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慧
(宜興市實驗小學,江蘇宜興,214200)
從英語教學低齡化發(fā)展趨勢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想要學好英語需要提前打好基礎。但是,英語畢竟不是母語,過于重視英語文化的融入,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接受效果,還會影響國際化社交人才的培養(yǎng)。從這一層面上分析,小學英語教學要十分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目的是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從而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區(qū)分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英語的學習效果,也能避免母語水平的降低。
在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流行和通用的語言趨勢下,我國的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還只是將目光局限在少數(shù)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上,而對其他國家文化缺乏足夠重視。我們通過學習他國文化來了解一個國家,但是我們現(xiàn)在需要了解的不只是英語國家,而是應該通過英語這門語言來對更多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和認識,這可以解決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目標內(nèi)涵不清的問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和思路,尤其是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可以對文化培養(yǎng)進行分類描述,從所占比重上進行調(diào)節(jié),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化培養(yǎng)體系。
英語教材中文化知識的比例是教材編定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按照國際上編教材的慣例,可以把英語教材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母語文化教材、目的語文化教材以及國際目標語文化教材。通過整體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文化知識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較低。有的學者認為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控制文化知識的難度。這樣的建議是合理的,但是不能為了控制難度而降低文化知識的比例。想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國際社交人才,需要在英語教材中加入更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熏陶逐漸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在國際社交中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國際化社交能力培養(yǎng)視角下,教師的業(yè)務能力以及文化教學能力需要達到更高的層次,而不僅僅限于基礎知識的傳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大部分教師的文化素質(zhì)較為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教學觀念的“扭曲”以及實際教學能力不足兩個方面。[1]第一,很多小學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通常在涉及文化知識時,不是引導學生深入探析與體會,而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第二,有些小學英語教師雖然對英語的語言知識、語法、句型等具有較高的了解程度,但難以運用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陳述文化知識。
通過實際教學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評價形式呈現(xiàn)單一化。我國英語教學中的評價方式多以考試為主,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教師的教學過程缺少相應的評價手段。第二,教學評價主體缺乏雙向評價。在英語教學評價中,教師或者學校等一般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往往處在被評價的位置,這樣不利于發(fā)揮評價的功能。第三,評價功能缺乏有效保障。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多方面的承認,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然無法得到落實,這是評價功能缺乏有效保障的具體表現(xiàn)。
長期以來,工具化取向的英語教學目標使英語教學局限于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面,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培養(yǎng),阻礙了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拓展文化視野以及提升文化理解的進程。[2]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英語課程文化取向,將英語課程看作一個接觸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認同文化以及批判文化的過程,將英語教學和人的發(fā)展融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英語學習者獲得有意義的文化知識,豐富他們的文化情感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學習不再是單一的記憶和灌輸過程,也不再是無聊和乏味的學習過程,而是一場體驗不同文化的“文化之旅”。
英語教材是學習英語過程中重要的知識載體,也是展示文化內(nèi)容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英語教材的設計中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交際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多元性原則以及開放性原則,目的是讓設計出來的教材既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又能融入更加多樣的文化資源。比如,在交際語中,可以引入更多的交際場景,除朋友之間的相互問候外,還能將購物場景、打電話場景、看電影場景等融入其中,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交際用語。對于小學生來說,教材內(nèi)容全部使用英語是不現(xiàn)實的,而在漢語闡釋中,不能僅僅解釋英語的表面含義,還要從文化層面深入探析,但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水平,需要通過更加生動有趣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占據(jù)主導地位,尤其在面對小學生時,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更加凸顯,從而造成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極大影響了英語教學效果。在國際化社交能力培養(yǎng)視角下,學生的被動地位不僅影響知識應用,而且也會阻礙社交習慣的形成。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建設力度,促進英語教師革新教學觀念以及提升教學素質(zhì)。英語教師提升了文化素質(zhì),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語言背后的情感,從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性。另外,英語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能夠?qū)Σ煌幕龀隹陀^評價,幫助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來看待文化差異。
在國際化社交能力培養(yǎng)視角下,教學評價體系的構(gòu)建應該基于文化導向來進行。首先,要形成文化導向評價理念。在這一理念下,評價方式中除終結(jié)性評價方式外,還需要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文化了解程度、學習策略等進行評價,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效果。[3]另外,也要督促學生積極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從而為國際社交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其次,要引入更具實效的文化導向測試內(nèi)容。在評價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時,需要避免采用一些固化知識,而是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動態(tài)選擇。比如,在考查學生對不同場合社交禮儀的了解程度時,可以先進行錯誤示范,然后讓學生進行判斷,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