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 勵
近年來,我國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在農業農村經濟建設中,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為此必須著力開展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經濟質量得到提升,為國民經濟穩中求進打下了堅實基礎。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種植結構優化。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資料顯示,預計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1.3萬億斤,達到糧食增產目標。在糧食生產中,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種植比例達到33%。同時,大豆、花生、油菜籽等作物種植面積相比2018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萬畝。
2.農民增收成效明顯。在各級政府落實產業扶貧政策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得到穩定增長。截止到2019年9月末,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622元,相比較2018年增長了6.4%。全國已經累計建成10萬個以上的扶貧產業基地,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吸收了92%的農村貧困戶參與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的目標。
3.農村產業發展速度快。我國持續推進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快速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在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下,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了農業產業強鎮的重要舉措,截止到2019年9月末,我國共有114個國家級現代產業農業園,年產值在75億元以上,并帶動建設鄉村特色產業,形成了鄉村與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要重視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工作,整合利用現有資源保障農技推廣項目深入開展,提高農民對現代農業機械化的認知程度。具體發展思路如下:其一,建設示范基地。農機部門應牽頭建設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在田間地頭開展實踐活動,讓農民親眼看到農業機械化生產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在示范基地現場,還要定期召開演示會,向農民宣傳農機技術的相關知識,調動起農民應用農機生產的積極性。其二,增大政府補貼力度。各地政府應支持農民購置農機,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給予農民一定補貼,暢通農民貸款的渠道,緩解農民的資金壓力,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其三,加大宣傳力度。在農機技術推廣中,要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向農民宣傳農機技術知識。如,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活動向農民講解農機設備的工作原理、應用方式以及簡單的故障維修方法,從而促使農機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農機生產效率。
農村地區應積極培育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加大政策和財政扶持力度,鼓勵農機專業大戶、合作社等主體,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企建立起合作關系,不斷擴大農業機械化服務覆蓋面,創新服務形式。具體發展思路如下:其一,搭建農機信息平臺。農機部門要及時收集農戶對農機服務的需求,將其需求信息發布到共享信息平臺上,使農機服務組織可以快速獲取信息,針對性地向有需求的農戶提供農機服務。其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應當投入充足資金用于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農業高效率生產需求。如,由政府預算承擔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的服務費支出,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其三,開展合作社田保護服務。農村地區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可向農戶提供多樣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包括機耕、機插、植保、機收、烘干等服務,這些服務既可以是單環節服務,也可以是多環節全程托管式服務。其四,加大農機金融扶持力度。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鼓勵各個金融機構開展農機抵押貸款、信用貸款、融資租賃等業務,為農民購機提供貸款服務。
在農業生產中,應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自動化水平,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的生產效率。具體發展思路如下:其一,應用農業傳感技術。農業機械可應用傳感技術實現對機械運行狀態和生產環境的實時檢測,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如,利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檢測谷物存儲、烘干的溫濕度情況。其二,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上安裝智能芯片,對機械進行遠程操控,推進農業機械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同時,還可在大型農業機械上安裝微型探頭,利用微型探頭快速查找農業機械故障問題原因,提高機械故障維修效率。其三,應用農用機器人。在農業生產中,可嘗試應用農業智能機器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業智能機器人能夠適應復雜的生產作業環境。
總而言之,農業機械化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必備條件。各級農業部門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出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給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大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保障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