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仕珍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其中如何解決農村居民的貧困問題是重中之重。不管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還是向農村居民普及養老保險的繳納與發放,實現廣大農民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還是在現行農村醫療制度缺乏與制度不夠完善的基礎上,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制度不斷推廣與完善,為農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都是為了在脫貧攻堅任務中不斷開拓前行。
農村醫療保障屬于三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穩定、有序的發展,政府應該承擔起這一份責任,加大經濟力度。但是現今的分配制度存在著極度的不合理,醫療衛生資源的三分之二由城鎮居民享有,而城鎮居民只占總人口的四成,作為占人口總數六成的農村居民,只享受到了三分之一的醫療衛生公共資源,在政策制度上有明顯的不合理與傾向性。而且在沒有相應的機制與監管下,如何解決醫療資源的分配問題,基層政府如何將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切實從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出發,將農村醫保問題作為一項長期而持久的任務來貫徹落實。大多數農村地區,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醫療制度感到陌生,掌握不了使用的方法,因此認為醫療保險復雜費解,參與度低,不愿意購買保險。而且農村居民因領里關系較近,形成了一個個小的互幫互助小團體,也可以通過鄰里之間互相照料、送禮送錢等抵御一定的風險,因此也對于醫療保障體系接受度低。
而且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單一,不能很好的滿足居民要求,對于只保小病的溫飽型醫療制度并不感冒,農村居民也希望能推出能保大病,降低因病致貧風險的醫療保障制度,因此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限制了農村居民醫療保障事業的正常開展,阻礙了農村居民的投保欲望。農民因有限的經濟水平的制約下,醫保消費成了奢侈品。而且物價和醫療費用的上漲也打消了農民的參保信心,從降低了農民的消費需求,農村居民參保需求的降低必然造成醫療保險籌資水平的降低,進而惡性循環,導致抵御風險的能力下降,大病報銷比例低,使農村居民對醫療保障失去信心。
農村醫保始終不是一種由國家強制執行的全面性的政策法規,始終缺乏了國家的權威性以及背書,致使醫療保障的推進困難重重。而地方政府缺乏在農村開展系統的醫保宣傳活動等,農村居
民對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知之甚少,認知不足,導致了農村居民對于醫療保障體系的不信任以及謹小慎微,甚至拒絕的態度,造成了不利影響。
1.加大政府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投入。鑒于農村居民占據了六成以上的人口,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基本醫療的投入力度,對于公共衛生服務站、婦幼保健院、防疫站等的建設,對于疾病預防大于治療,應培養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意識,對于小病積極治療,注意保健,也不要諱疾忌醫,任由疾病發展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政府為農民在基本醫保制度上的投入減少了農民由于預防意識不足進而得病甚至惡化的概率,遏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勢頭,保障農民享受基本醫療保障。
2.建立穩定長期的農村醫保政策。在農村醫保體系建設中,要建立穩定長期的農村醫保政策,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以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形式明確各級財政負擔的比例。為了推動地方政府深化改革農村醫保的積極性,可將農村醫保覆蓋率作為政績考核指標,給予相應的獎勵。農民群眾是醫保的最終受益者,只要耐心、細致、扎實地做好工作,農村醫保制度就能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真心支持和擁護,農民也一定會自愿參加。各級政府應強化宣傳作用,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農民易接受、理解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讓農村居民明確參保的好處,明確自身的權利義務、醫保的使用報銷等,提高農民的風險意識。
3.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一刀切的醫療保障制度必然不適用于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因此在制度建立時政府、地方有關部門應充分調研,建立起全面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以滿足所有社群的需求。在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實行“低標準,廣覆蓋”的醫療標準。在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實行大病醫療制度,降低因病致貧的概率,提高抗風險能力。在廣東江浙滬經濟發達的地區醫療保障體系已基本成熟,應進行更加全面、科學的管理制度,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通過政府與當地的共同努力,對農村醫療保障體系、農村醫療機構、醫療費用及支出、農民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加以擬定,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