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郝禎蕊
1.大數據的含義。所謂大數據就是指巨量數據集合,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2.大數據的特點。(1)數據類型眾多。大數據的形式具有多樣性,包括結構化、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主要形式有數據庫、電子表格、圖片、視頻、以及博客等,還包括一些潛在衍生出來的數據信息。(2)數據信息量巨大。大數據通常都是以PB甚至ZB為單位,并且數據量只會不斷增加。(3)數據處理速率快。大數據的處理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規律的,因此,只要應用的好,對大數據的處理不僅速度快,而且十分有效,這是傳統的數據處理技術所不能及的。(4)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大數據是一個“海量”整合的整體,其將所有分散的數據整合到一個數據庫中,即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
1.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大數據時代,財務數據來源更加豐富而復雜,財務計量更為準確而透明,同時對會計的目標定位、工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中的非結構性數據大量增加,財會人員促進結構數據和非結構數據的有效融合融入,能夠使企業對數據的分析更加準確,更好的促進企業發展。
2.對管理會計的影響。管理會計的目的就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所能使用的數據量劇增,對企業財務信息提出了新要求,促進管理會計優化。現有的財務信息不能夠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為了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管理會計必須要對大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并有效使用。
3.對會計行業的影響。當前,大數據資產在我國眾多行業逐漸形成,上至國家層面下至企業發展,“數據即資產”的概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據《2016年中國大數據交易白皮書》預計,至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或達13626億元,其中大數據交易545億元。企業不斷整合利用大數據資產進行業務生產經營且對用戶的數據信息形成系統分析挖掘,以更好把握市場脈搏,幫助企業制定發展策略,提高經營效益。
1.構建大數據資產管理與會計處理框架。為促進“大數據+”與大數據產業的健康發展,首先要明確其基本概念與規范會計基礎。會計行業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出臺大數據資產相關準則與管理規定,明確其會計確認、初始計量、價值評估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探索如何進行后續計量、處置與列報。通過構建大數據資產管理與會計處理框架,促進兩者健康良性互動。
2.提高財務管理安全能力。為了更好的提高財務管理安全能力,通過大數據技術以及云計算等技術可以有效構建財務信息安全平臺,在這過程中且能夠有效的收集財務信息,同時對于非法請求以及惡意攻擊進行有效的攔截,確保財務系統安全,同時建立完善的財務系統內部認證機制,進一步提高財務系統安全水平。
1.對開展審計工作影響分析。(1)對審計方法手段的影響。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審計全覆蓋要求的深入推進,只依靠傳統的審計方法已不能滿足時代和工作要求,對審計工作效率、質量和企業財務健康發展造成影響。大數據時代呼喚大數據審計,推動審計技術方法智能化。(2)對審計方式的影響。事后審計是常用的傳統審計模式,其審計方式多為階段性現場審計或聯網審計,雖然可對財務數據進行科學分析,但其審計信息具有滯后性,無法做到持續有效監督管理,這就給企業經營決策造成不便。大數據時代,具備連續性、實時性、動態性的聯網持續審計方式應運而生。持續審計是大數據環境下的企業發展需要,海量數據及其結構化又為持續審計的發展提供數據基礎,可以有效減少甚至規避審計風險,并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持。
2.大數據環境下審計機構的應對辦法。(1)清楚認識大數據審計工作的艱巨性。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另外,還要求企業財務審計、管理人員具有專業的審計知識和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這樣才能對審計結果進行合理使用。為了企業快速發展,必須要對審計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優化審計流程。(2)提高審計成果轉化與應用效率。首先,通過大數據將數據進行分類,并在不同的類別上對數據進行整合提煉,從而實現多樣化的需求;其次,將具有普遍性審計問題篩選、整合、模型化處理,并做好審計成果轉化與留存,從而為日后審計提供助力,并充分發揮審計的預警功能;最后,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加強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并做好信息化的備案,促進審計模式優化與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