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春平
1.提高資金運用率,減少成本投資。經濟效益與經濟管理緊密相連,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實現需要以有效的經濟管理行為為支撐。而事業單位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強化經濟管理行為則有助于自身資金運營效率的提升,加強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減少貪污受賄等情況的出現。
2.增加單位生產價值,保證經濟管理行為的雙重屬性。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逐漸深入,事業單位也開始步入社會經濟市場,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其產品即是以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方式體現。因此,在加強事業單位經濟管理行為時,需要綜合考慮單位的眾多產品,考慮服務的效果及質量,從而以經濟管理行為的有效落實,來進一步增加我國事業單位產品的價值。
3.促進單位發展,緩解我國的財政壓力。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其所有開支主要來源于財政部門,因此,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我國財政部門的支撐與幫助。同時,事業單位的的運營情況會給財政部門增加一定的發展壓力。而經濟管理行為的加強有利于約束資金運營情況,減少資金的使用,從而在促進事業單位發展的同時,減緩財政部門壓力。
1.資金應用缺乏合理性。受傳統管理經驗的制約,我國事業單位在開展資金管理工作時,普遍存在資金應用及配置缺乏科學性問題。事業單位為了在短期內獲取有效收益,甚至會舍棄正在開展的建設項目,由此增加了建設項目的隨意性,增加資源浪費,資源配置缺乏合理性。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存在預支項目資金、提前使用儲備金等行為,降低了資金配置的科學性,不利于單位后期的發展。
2.缺乏科學的經濟管理體制。由于事業單位未形成科學的經濟管理制度,且缺乏專業的法律體系的指導,事業單位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缺乏有效依據,工作隨意性大。同時,傳統的經濟管理方式已經無法在滿足現代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單位管理的難度增加,經濟管理的積極作用受到制約。
3.缺乏科學的財務風險意識。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其主要經濟來源是國家財政部門直接撥款,其面臨的經濟風險降低,因此,事業單位的相關人員普遍缺乏財務風險意識。而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逐漸深入,事業單位經濟來源增加,單位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也隨之增加。但就目前來說,事業單位的相關領導風險管理意識不足,資金應用缺少規章制度的約束,單位面臨較大的風險問題。
1.加強財務預算。就目前事業單位資產情況而言,單位首先需要對現有的資金情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與把握,針對現有資金管理問題,采取相關措施,統一管理現有資金。第一,加強預算管理。以往來的經濟情況為基礎,制定預算報表,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落實。第二,根據事業單位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經濟行為必須嚴格按照具體規定執行。同時,事業單位應實時了解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及時把握經濟發展方向,并聯系單位的實際情況展開預算分析工作,迎合市場需求,強化對事業單位所有經濟活動的管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減少資金浪費等情況的發生。
2.促進經濟管理機制的完善。經濟管理是事業單位進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經濟管理是否有效開展將會對單位后期的發展情況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為了保證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實,強化經濟管理力度,單位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經濟管理機制,形成科學的經濟管理制度。以有效科學的經濟管理制度,規范經濟管理行為,提高經濟管理效率,從而保障事業單位工作效率的提升,增強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制定完善的經濟管理制度,需注意明確事業單位各個部門、各崗位人員的具體職責,明確權力及義務范圍,從而有效避免互相推諉責任情況的發生。其次,為保證經濟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減輕執行措施所遇到的阻力,單位應成立專門的監管部門,配置獨立的人員監管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工作,并就監管情況定期形成報告,及時發現問題,為單位領導制定措施、解決問題提供信息支撐,減少單位經濟的損失。
3.正確認識財務風險,形成風險防范意識。隨著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事業單位將會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且事業單位不再完全依賴國家財政撥款,其經濟來源更加豐富,由此,事業單位也隨之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原有的經濟財務管理觀念已經無法再適應現代事業單位發展需求,創新經濟管理方法,轉變管理觀念已刻不容緩。
具體來說,事業單位首先需要做到的正確認識財務風險,單位相關的領導人員應形成良好的風險防范意識,并根據單位經濟發展現狀,構建起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財務風險的預測及防范工作,以便單位及時識別風險、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配備專人定期做好財務風險的分析工作,形成財務風險報告,為單位領導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從而促進事業單位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