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健
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是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農村振興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財政支農支出項目的實質是國家財政對農民農業發展的支持,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國家建立相關制度,并依照相關制度對相關農業項目予以資金補助,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農村振興戰略落實。筆者將以湖南省衡陽地區為例,針對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問題發表一些膚淺的見解。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是推動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在得到發展并取得些許發展成效的同時,其存在的問題如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出走農村、農村增收產業來自非農業項目等愈來愈突出,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現代化農村建設,創新性推出農村振興戰略,高屋建瓴為建設美好鄉村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1.激發資源的流動性。傳統的農村產業發展形式封閉性過高,其資源利用率低,而農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推行,促進城鄉資源融合,農村產業資源與城市資源緊密結合,促進資源流動與循環利用,徹底高效地解決農村民生問題。
2.提高農民收益。農村振興戰略的施行,以國家為背景支撐,站在農民的角度進行問題思考,不斷完善農村產業項目,促進農村產業項目穩定進行與發展,解決農村居民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力圖農民能夠在農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推動下,提高整體經濟收益水平。
3.加快現代化農村建設速度。現代化農村的建設宗旨是在保證環境不受到破壞的情況下發展農村經濟,但是,由于農民對提高經濟效益的愿望過于強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存在破壞農村環境的現象,不利于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影響資源再生利用,而農村振興戰略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兼顧農村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提升雙重作用。
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是國家為農村經濟產業項目發展問題而給予的一筆專項資金。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處于新環境,存在新問題,其財務方面存在的矛盾尤為突出,存在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未能專款專用、應得到資金扶持的農業項目未得到扶持等情況,造成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率不高,導致農民農村建設熱情度降低,現代化農村建設速度大大降低。為補足這一缺陷,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措施應運而生。
1.專款專用原則運用到位。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央財政支農投入增長情況方面,傳統的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項目存在顯著的財務管理的問題,例如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款項支出去向不清晰、人員挪用公款以作它用、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未用于農業經濟產業項目中等。而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制度,既考慮到農村振興戰略的原則,又運用到績效管理中的優勢原理,促進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專款專用,防止資金亂用、它用,造成真正需要資金扶持的地方農村經濟項目得不到資金支撐崩塌的劣果。
2.保證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人員自身工作性質的純潔性。傳統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缺乏嚴格的制度規范,其對于款項來往、資金支出分配、農村經濟項目資金規劃等都缺乏嚴謹的制度支撐,導致少數地方財政管理人員鉆財務制度漏洞,產生挪用公款以作私用的現象,地方財政部門成為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農村振興戰略得不到資金扶持很難有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通過績效計劃嚴格要求管理人員,防止地方財政領導班子以權謀私,保證地方財政管理團隊的工作純潔性。
3.提升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質量。傳統的地方財政管理工作不夠精細化,存在地方財政管理人員因工作熱情低、工作態度不負責等多種因素,導致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敷衍,對農村經濟項目的資金要求審核管理不嚴,降低農村經濟項目資金申報門檻,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質量低,常常是經濟效益不高的農村產業項目獲得最多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補貼,而真正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村產業項目卻很難得到資金支持,長此以往,農民的經濟產業建設信心被打擊,農村振興戰略得不到落實。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制度的推行,不僅要求財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數量,更要求財政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不僅要求財政管理人員真正踏入農村經濟產業建設中,更要求其深入了解經濟產業項目,考察其可行性,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補貼計劃,有效提升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質量。
衡陽是地級市,其位于交通樞紐,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均有較好發展。衡陽的農業經濟中,畜牧業與棉糧業、漁業發展優勢極佳,但是,其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人力勞作比例高,且其耕地面積較少,低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
1. 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到位率低。地方財政由中央針對地方經濟需求情況進行分撥,衡陽地區財力實力不足,而需要衡陽地區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補給的農村經濟產業項目眾多,出現“粥少人多”的情況。且由于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人員對項目考察不到位、對農村經濟產業項目的科學合理可行性規劃不全面等種種原因,導致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到位率低,政府對于衡陽地區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支出補貼的金額不斷增長,但遠遠不能滿足衡陽地區農村經濟產業項目的需求。
2. 缺乏科學完備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監督體系。衡陽地區缺乏科學完備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監督體系,未能形成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導致地方財政管理人員的工作不能發揮實質性作用,衡陽地區人民較少能夠參與到監督管理體系中,導致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出現一些腐敗問題,衡陽地區的農業經濟項目得不到良性發展。
3. 農村經濟產業缺乏品牌效應與綜合性管理。衡陽地區的農村經濟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是缺乏品牌效應,未能體現出衡陽地區的農村經濟產業品牌優勢,在眾多的農業項目中失去發展優勢。而長期分散化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地方財政部門缺乏溝通與統一,出現支農資金撥給重復現象,或因農業經濟項目的過于分散而導致支農資金得不到有效運用。
在衡陽這類經濟欠發達地區,其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內部運作難度加大。為解決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施行中的這一難題,衡陽地區政府部門應該更好地進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例如,衡陽地區相關部門可建立起農村經濟產業項目申報部門,設置申報相關要求,要求必須以衡陽地區農業特點出發,如“衡陽地區漁業生態園”“衡陽地區無土蔬菜種植觀光園”等項目,申報部門收集整理相關農業項目信息,反饋到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支配考察小組中,結合衡陽地區的農村經濟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考察審核,決定其項目是否申報通過。而申報通過的項目,要根據其項目可行性與預估經濟效益的高低進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按比例分配,堅持不浪費一分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的原則,提高衡陽地區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利用率。其次,衡陽地區可采用政府和農村基層溝通交流的方式,針對性發布一批財政支農資金投資項目,由衡陽地區基層決定其是否應該投入資金建設,政府再配套一定的資金比例加強建設,如此既可以提高衡陽地區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往來與利用的參與度,實現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帶動衡陽地區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有效減少衡陽地區支農資金的浪費和資金亂用、濫用現象,又能夠將衡陽地區的支農資金支出項目公開化,給衡陽地區農業經濟項目建設打一劑“強心針”,有效保證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的施行。
缺乏科學完備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評價與監督體系,是導致衡陽地區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質量低下的直接原因之一。績效管理評價流于形式,止于表面,例如衡陽地區的漁業項目建設,其可行性與經濟收益都極高,但是由于缺乏定量的評價標準,其后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可能導致的漁業問題等都沒有得到深入挖掘,衡陽地區漁業項目評價制度的不全面,很難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評價該項目是否應該推行、應投入多少資金去建設。針對衡陽地區農業經濟項目中的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必須建立并完善科學完整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評價與監督體系。評價體系針對農村經濟產業項目進行,例如在衡陽地區的"芋頭漁場"項目建設中,考慮到芋頭能在濕潤度較高的漁場土壤中生存,而魚類又可以通過食用芋頭根部攜帶的有機質生長,魚糞又為芋頭的生長土壤提供充足的養分,經過一系列考察與試點工作記錄,推出該項目的經濟產能較高,具有極強的可行性,政府相關部門可依照對該項目的評價,針對性地提高對該項目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補給。而監督體系,是針對管理人員制定的嚴格的監督體系,建立起一道強有力的制度防線,防止牟取地方財政支農資金以作私用的腐敗現象,防止衡陽地區農業經濟項目得不到資金扶持而半路夭折,真正從農村振興戰略角度出發,站在提高農民經濟效益的視角,提高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質量和水平。
衡陽地區農產品較多,其山水環境質量佳,生產出的農產品具有獨特的地方性優勢,為充分發揮這一比較優勢,衡陽地區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衡陽地區特色,樹立農村經濟項目品牌效應,在眾多的農產品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衡陽地區可抓住其漁業發展迅猛、魚類食品質量極佳的優點,樹立“無公害衡陽魚”品牌,并喊響品牌口號——“衡陽山水美,稻花香魚肥”,突出衡陽地區漁業發展特點,摒棄衡陽地區傳統農產品建設中缺乏地區特色的劣勢,充分將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用到刀刃上。其次,要加強衡陽地區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綜合性管理,將衡陽地區支農資金管理的各個部門聯系在一起,建立成熟完備的內部溝通機構。管理人員在內部支農資金運作中可針對在支農資金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尋求幫助,有效提高衡陽地區支農資金利用率,加強衡陽地區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綜合性管理,提高衡陽地區支農資金管理部門的整體性質量,防止因制度松散而造成的衡陽地區農業經濟項目支農資金申報忽視或資金補給發放重復現象,有效提高農村振興戰略下的衡陽地區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質量。
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是政府為提高現代化農村建設質量,為農業項目資金支出進行計劃性的管理,防止因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無目的、無規劃支出,導致應得到資金支撐的農業項目未得到相應支撐。農村振興戰略下的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戰略性績效管理為現代化農業建設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