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鐵鈞
一直以來,我國廣電產業發展迅猛。然而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廣電產業受到一定的沖擊。新媒體又稱第五媒體,指除報刊、戶外、廣播、電視這四種傳統媒體之外的利用新技術而產生的數字媒體。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的號召,融媒體進入了最活躍的發展時期。一場深刻的自我變革向我們發出呼喚。廣播電視媒體如何在新的時代更新發展、融合壯大是一個新的課題,取決于節目制作發展策略的制定。
數字新技術的沖擊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媒體受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收聽、收看的渠道拓寬了,豐富的音頻、視頻內容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載體向用戶傳播與推廣。播放時間有了更大的靈活性,體現出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優勢。但是大量自媒體的產生使節目制作的門檻被降低了,觀眾、聽眾的需求被激發,對于節目的內容和制作水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形勢下,媒體人必須解放思想,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制作心態,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傳播信息量和傳播渠道上的優勢,加強節目的互動性和交互性,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傳統媒體的節目制作也應借勢發展,盡快轉型,改變采寫與傳播方式,完成媒體變革時代的融合與蛻變。
為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播電視的節目制作在內容和形式上必須都要有脫胎換骨的成長與創新。在融媒體背景下和新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傳統媒體節目在制作上可以多元化、多渠道和多角度地選材、制作和傳播。首先,可以在選材和內容上創新。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擴大選材的范圍和內容,選擇新穎的、多面的、不同角度的內容傳遞正能量。其次,可以利用新技術手段,在節目形式上創新。現今,已經有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在制作上廣泛運用LED屏幕,初步試用VR等新技術,使節目更加多姿多彩,令觀眾耳目一新。最后,可以在傳播渠道上創新。在節目中增加電話、網絡等參與和播放渠道,這樣既擴大了受眾范圍,增加了觀看方式,提供了個性化的觀賞體驗,又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性,提高了節目的影響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在現場開通了微信參與的環節,觀眾可以同步答題。《超級女聲》《你最有才》等選秀節目通過網絡、短信投票的方式,讓觀眾選出自己心儀的選手,掀起了全民選秀的熱潮,增強了受眾黏度。
目前傳統主流媒體仍然占據著輿論主導地位,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整合當地資源,打造適合本地廣播和電視發展的品牌文化產業。將當地的文化資源、地域資源轉化為欄目內容,制作出接地氣的、觀眾喜聞樂見的并且符合民眾審美的品牌節目。實踐證明,節目制作走品牌發展之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升節目價值、樹立正確導向、提高節目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最佳途徑。品牌定位是節目制作最關鍵的一步,應從最能夠體現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內容進行選材。比如,北京衛視的《上新了故宮》借助文化和地域優勢,將傳統文化賦予了趣味和年輕的色彩,節目一經播放,既吸引了熱衷于傳統文化的觀眾,又吸引了喜歡流行文化的年輕人,尤其受到高學歷人士的青睞。此外,品牌建設還需要品牌包裝和品牌營銷,最終形成自己的品牌風格,才能將廣播電視的品牌影響力最大化。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發展的關鍵在于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打破固有的線性思維模式,將節目制作的“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多渠道發布”的生產模式普及推廣,將融合、創新和品牌發展策略堅持并發揚。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內容建設為本的守正傳播精神,走出一條增效提速、縱深發展的融媒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