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睿 何 燕 潘 曄
農村實用人才指的是在農村經濟活動中具有一定經濟頭腦,掌握了一技之長和經營創新的能力,能夠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并且在農村經濟實踐活動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村勞動者,他們都是職業農民,是學習、接納、傳播和應用農業先進技術的重要力量,農村實用人才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搞活農產品流通等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是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組織部和農業農村廳按照山西省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規劃部署要求,圍繞本省的特色產業和脫貧攻堅,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文化事業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在政策、資金、項目引領以及服務跟蹤等方面,整合資源,統籌協調,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培養出一大批優秀農村實用人才。但是目前農村實用人才存在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等等。
1.管理難度大。農村實用人才屬于職業農民,分散居住在農村且分布不平衡,農村實用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也不盡合理,管理不科學,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培訓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農村實用人才需求和培訓內容脫節。一方面造成實用人才、實用技能和實用技術的出現短缺現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財、物等資源的浪費,青壯年向城鎮轉移,造成農村實用人才數量不足、青黃不接。
2.自然成長缺乏培育。受過專業學習的中高技能人才數量占比小,目前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基本上是自然成長起來自學成才的“土專家”“田秀才”,多是靠悟性與經驗積累,掌握了一定專業技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主動參加培訓的意愿不強,原因一是青壯年外出打工人數較多,二是部分農民覺得自己耕種一輩子,經驗多水平高,固守著傳統的耕作方式,沒有或很少接受過專門的培訓。
3.人才的結構不合理。農村實用人才中大多是生產型人才,其次是經營型人才,而技能帶動、技能服務和社會服務型人才少。所以大多數的農村實用人才從事的是種養業,從事農副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及其流通的人才比較少,特別缺乏開拓型農村經營管理與外向型人才;大部分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實用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業型人才則是嚴重缺乏,尤其是掌握農業先進技術的占比就更小。
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管理部門、服務性組織以及實用人才本身素質與數量,不同程度上都制約著山西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發展,主要體現農村實用人才在發展與區域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在體制機制與觀念上沒有理順等方面。
1.城鄉發展不平衡。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農業支持城市和工業優先發展,農業利潤被轉移,相對應的是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少、農村社會經濟水平低,從而制約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1)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用農業利潤支持工業優先發展,使農村的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等方面與城鎮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大多農村人把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生活當作追求和目標,其結果是農村需求不足、消費乏力,農村教育水平嚴重滯后,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偏低。(2)現代化與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和服務業的現代化,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尤其是國家實施的“陽光工程”,從政策上鼓勵農村的優質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農村人口大量向收入高,生活條件好的城鎮轉移。而轉移的勞動力絕大部分是農村人口中文化水平較高,容易接受新技術新技能的年輕人,是農村的優質人力資源。(3)人均耕地少。隨著社會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山西人增地減的矛盾日趨凸顯。小規模且分散的土地經營方式,不利于先進技術、先進生產工具的推廣應用和規模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生產型、服務型及經營型人才的成長。這幾年隨著土地流轉與土地托管的大力推進,情況有所好轉。(4)財政投入不足。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長期而且較大的資金投入。財政投入在人才工作上的經費有限,雖然每年都將工作經費的一部分用在實用人才的培訓、培養與表彰獎勵,但是并沒有把此項經費專項化、常設化和固定化,所以用于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經費不足。
2.政府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夠。首先是重視程度不夠。人才工作是個周期長并且見效慢的基礎性工程,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看得見和見效快的工作與項目,對農村人才重使用而輕培養。對農村實用人才的理解有時過于狹窄有時又過于寬泛,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僅僅將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等同于對農民進行培訓,或者將其和對農民進行的科普教育與農村工作混為一談。把目光聚集在“高、精、尖”人才上,忽略了農村實用人才。其次是專門負責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農業管理部門,由于人手不夠,在面對技術快速發展且繁瑣的培訓管理任務,就很難將各項工作及要求都落到實處。
3. 組織與體系不夠健全。農業服務性組織主要由區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部門與鄉鎮一級的農業服務中心組成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系,承擔著協調各種農業技術力量以及為農村經濟和生產發展提供技術指導的職責。這些部門屬事業單位編制,和公務員的福利待遇相比收入較差,這樣就難以引進和留住具有較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人數相對較少,能力和素質較低,沒有充分發揮出農村實用人才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4.抗風險力低、缺乏現代理念。大部分農村實用人才由于其經濟實力不夠強,在市場經濟中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農村經濟水平較低,多數農村實用人才相對缺乏現代觀念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著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缺少更新與提高個人知識和技能的主動性,對產品的創新和努力都缺乏爭取和努力,把發展和致富寄托在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這種由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觀念和思維模式,制約著農村實用人才的發展。
農村實用人才具有先進思想,先進理念和切合實際需要的技能。一個地區農業的未來,與實用人才數量質量呈正相關。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培訓體系、強化人才服務與激勵等措施,催生農村實用人才和穩定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為山西鄉村振興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1.加強組織與引導。首先,政府要把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工作納入到農業、農村發展總體規劃中,切實把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實用人才數據庫和統籌使用制度。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建設農業農村人才市場的,市場需求結合數據庫可以判斷所需人才的類別和數量,能夠合理配置農業農村人才資源,使農村實用人才能夠“盡展其才”,付出能夠獲得恰當的回報;激勵可以催生農村實用人才,加快對他們的發現、培養和流動。其次,要開展檢查與評比,對所屬不同地區的農村實用人隊伍建設工作,定期進行督促檢查。第三,要獎懲分明,對重視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并且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獎勵,不足的要進行督促。因此,各地應因地制宜地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市場的培育和建設。
2. 按需施教分級分類培訓。培訓的目的是提高農村實用人才技能和素質,按照“實際、實用與實效”的原則,既要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還需要創新培訓方式,切實有效地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培訓的內容要實行多樣化,結合本地農業產業及農村經濟結構,把握實際,突出重點,詳細制定培訓的計劃、內容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類別和數量。通過經驗傳授、專題講座、研討交流、現場教學等培訓方式對種植養殖大戶、經管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充分利用屬地科研院所、地方高校、職業院校的資源,對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利用“科技特派員”“三下鄉”以及“三區項目”等開展宣傳與培訓。在“基地”和“示范點”通過現場講解和參觀以及“走出去”考察和體驗先進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先進理念,借鑒發展模式,農村實用人才可以更加感性地學習和掌握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
3.加大支持和服務。認真貫徹落實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建立“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和社會為補充”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對現有的農村實用人才實行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實用人才自我開發。在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科技示范項目推廣以及申報科技獎勵等方面,為農村實用人才提供創新公共服務。同時逐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各種等限制,鼓勵各類農業實用人才在農業和非農業之間以及城鄉之間自由雙向流動。要在教育、考察、學習和培訓等方面為他們提供便捷、服務及金融支持,注重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術成果、知識產權以及由此取得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認真落實有關優惠政策,把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費用要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同時鼓勵社會資本以及農民自籌經費,三者結合解決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
4.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認定。隨著社會經濟的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數量、素質和結構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的要求,出現“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問題。新型職業農民很好地化解了燃眉之急,他們是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力量。他們居住在農村或集鎮,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并且掌握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能和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服務、流通和加工等,生活來源于從事農業的收入。相關部門要以《關于做好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及《農業部關于統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為指導,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認定工作,開展職稱評審認定并頒發資格證書,培養和催生一批觀念新、技術強并且能留得住的人才。
5.建立與健全激勵機制。農村實用人才是具有先進的思想和理念的職業農民,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當中起著示范帶頭作用,通過他們引領和帶動會使更多的農民積極主動加入農村經濟建設當中, 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直接轉化成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發展。一個地區的未來發達與否,與其擁有的人才數量正相關。催生和留住農村實用人才,需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第一,要在政策上加大優惠與支持。政府要制定和出臺優惠政策,對農村實用人提供品種、技術、土地流轉、土地托管、金融信貸、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第二,要在社會營造出尊重人才的氛圍。對那些掌握新型技能技術、文化素質高、年輕有為、帶領周圍人共同致富的農村實用人才,要進行重點培養,在政治待遇上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實用人才及時吸收加入黨組織,把優秀又有擔當的人才選拔充實到農村干部隊伍中,帶領村民致富,使之有主動要求學習培訓的意識和動力。第三,要給予精神獎勵和榮譽激勵。尊重農村實用人才,通過開展“優秀實用人才”“創先爭優標兵”“農村致富能手”等活動,樹立優秀典型人物,宣傳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先進事跡,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增強他們榮譽感。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帶動性,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經濟繁榮,在鄉村振興中起到“排頭兵”“領頭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