地、閑置房屋等“沉睡資產”有待盤活。
2.村民主體作用發揮不足。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社會公共事業、農村基層組織隊伍建設和民主監督等活動的開展缺乏有力主體的參與和支持。貧困戶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謀求發展、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
3.鄉村政治文化環境仍需革新。受熟人社會、人情社會影響,部分鄉村宗族勢力滲透明顯、法治力量相對薄弱,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不力。受文化程度影響,部分鄉村村民政治參與主體意識不強,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權力的思想和能力相對薄弱。受傳統習俗影響,部分鄉村大操大辦、相互攀比、“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依然沒有得到徹底革除。
4. 鄉村公共服務不足、民生保障不優。與城市新相比,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足;村莊建設缺少規劃、缺少特色;鄉村環境衛生整治重外觀、輕內部,重局部、輕全面;部分鄉村養老機構不健全,流于形式。
5.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的力度不足。部分鄉村基層黨組織存在以下問題:缺乏理論素質強、引領發展能力強的干部;存在干部離村化情形;集體經濟薄弱,缺乏凝聚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引領發展的創新力度不足;民主化程度不高、民主監督力度不足;在新興領域和新型組織中的覆蓋比較薄弱,引領作用不足。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和“三農”工作有關精神,山西省要針對以上困難和挑戰,精準施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朝著更高質量前進。
1.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加強農用地用途管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多角度規范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根除村民小農思想意識,培育和發展村民政治參與意識,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能力。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自治載體。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讓廣大農民群眾通過“說事、議事、主事”來發揮主體智慧,行使民主權力。完善村務運行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制定村規民約、生態環境公約、村民道德公約等自律規范,弘揚公序良俗。
3.法治與德治并舉,營造鄉村良好政治文化環境。將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向農村基層延伸和覆蓋,以法治方式統籌鄉村各種力量、平衡鄉村各種利益、調節鄉村各類關系、規范鄉村各類行為,發揮法律制度對鄉村發展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打擊農村基層黑惡勢力和涉黑涉惡腐敗及“保護傘”,抵制和消除農村封建迷信、宗族勢力、邪教等灰色勢力影響。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將我國優秀的自治、德治傳統與現代文明中的民主、法治價值有機結合,構建新型鄉村文化,開創新型鄉村文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基層文化產品供給、文化陣地建設、文化活動開展和文化人才培養,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繁榮農村文化市場。
4.補短板、強弱項,加強民生保障建設。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落實以低保制度為主體,以臨時救助、特殊群體救助和優惠政策等為補充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村養老模式。推進實施農村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實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推進鄉村綠化,科學規劃村莊建筑布局,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人文景觀。
5.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立足服務人民群眾,推行鄉鎮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部門信息系統“一平臺”整合、社會服務管理大數據“一口徑”匯集,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體系。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構建覆蓋農村各領域的基層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功能、組織優勢、組織力量。加強婦聯、團支部、殘協等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聯系群眾、團結群眾、組織群眾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作用。構建和完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結構,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繼續培育農民合作組織和其他經濟社會組織、公益性農村社會組織,發揮其組織、協調、服務經濟建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