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眾一 孫佳緣
近幾年,“暖新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做有溫度的新聞節目,是當下很多媒體轉型的方向之一。早在2016年1月,《中國青年報》就推出了《暖聞周刊》,主打向上、向善好活法,做有溫度的新聞。
結合母親節、父親節等特殊節日,大連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也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有溫度、催人淚下的暖新聞。《媽媽的味道》拍攝于2019年4月1日,這則暖新聞以新媒體的形式呈現,主要講述了一位母親在兒子生日當天,趕了近400公里的路來到消防隊,悄悄地為兒子做了他最愛吃的菜。兒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出了媽媽的味道,一句“好吃,這像我媽做的一樣”寫出了消防戰士對親人的思念。而當他看到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母親時,小伙子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止不住地流了下來。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23歲的年輕戰士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了一個甜蜜的“騙局”。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們奔波了近400公里,將年輕戰士的媽媽接到消防隊,用媽媽的味道感動著這名戰士,也感動著更多的人。《高考·騎手·父親節》拍攝于2019年的父親節,這則暖新聞記錄了金普新區高三男孩陪著當外賣騎手的父親送一天外賣的經過。為了賺錢養家,主人公的父親在兩年前當上了外賣騎手。在父親節這一天,主人公想送給爸爸的禮物就是陪著他送外賣,體會爸爸養家的艱難,同時也讓爸爸知道他從來也不覺得有個當外賣騎手的老爸是一件丟人的事兒。通過這次經歷,主人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的不易和為這個家的付出。最普通的父子詮釋最動人的親情,是這則暖新聞成功的原因。
暖新聞故事雖然簡單,卻撥動了人們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而創作暖新聞的記者要表達的不僅于此,還想讓人們能夠體會到那份責任,還有對家庭的愛。
若干年前90后還被人們調侃,而如今他們已經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推動著城市的發展,守望著城市的安全,曾經柔弱的肩膀已經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責任。也正是這種責任的傳承,讓無數像《媽媽的味道》里的主人公孫用斌這樣的孩子成長,讓他們敢于面對危險、敢于挺身而出,保障金普、大連乃至國家的安全,促進城市的繁榮發展。
當孩子慢慢長大離開媽媽的庇護,當爸爸不再像以前那么堅強,當時間讓曾經的家庭關系不再那么緊密,我們又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和維系家人間的情感?答案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和這座城市之中。在每個孩子的心里,父親都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總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為我們遮風擋雨。如果說母愛是一種柔情,那么父愛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雖然不同于母愛的直接和熱烈,父愛卻有著同樣的真摯與堅韌。這兩則暖新聞正是抓住了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觸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快節奏的生活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家庭與親情,也許我們是迫不得已,也許我們無意離開,卻被生活逼上了和我們的初心漸行漸遠的道路。這些暖新聞記錄了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背后的某個溫暖的瞬間,在讓無數人感動、落淚、點贊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社會的大愛以及城市的希望。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從未離開。這便是暖新聞越來越被人們關注的原因。融媒體的記者以這一生活細節為突破口,遠赴400公里以外,把消防員的媽媽請了過來;跟著外賣父子,連續拍攝7個小時。一個成功的好作品背后往往凝聚了無數媒體人的辛勤付出。
暖新聞從群眾身邊事出發,用小故事引出大道理,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我們媒體人要利用融媒體的多平臺、多渠道報道,讓暖新聞的暖流深入人心,讓暖新聞在全媒體時代發揮自己的作用,引發更多社會思考,溫暖、感染更多受眾,傳遞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