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凱 曲海生 陳 季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國更加重視防災減災教育,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其研究涉及到各個領域。而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與自然災害產生的機理具有一致性,在防災減災教育中發揮獨特且難以替代的作用①。《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寫出:地理課程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同時要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②。掌握在災害環境中的生存技能是學生必備技能之一。學生將掌握的相關防災減災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生活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③。
防災減災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災害意識,同時使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災害本身及防災減災知識,以及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能力④。因此,本研究以佳木斯市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方式,對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防災減災教育狀況以及初中生在防災減災態度、知識、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根據調查結果及現有的教學方式提出相對應的改進建議。
1. 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與責任。黨的十八大提出國民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初中生防災減災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初中地理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加以培養。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內容廣泛,有利于學生防災減災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即能夠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產生機制、分布、危害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加深學習災害基礎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樹立災害防災減災意識;又能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生存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懷和勇于面對災難的精神⑤。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防災減災素養成為了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與責任。
2. 初中地理具有防災減災教育的教學內容。學習對生活有幫助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內容。而地理本身就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其學科知識和學科性質決定了它成為防災減災教育的主渠道。初中地理教材中有關自然災害的教學內容很典型且數量不多,既有顯性知識也有隱性知識,并且主要分布在初中一、二年級、四個學期、20個章節里,都符合初中生學習,是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⑥。
3. 地理教師是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最合適人選。地理教師不僅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在防災減災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特點和優勢,在課內、課外教學中能結合教材與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教育。地理教師本身對災害知識的掌握和認知相對于更全面,且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應對災害,這將使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能夠更正面、積極地影響學生。
本文主要利用問卷調查法對佳木斯市初中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9 所初中學校的初一、二學年各隨機選取一個班級,每個班級發放問卷25 份,9 所學校共計發放問卷500 份,收回有效問卷483份,有效率為96.6%。其問卷內容包括初中生個人基本資料、自然災害測試題、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態度、防災減災技能以及防災減災內容落實等6 部分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初中生掌握防災減災知識不理想。從整體上看,初中生防災減災知識得分主要處于15~20 分之間,占比41.4%較低。不同年級之間、男女生之間掌握的防災減災知識沒有差異(中位數值均為20);市區與郊區學校的學生防災減災知識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位數值分別為15 和20),說明市區學校對學生學習防災減災知識的重視程度要低于郊區學校。同時根據佳木斯市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現狀問卷分析標準,佳木斯市初中生掌握的防災減災知識處于二級水平(分數低于24 分)即不理想的狀態。
2.初中生缺乏防災減災技能。從分析結果看,初中生防災減災技能得分段主要集中在5~10 分,平均得分為10.18 分,占比43.4%較低。年級之間、學校之間、男女生之間的初中生防災減災技能水平沒有差異(中位數值均為10)。根據佳木斯市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現狀問卷分析標準來看,得分分布情況均在12 分以下,表明初中生防災減災技能處于二級水平即不理想的狀態。
3. 學生對待防災減災教育的態度不積極。從調查結果看,初中生對于防災減災教育的態度并不積極。72.9%初中生不清楚在地理教學中講授有關防災減災內容的必要性;89.9%的初中生對于學校防災減災演練持無所謂的態度,認為災害來了有人會救而不是自救;91%的初中生對學校進行防災減災教育活動持隨便態度;不同年級與性別的學生對待防災減災的態度沒有差異。總體表明學生對防災減災教育持有不積極態度。
4.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防災減災教育略顯不足。初中生從地理課堂中獲得防災減災知識的比例占17.9%,雖然排在第一位但只比第二位(學校講座或宣傳)略高出0.3%。并且學生自然災害知識得分主要集中在10~15 分之間(占比49.4%),分數低于18 分,處于二級低水平狀態。一定程度上說明初中地理教師對地理教材內容挖掘不充分,在課堂中滲透的自然災害知識與防災減災知識偏少且不足。
5. 各初中學校對防災減災教育重視不夠。在此次調查中,70.1%的學校很少開設防災減災講座,59.8%的學校不重視防災減災教育配置,17.6%的初中生是從學校宣傳等途徑獲得防災減災知識的,略高于學校以外教育的其它途徑3%左右,這些都說明學校對防災減災教育重視的不夠充分。
1. 初中地理教師對防災減災教育重視不夠。由于防災減災教育并未被列為單獨的課程,而地理學科與防災減災教育的密切聯系,因此地理就自然地成為了培養學生防災減災素養的重要學科。但是由于學生升學考試的壓力、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重視以及有限的課時,地理教師為完成中考任務,緊緊圍繞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在課堂上僅僅講授顯性的防災減災知識,甚至忽略對災害類型、發生機制、防災減災措施等知識的講解,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防災減災知識的重視程度,加之防災減災知識與技能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也影響到初中生對防災減災技能的掌握。
2. 缺乏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研究。首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防災減災教育內容有顯性知識也有隱性知識,典型但數量不多,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課時的要求,教師只能依據地理教學大綱將教材中防災減災的顯性知識傳授給學生,而隱性知識并未進行深入挖掘與整合,甚至忽略不講。其次,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鄉土地理資源,它也是開展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對鄉土主要防災減災問題、影響和危害有所了解,有益于學生獲取有關知識和技能。地理教師是學校防災減災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他們沒有足夠時間去挖掘整理本地防災減災教育教學資源。長期以來,不能較好地解決防災減災教育、初中地理教學與鄉土資源的有機融合與滲透的問題,使學生防災減災素養的提高受到影響。
3. 地理教師開展防災減災教育的教學方式單一。從調查結果看,地理課堂成為初中生獲取防災減災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作用至關重要。地理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調動學生關注災害問題的積極性。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自然災害顯性知識很少,大多呈隱性知識,又不在學生成績考核范圍內,因此,多數教師以講授為主并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少量的相關內容,學生對防災減災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進而影響了學生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
4. 地理教學中缺少防災減災技能的訓練。初中生能夠掌握逃生的技能,是防災減災教育最終目標,但是由于地理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側重點不同,加之課堂時間的限制,地理教師并未對講解的防災減災知識給學生相應的防災技能訓練,這就使得學生單純地掌握了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的技能。
1. 挖掘課程資源與豐富防災減災教育內容。地理教材中顯性的防災減災內容不多,但很典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的《自然災害》一節。教材中隱性的內容比較豐富,有待于地理教師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如長江、黃河的治理,日本的防震減災等內容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同時還需要隨時關注國內外發生的重大災害,如澳大利亞森林火災等,及時與學生分享和交流。只要地理教師掌握地理課程標準,具備良好的防災素養,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難找到豐富的防災減災教育內容。
2. 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災害問題。防災減災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在地理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單一的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方式。將“教”和“學”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防災減災問題,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了解災害的種類、產生的機理,以及如何防災的理論措施。
3. 突出人地協調主線強化防災素養的培育。人地協調觀是中學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價值觀。防災減災教育不只是讓學生了解一點災害知識和防災技能,更重要是防災態度和價值觀。這就需要地理教學中,突出人地協調觀這一主線,引導學生從一些重大自然災害中吸取教訓,形成珍愛生命,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與發展理念,進而形成良好的防災素養。
4. 依托綜合實踐活動拓展防災減災教育。地理教學中開展防災減災教育的難題之一是課時不足,每周2 課時的地理課,要高質量完成防災減災教育任務
確實不易。2018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頒布,為初中防災減災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 課時。將防災減災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既能解決防災減災教育沒有課時的問題,又能解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內容問題。在綜合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深入防災減災的相關部門體驗考察,也可以深入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服務,增強學生對防災減災的價值知識和責任擔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防災減災教育的時空。
5.注重防災技能培養,為防災演練提供專業指導。地理教學中,防災技能培養相對薄弱,地理教師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防災技能的培養,通過模擬真實場景進行防災演練。如在學習地震避險相關知識時,要組織學生進行科學規范的現場演練,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應急避險,要使用標準的演練用語,規范的動作,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地理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開展地震應急避險演練提供專業的指導。
注釋:
①朱敏.淺析中學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的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3):12- 12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選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2(5):4- 7
③裴彥良.我國中、小學生災害教育的研究[J].中文信息,2016(2)
④李益敏,鮑華姝,蔣德明.我國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2)
⑤蔣林鋒,張宏云.學校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C]// 浙江減災之路學術研討會.2015
⑥余曉艷.淺析我國中小學校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必要性[J].學理論,2013(33):26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