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肖紅波
四川是我國勞動力轉移大省,但當前東部地區吸引西部農村人才去打工的優勢正在逐步消失,四川農村人才逐步回到家鄉開始謀生,這些人才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生活成本的增長幅度較大,工資增長幅度較低,導致出遠門打工的成本收益率正在逐步降低。二是由于西部省份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發展需要人才增多,工資與東部城市相比相差不多,但離家更近,生活成本更低,回家更方便。三是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東部沿海城市許多工廠業務訂單減少,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沒有更多的工作崗位提供給農村勞動力,工資收入降低等。四是由于科技進步,智能化替代了人工,工廠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五是當前國家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四川政府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發展農村經濟。本文將從現實意義出發,分析川南淺丘陵地區農村人才發展現狀,探析農村回流人才發展路徑,以期為找到四川地區農村人才回流路徑起到拋轉引玉的作用。為明確范圍,本文的川南淺丘陵地區特指資陽、內江、自貢三市。
根據四川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達到8341 萬人,較2017年增加39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61.5 萬人,農村人口3979.5 萬人。2018年全省60 歲以上常住人口1762.5 萬人,占人口總量的21.13%,高于全國3.25 個百分點,按國際通行劃分標準,已進入深度老齡化。
根據《四川省統計年鑒》,2017年自貢人口密度為662 人/ 平方公里,內江為692/ 平方公里,資陽為445 人/ 平方公里,分列全省21 個市(州)第2、第3 和第8 位,尤其內江、自貢是除成都市以外人口最密集的市。川南淺丘陵地區,是四川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農村“老齡化”現象較其他地區更為嚴重。
川南淺丘陵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經濟發展停留在原始階段,農村青壯年不斷流失。根據川南淺丘陵地區一個距縣城15 公里左右的村落調研發現,村里青壯年十分稀少,在村里很少見到60 歲以下的青壯年,大部分是老人,或是留守兒童。近年來,走出去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一個畢業后回到家鄉發展的;甚至外出務工回流的人才也很少回到農村發展,大部分從東部回流的農村人才都在城鎮謀生,只有過節才會回到農村老家,與老人短暫幾天的相聚后又匆匆離去。采訪了幾位從東部省份回鄉發展的村民,都是在外工作不好找,因此回到家鄉發展,但仍然在縣城找了一份工作,收入雖然不高,但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同時還可以照顧孩子。
全省鄉村人才構成以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中年男性為主,這類低學歷者接近半數,占49%。而職業化、專業化、復合型的高精人才在鄉村較缺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善管理、懂規劃”的農業管理人才更是缺乏。
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居民占多數。根據2018年《四川省統計年鑒》,2017年四川農村戶籍人口占到四川總人口比重為65.8%,2017年農村戶籍人口達到5997.1 萬,其中大量農村戶籍的人并沒有從事農業勞動,這就意味著四川的就業壓力是很大的,因此東部農村回流人才很難在家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根據2018年《四川省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分析得到,2017年內江、資陽、自貢三市總戶籍人口為1087.90 萬,其中農村戶籍人口782.9 萬,城鎮戶籍人口305 萬,農村戶籍人口占比71.96%,較全省高6.16%,因此川南淺丘陵地區農村回流人才就業壓力更大。
與此同時,川南淺丘陵地區農村回流人才回鄉創業也是困難重重。一是國家雖有資金扶持政策,但大部分創業風險還是自己承擔。這些農村回流人才雖有一定積蓄,但不多,一旦創業失敗,這些資金將石沉大海,因此很少回流人才走創業的路。二是川南淺丘陵地區雖說地理位置優越,但是由于長期的政府不重視以及自身歷史發展的原因,導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因此產業發展還停留在低級階段,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以工商促農業發展條件有限。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從政策上給予綱領性的指導。比如,2012年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2017年農業部印發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規劃要求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達到2000萬,返鄉農民工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首選群體。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國務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統一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
四川省各政府部門也十分重視四川“三農”問題,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以此促進四川地區農村的全面發展。2017年,四川省委組織部會同農業廳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四川省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十三五”規劃》。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2018年四川省委一號文件公布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2022年)》。2019年四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布了《2019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等。
當前,四川農村人才外出打工成本收益已經大不如從前,根據西方經濟學“經濟人”的假設,人都是利己的,因此人的選擇一定是朝著有利自己的一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東部許多企業已經倒閉,留下的企業能夠吸納的工人有限;與此同時,科技發展帶來了智能化時代,勞動型密集產業越來越少,因此工人能夠找到滿意工作的機會越來越來少。另一方面,物價水平不斷攀升也造就了生活成本增加,在收入增長較少的情況,能夠攢下的積蓄越來越少;同時許多外出務工者的年齡已經超過了40 歲,身在異鄉為異客,歸鄉養老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導致川南淺丘陵農村地區回流人才越來越多,盡管回流的原因不一定自愿,但回流已成趨勢,或許回鄉發展能夠重新改變命運。
當前四川響應黨中央“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建設新的通道,鐵路、公路、水運航道建設達到了空前的規模。2017年《四川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全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目標是:全省綜合交通運輸建設規劃完成投資10300 億元,其中鐵路完成2300 億元,公路完成4800 億元,水運完成200 億元,民航完成900 億元,城市軌道交通完成2100 億元。其中,蓉昆高鐵成都至自貢段設計時速為350 公里,正線起于新建天府站,經天府國際機場、資陽、威遠,止于自貢東站,接軌成南城際鐵路。該線路是川南淺丘陵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交通線路。到2020年,四川135 個縣通高速,四川基本建成“互聯貫通、功能完備、無縫對接、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曾經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承諾正在一步一步實現。四川各地區,尤其是川南淺丘陵農村地區,更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抓住機遇,充分利用交通發展帶來的紅利,為自身經濟發展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借助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我們的產品帶到全世界。川南淺丘陵地區,是成渝兩地政府十分重視的核心區域,是成渝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渝兩地共同規劃建設農村示范地區的主戰場,是四川當前新發展政策“四向拓展,全域開發”向南開拓的主要通道,因此更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第一,我們應當關注當前農村政策實施的效果,審視當前農村政策的優缺點,并不斷優化。我認為當前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和駐村干部政策都有它的弊端。比如很多考取大學生“村官”的人并不是真正為了建設農村,他們是在找不到滿意工作的情況下才不得已做出的決定,目的是為今后的公務員招考加分等;同樣駐村干部掛職也存在它的弊端,很多駐村干部是來“鍍金”的,是為了讓掛職履歷成為他們升職的籌碼。國家實行的許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總是有“變味”的存在,讓政策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農村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需要長期不懈的實驗,如果沒有長期的經驗,很難做好農村工作,因此農村迫切需要真正的引路人,各地區人才引進不能一刀切,要實施區別對待,找到對癥下藥的人才至關重要。
第二,優化選人、用人標準體系,打通優秀基層干部晉升通道,提高經濟待遇。采取了“招、請、送”方式引進人才。招有能力、愿意長期駐扎農村的優秀人才來農村;請農業技術專家、農村規劃管理人才來為農村服務;送農村優秀人才到高校、專業機構去深造學習,培養農村發展真正所需人才。
土地流轉政策實施過程困難重重,當前國內部分農村地區在搞土地流轉實驗,但大都是地理位置優越、有經濟效益的城邊農村,并沒有在本省大范圍推廣。農村唯一的財產是土地,我們只有從土地上下文章,才能盤活農村資產,因此土地流轉政策必須盡快完善,相關政府要出臺統一的土地流轉流程、標準和服務,將困住農村發展的絆腳石搬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川南淺丘陵地區人口數量龐大,土地資源良好,我們完全有能力大膽搞實驗,率先在川內推行先進的土地流轉政策,只要是為了發展農村的好政策,我們都可以實驗。
城市要美麗,農村也要美麗。因此農村要吸引人才,必須“筑巢引鳳”。我們要大力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尤其要完善交通,目前雖說“村村通路”的愿望實現了,但鄉村道路質量并不怎么好,而且很窄,根據對上述村落進行調研發現,鄉村道路的狀況不容樂觀,道路很窄,水泥含量也不夠,鄉村道路沒有劃線,兩輛小車錯車都要小心翼翼,更別說貨車了,因此對于農村發展來說,沒有寬廣的道路,很難把產品通過大貨車運出去。川南淺丘陵地區修路成本相比“三州”要低得多,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把道路修好,才能吸引企業來投資,有了產業才能留住更多的人,也才能把產品更快速地運輸出去。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偉大戰略,是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的具體表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人才開始支援城市發展,四川是主力軍,川內各地農村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入東部城市,為東部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讓東部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不再需要那么多農村人才,40 歲以上的四川農村人才就先回流了,尤其是川南淺丘陵人口最密集地區回流人才更多,如何解決這些農村人才回流后去向的問題,是當前比較棘手的問題,通過對國外和國內其他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經驗的學習,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條路可以走:
日本通過“六次產業”政策,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農村產業化道路,才讓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得以解決,讓農村恢復活力。筆者認為川南淺丘陵地區同樣需要走農村產業化道路,只有將農業產業化,讓“工商反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這樣才能吸收更多的農村回流人才,讓他們成為為農村打工的人,在不離開家鄉的同時有一份能夠維持生活的收入。
每個鄉村都應該積極分析自身優勢、特色,聘請農業技術專家進行咨詢、指導,找準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進行針對性的招商引資,鄉村通過合作的方式,以土地作為股份同相關龍頭企業合作,發展農村產業,同時不斷壯大農業產業規模,形成一條龍服務,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盡量讓產品附加值就在農村消化,達到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給農村回流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土壤”。在產業選擇方面,我們要盡量避免同質化建設,與其他村落形成惡性競爭,最好因地制宜,圍繞一個“特色”來進行建設,最終形成圍繞該“特色”的完整產業鏈。
除了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實施“致富能手計劃”,可以在村里或周邊尋找有技術、有企業運營經驗的人成為村里的致富能手,通過集中全村力量,重點培養的模式,讓致富能手先行富裕起來,以此帶動村民致富的路子,這條路在國內部分村落已經實現,川南淺丘陵地區可以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通過選拔致富能手重點培養的方式,先把致富能手的產業做大做強,以此帶動村民效仿,再通過技術指導、管理經驗傳授、產品銷售渠道共享等模式吸收農村回流人才加入致富隊伍。
能工巧匠是農村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技術就是生產力。能工巧匠計劃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農民有一項可以謀生的技能,讓他們成為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人才隊伍的主力軍。能工巧匠的培養需要委托勞動保障部相關職業技能培訓部門,建立統一的培訓體系、課程和考核制度,培訓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培訓項目,或圍繞培訓需求同步構建課程體系,建立職業技能認證體系。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條路徑,回流人才還可以走自主創業的道路,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川南淺丘陵地區農村回流人才也可以走創業道路。政府要對有潛力的創業人才給予最大的扶持,除了當前的貸款政策扶持以外,還要引入保險、第三方擔保制度等,同時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稅政策,在創業場地的提供方面給予支持等,最好集中在鄉村成立創業產業園,學習其他地區農村創業園建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