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鳳
(桂林市靈川縣潭下鎮中心校附屬幼兒園,廣西桂林,541208)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1]在幼兒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能為孩子后續學習、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首先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的“第一工廠”。[2]在幼兒期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事,它能有效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更早地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
孩子敢于表達的首要因素是有足夠的自信心。在孩子有表達的欲望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與肯定,適時引導、鼓勵孩子戰勝自卑心理,樹立信心。獲得成功體驗是孩子樹立信心的關鍵,家長的真誠是孩子獲得成功體驗的源泉。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和孩子有關的事要與孩子商量,讓孩子在家庭對話中擁有話語權。[3]在與孩子談話時,家長應學會用協商的口吻與孩子交流,做到平等對話。
在家庭教育中,切忌語言粗暴。家長應學會用孩子的語言與孩子交流,這樣孩子才能對所談話題感興趣。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對話,心平氣和并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獲得言語精細加工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能一開口就責備孩子,這樣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壓力。長此以往,會禁錮孩子自我表達的愿望。
對于孩子的進步,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在生人面前,膽小、不愛說話的孩子哪怕說出了幾個字,家長也要及時給予肯定。但是,夸獎需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給孩子注入強有力的內心動力。贊揚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和肯定,這種成功的體驗是孩子自信的發電站,會不斷激發孩子的進取精神。家長要認真對待與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在談論家庭話題時,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討論。如家里要添置大物件、買房買車、裝修等,這時,家長可以先問問孩子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喜歡住在什么樣的小區、最喜歡的樓層、如何裝修他的房間、喜歡什么顏色的汽車,等等。這樣的情境可以讓孩子有種家庭小主人的感覺。自尊心和話語權得到滿足后,孩子自然會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庭教育中,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可充分制造機會讓孩子多嘗試與陌生人交談,以幫助孩子戰勝膽怯心理。帶孩子上街,碰上孩子想要、家長也愿意買的東西時,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與商家溝通,此時家長可在一旁引導。這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能力,使孩子敢于說話,又讓孩子在語言上獲得了發展。
在孩子的世界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多姿多彩的,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此時孩子說話的熱情是極其高漲的,對同伴及大人,他們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要分享,有問不完的“為什么”,還有反反復復的“是什么”。家長要明白,正是孩子這種想要跟別人交流的心情和興趣,賦予了孩子語言學習的動力。在孩子問個沒完時,家長切不可生硬打斷。如孩子看見一只蝸牛,他也許會問:“這是什么?”第一次時家長會開心地告訴孩子那是蝸牛。但是孩子并沒有結束,他或許還會問第二次、第三次,這時候,家長切不可不耐煩或大聲呵斥。如果可以,不妨停下手中的事情,跟孩子一起觀察蝸牛并讓孩子對蝸牛進行描述,家長還可以介紹蝸牛的特征及生活習性,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增長了孩子的見識,也讓孩子的生活經驗更豐富。
家長應該盡一切可能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的生活更充實、更快樂、更富有情趣。如周末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去逛超市,去朋友家串門,讓孩子與除家長之外的更多人接觸。家長要明白語言是在交流中發展的,這種社會交往就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源頭。在歡快、愉悅的社會交往活動中,孩子的說話素材豐富了,日后才會變得有話可說。家長也可以多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在歡快、愉悅的親子時光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所看到的美景進行描述,以此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增加孩子說話的詞匯量。
親子共讀能高效地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書店購買孩子感興趣的圖畫書,利用空閑時間陪孩子一起翻閱書本。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讓孩子嘗試表述。剛開始時,孩子或許表述得不是很清晰、精準,家長切記不要操之過急,這時候盡量給予孩子適度的掌聲和鼓勵的話語,這能讓孩子感受到親子閱讀的樂趣,慢慢提升孩子自我表達的欲望。久而久之,孩子的膽識會得到鍛煉,這能為語言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時間充裕時,家長可以在孩子入睡前給孩子講童話故事。講故事時一定要有目的性。孩子聽完故事后,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如果孩子復述有困難,家長可以提問的方式喚起孩子的記憶,如“剛才聽的故事里講的是誰呀?”“他的好朋友叫什么?”“發生了什么事情?”“他想的是什么辦法?”復述時,家長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語言修飾成分,用上一些形容詞、象聲詞,還可以附帶肢體語言,也可以適當使用一些夸張的表情。當然一定要要求孩子吐字清晰,連貫成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聽、去講,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體會快樂,而且能從中獲得啟發和感悟。親子相處時,家長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這是最能讓孩子心情放松并快樂表達的機會。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認知特點,跟孩子玩各種有趣的小游戲,讓孩子在開心愉悅的氛圍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4]如抽牌造句游戲,游戲前,家長將事先準備好的圖畫卡片平均分到每個人手中,然后按照順序,從某位家庭成員開始輪流抽卡片并對卡片上的關鍵詞進行描述。如爸爸抽到的卡片上寫著“籃球”,就請爸爸說說跟籃球有關的事。剛開始,孩子很可能說得既沒有重點,又沒有條理,跳躍性很大,家長根本聽不懂孩子在表達什么。此時,家長要把關于發言的標準先放到一邊,給孩子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和一段傾聽的時間。游戲的難度可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如可采用連抽3張圖畫卡片玩演講游戲的形式,每人在固定時間內用抽到的卡片做一次即興串詞演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5]童言無忌,孩子可以信口開河,可以天馬行空,想象力有多豐富,孩子的語言就有多豐富。為了讓孩子能說,家長要盡力為孩子創設語言情境,營造孩子能說的語言氛圍,挖掘孩子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讓孩子不受已有知識的局限,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表達,從而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創設“你想上什么樣的幼兒園?”“你希望未來的家是怎么樣的?”“我要上月球”等主題,引導孩子開口表達。孩子的表達可以是天馬行空的,他也許會說自己想上的幼兒園里有長頸鹿,有老虎,還有超人,像迪士尼樂園一樣充滿樂趣,趣味無窮;也許他會把自己未來的家描繪成有宇宙飛船的未來基地,甚至他會說要設計一架長長的梯子,把地球跟月球連起來。孩子在描述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講的話不靠譜而打斷他說話,而是要鼓勵孩子講下去。想象有多離奇都沒關系,關鍵是讓孩子產生表達的欲望,滔滔不絕地表達。
一些家長缺乏足夠的耐心,沒跟孩子說上幾句話就會發脾氣。遇到孩子說話語序顛倒了、孩子用錯了形容詞等情況時,家長切記不可一味指責。倘若如此,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就會形成一道障礙,面對他人不敢輕易開口說話,本來是能說會道的孩子,最后會變成不敢說、不能說的孩子。因此,即使孩子說錯了,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及時幫助孩子,鼓勵孩子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說出來。
幼兒期是孩子一生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培養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家長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6]家長要不斷引導孩子敢說、會說、愛說、能說,充分挖掘孩子的語言表達潛能,使孩子成長為一個能言善辯、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