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桐 朱 華
(遼東學院,遼寧丹東 118000)
旗袍是滿漢文化融合的產物,不僅包容漢族等兄弟民族歷史服飾的風韻之美,更兼具滿族的民族風情,其發展歷史來源有據可考,發展歷程脈絡清晰。具有獨特內涵和底蘊,不僅有穿著意義,更具有商品文化底蘊,其蘊含的強烈審美趣味,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在審美文化和歷史地位。
最早在我國的周朝時期,出現“袍”一詞,在《秦風·無衣》中就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樣的記載描述,這首詩歌作為秦朝的戰歌,被人廣泛熟知。這也是有文字記載衣服樣式為“袍”的最早時期。秦漢時期,人們不論貴賤都穿深衣連衽鉤邊,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從這我們可以知道“袍”是古代漢族的文化傳承。
因為“袍”在詩經時代已經出現,是漢族人傳統的服裝,而旗則是滿族的特產。我們都知道滿人又被稱為旗人,滿族共分為八旗,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隨著滿族入主中原,雖然進行了一場浩大的剃發易服的政治行為,但是旗裝仍然被不斷漢化,旗人穿的服裝與漢族傳統服飾進行了文化的融合,因而產生了一種特定的服裝,由于當時的滿族是統治階級,為了滿足政治需要這種衣服又被叫做旗袍。
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服飾。清代早期的寬腰直筒式的旗袍造型,以其獨特的端莊優雅之美感,沉淀出了中國早期的傳統審美觀念,符合華夏民族天方地圓的傳統思想,凝聚了歷史傳統,并且也延續并迎合著不斷到來的民族新風尚、新認知的發展觀念。
在清朝前期,旗袍穿著不限男女,旗袍發音滿族叫做“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個類型,與以往漢族傳統服飾有極大的區別,滿族男人穿的旗袍,是一種適合于騎射活動時穿用的圓領(或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的服裝,由于其天然游牧民族屬性,這樣的衣服也帶著濃濃的游牧民族色彩,有利于騎馬射獵。到了民國時期,長袍、馬褂、瓜皮帽、中式褲子、布鞋或棉靴,是男裝的主要搭配形式之一。新中國之初,男子穿旗袍反而成為封建腐朽的代表。而民國時期女子旗袍經過一定的改良,成為女性主流服裝,樣式更加凸顯女性身材美,也就是如今所指的旗袍。
女子旗袍的改良,自辛亥革命以后。當時中國社會受到歐美地區服飾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腰身部分變得寬松,縮小了袖口,改窄了滾邊,僅過膝的衣長,漸漸演變成了淑女型的旗袍。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主要表現為收腰、高開叉的特點,用以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多樣化的風格,可以概括為流線型的旗袍。
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的創新,使旗袍的樣式也隨之變化多樣,構造更為新巧,此時的旗袍更加的前衛潮流,也與包容開放的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國際交流的頻繁,使各國都看到了中國旗袍的魅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青睞,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含蓄而又賦予哲理的歷史文化內涵。
旗袍在旗人女性穿著的時候,為展現當時滿族與眾不同的特定地位和階層,特定的配飾主要有馬蹄鞋、大拉翅,還有兩把頭樣式的發型。以馬蹄鞋為例,這種鞋子又叫“寸子”,因為搭配旗袍穿著所以又被叫做旗鞋。鞋面上刺繡花紋,底有3寸,鞋底柱上窄下寬,這也是馬蹄稱謂的來源,這種鞋子走起路來顯得裊裊婷婷,輕盈嫻雅,但是不便于行走,只有在重要的場合如祭祀、婚慶等情況下會配旗袍穿著。
旗袍不僅僅要與旗鞋搭配,還要有特定的發式。我們對旗人的發型認知最多的是來源于影視劇中,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的發型,在這些發型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兩把頭的發型,這種發式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再將后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再在發髻上橫插一根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頭簪。這種特定的發型與旗袍旗鞋一起穿著,搭配其他的裝飾構成當時獨特的滿族審美文化,也是當時女性貴族階級地位的象征。
旗袍的主要用料是綢緞。絲綢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種貴重的服飾面料,在滿族入關之前,也是很難見到的。因此為了凸顯本民族地位,在入關之后絲綢自然成為貴族望門的地位象征,也成為了旗人服飾的主要用料。
旗袍中“露”與“遮”的結合,正如同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含蓄、中庸思維,結合了美與形,體現著“中和之美”。這與當時的民族文化理念相符合,也與滿族民族精神相統一。
作為一種貴族的服飾面料,絲綢價格高昂,產量稀少,因此在清朝的早期,雖然旗人都穿旗袍,但是想要所有的旗人都穿上絲綢旗袍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旗袍不僅僅是衣服的象征,更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在滿族人眼中穿不上旗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因此置辦了一件旗袍之后,這件衣服就不再僅僅是衣服了,更是一家人必須愛護珍惜的貴重財產和商品。它既是服裝,又是工藝品。在這里旗袍已經有了特定的工藝品和商品的價值。慢慢的由于這種工藝品屬性的存在,旗袍在做工方面愈發復雜,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旗袍上都有很豐富的設計,其商品屬性更加豐富。
旗袍在清朝早期其商品文化屬性就已經開始凝聚,到了現在這種屬性更加地特殊和明顯,在現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而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并且還活躍在現在服飾領域的旗袍其商品屬性就有了極大的開發余地,因為其不僅能夠用來收藏,也能夠用來穿著,這是其獨特的歷史所賦予的特殊屬性,在現有的文化藝術商品中極其罕見。因此需要對其文化背景進行特定開發,針對其特有的文化屬性,如從“國服”、“東方奇葩”這些稱謂進行著手,使其成為一種蘊含強烈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的商品,有著獨特的內在審美文化和歷史底蘊,既符合中國傳統的歷史審美觀又蘊藏現代手藝人賦予的獨特工藝及改良技巧。旗袍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一種代碼,一種語言,一種特定的象征。
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之一,流傳至今已從流行變為了時尚的經典,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擁有著其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與影響力。
通過對滿族旗袍審美文化的研究,探索其起源及發展,各個時期的特點及當時歷史背景下旗袍所呈現出的樣式特點,并探索旗袍代表的民族審美及民族文化內涵。如今旗袍的審美是歷史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對培養文化自覺的理念,樹立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旗袍將在時代背景下不斷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