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可盛
群眾文化活動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服務性、公益型的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養和儲備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促進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意義重大。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和范圍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用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建設新路徑發展群眾文化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1.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多元化發展道路。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形式單一、內容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已經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空前繁榮,在高科技和多媒體融合發展的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者在進行群體文化活動設計時應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考慮到不同年齡層次群眾的特點,以滿足更多人群的文化需求。針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出現的群體單一化、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工作人員應該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究竟有哪些文化需求,然后以群眾的口味為依據,創新文化活動內容。比如,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文藝競演、知識競賽等,或者設立親子、敬老、愛情等不同主題的“閱讀體驗日”,從而使不同年齡層次、文化基礎和社會閱歷的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群眾文化活動帶來的愉悅。
2.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化發展道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突出地域特色,充分發揮本地的文化優勢,尊重當地群眾的審美品位和文化追求,從而增強群眾文化的吸引力。比如,廣東東莞以當地的曲藝文化為依托,充分挖掘了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莞木魚歌、龍舟歌、采茶調等傳統曲藝形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逐步擴大文化規模,形成文化團隊,發揮品牌效應。吉林文化館以節慶活動為主題打造的一系列品牌活動,有效地激發和調動了當地百姓藝術創作和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擴大了群眾文化的參與范圍,為群眾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3.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在大文化背景下,將群眾文化建設融入到產業化發展的宏圖中,可以達到雙方共贏的和諧局面。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旅游項目是文化的載體,將群眾文化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群眾文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既能解決群眾文化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又能展現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比如浙江省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的過程中,融入當地的畬族舞蹈、畬族山歌等藝術表演,并鼓勵游客參與到風俗表演中,體驗畬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受到各地游客的歡迎。這樣的活動既傳播了少數民族文化,推動了該省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又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涵。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和當地的知名企業融合發展,不僅能獲得經濟效益,還可以為家鄉經濟的發展注入文化內涵,取得提高企業知名度的宣傳效果。當然,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方向和力度,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益性。
黨的十八大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為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確立了方向。只有找準定位,凸顯地域文化優勢,才能有針對性、創新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才能在多種文化形態呈爆炸性發展的態勢下,牢牢把握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增強整體文化實力。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群眾文化工作者要認清形勢、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探索群眾文化順利開展的新路徑,積極引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履行文化引導職責,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