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國興
《企業會計準則14號》對銷售商品、讓渡資產使用權采取不同的收入確認模式,與現實經營環境產生許多不適應問題,財政部頒布新修訂《企業會計準則14號》對收入確認、披露事項作出系列全新規定,提出了新收入確認的模型。實施后對企業的經營指標、合約安排、增值稅等主體稅種產生直接影響,稅收未同步對計稅收入確認規則進行調整,分步實施新收入準則的軟件服務信息行業應分析對其產生的稅收影響。本文就新收入準則變化對軟件及信息服務行業的收入確認帶來的變化進行分析。
收入準則分為讓渡資產使用權、銷售商品收入。公司必須根據可從勞務收到的合同價格確定勞務收入總額,當期勞務成本等于完成成本除以確認勞務成本,企業必須將勞務收入總額乘以完工進度,確認當期勞務收入。如不能單獨衡量應將提供勞務收入作為銷售商品處理。舊準則規定公司根據可從買方收到合同確定商品銷售收入,舊準則規定特殊情況收入衡量標準,如遞延合同視為融資,應收賬款金額根據合同確定。
舊收入準則收入確認強調風險報酬轉移,很多企業進行會計處理無統一標準,導致各公司對相同業務會計處理不同,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舊收入準則對特定的事項未建立統一收入模型,不能滿足復雜的會計實務要求。舊收入準則難以提供明確的指引,易降低會計信息質量。新收入準則下公司認可收入反映向客戶交付承諾的商品,收入確認應反映向客戶交付貨物。新收入準則以合同形式完成,相關交易的概念不包含在新收入準則中。將控制權轉移給客戶是新收入準則的收入確認標準,合同核心主要體現在權利義務,控制權轉移作為收入確認標準,提升一致性,減少指引需要。
新收入準則在收入確認方面以控制權轉移為標準,企業在經營中只有將產品主導權轉移,產品產生的經濟利益由購買方享受,才能確認收入。軟件企業受到新收入準則的影響,使得軟件企業傳統生產經營活動中確認時間點發生變化。傳統收入確認中,企業確認收入要滿足不同約束條件,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某些服務產品滿足交付條件,但未達到收入確認某項標準延后。
合同內容履行完畢但滿足收入確認標準條件導致必須要確認,新收入準則下,軟件企業對合同按照履約義務細分,以細分義務按比例分攤合同價款。保障收入確認時效性,軟件企業可以在產品安裝及培訓角度對合同細分。軟件企業簽訂的合同大多涉及售后服務,應區分是否為單獨履約義務,若符合單獨履約義務的條件,可將售后服務獨列合同義務,對收入確認時點進行延后。非傳統核損合同價款全額收入。通過損益項目對售后服務進行費用化處理,影響企業核算中的利潤金額。軟件企業系統集成業務因需要硬件投入特性,使其收入確認需以完工百分比法為基礎,每個報表期間結束時對完工比例收入確認。
隨著軟件行業新業務出現,業務類型日益復雜,使得企業交易業務收入確認難度加大,軟件企業在收入確認方面存在很多不規范問題,如利用復雜業務掩蓋交易經濟實質等現象,我國軟件行業業務中主要包括系統集成業務,軟件開發業務。
軟件開發服務業務可分為定制與自制開發業務,定制業務是軟件企業按客戶需求對軟件進行開發。企業確認收入常用方法有完工百分比法、驗收確認發法等。根據企業合同約定的關鍵節點和驗收標準,結合付款比例,確定履約進度。若合同沒有相應的過程驗收標準,應根據謹慎性原則,按控制權轉移時候的正式驗收合格作為收入確認標準。
新收入準則下,對軟件開發為主的企業的影響較大,可能帶來更大的年度之間的營收波動。應合理使用合同條件,將軟件開發的合同分為幾個關鍵節點,同時約定驗收標準,合理使用完工百分比,降低年度之間的營收波動性。財務人員加強對公司業務的理解,多組織對項目人員進行開發預算等知識培訓,規范成本統計及分攤的估計判斷。加強財務人員內部溝通,反饋項目收入成本情況,確保成本費用歸集完整。合同執行中根據項目進度調整項目成本預算,提高預算可控性。
軟件行業交易形式不斷創新使得軟件產品不再唯一以交付驗收為收入確認標準,軟件企業主要收入確認問題出自復雜系統集成業務,主要原因是銷售商品與服務劃分對不同觀測價格不能確認收入規定。軟件行業迅速發展,只有重新審視軟件企業收入確認基礎原則,才能滿足實務需求。保持與會計準則趨同是收入準則改革導向,要結合我國行業發展情況,新準則在軟件行業應用能解決我國軟件企業收入確認問題,反映區經濟業務信息,提高收入確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