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卿,李英會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
校企合作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系統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的重要載體,也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1]。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實現校企深層次合作的重要途徑[2],是職業教育尋求與區域、行業經濟銜接的有效探索。本文力求通過職教集團框架下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突破當前職教集團運行中存在的產教融合不密切、校企合作不深入的核心問題: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各主體合作緊密度不強,各鏈條銜接不暢的瓶頸,使校企合作成為職教集團成員間產業鏈、企業鏈、專業鏈、教學鏈、就業鏈、信息鏈等多鏈條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和實施載體[3]。
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融合是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間校企深度合作的關鍵所在。職業院校要按照產業鏈設計專業、設計課程體系安排教學、規劃實訓基地,教學鏈應該為產業鏈服務[4]。在“三鏈”融合過程中要以利益鏈為核心,因為沒有利益鏈,教產結合、校企合作就不可持續[5]。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有針對性地探索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間校企合作模式創新,嘗試摸索適合集團成員單位間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注重需求側,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逐步實現校企人才精準對接,進而實現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與經濟發展需求側的平衡[6]。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所以它是一種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因此職業院校可根據企業需求制定特色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和具體的授課內容,以期更好地培養出行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專門人才,更好地為就業服務,所以說校企合作直接決定著職業院校的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辦學特色的需要。
企業作為最好的實習實踐基地,它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環境和實踐條件。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企業實踐逐步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使企業真正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成為協同育人主體。
校企一體化協同育人作為當前職業教育辦學的主流模式,不僅能使職業院校能夠實現滿足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的有效手段,即校企深層合作。學校也能夠為企業人員提供在職培訓,同時根據企業需求制定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
1.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集團理事長單位牽頭成功申報了全國首批百所現代學體制試點單位,形成學生入校即入廠、入校即入職,實施雙導師、學生雙身份、雙班主任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2.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
集團創新形成了校企聯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截至目前,集團成員院校與博洛尼家居用品(北京)有限公司、美克國際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遼寧宏圖創展勘察測繪有限公司等大型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班”100個,合作編制人才培養方案174個,合作課程開發398門,共有10所院校與80家企業進行了“訂單培養”,“訂單培養”學生數達4 786人,為企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集團圍繞服務行業企業的宗旨,不斷加強校企合作深度與密度,科學構建集團培訓網絡,掌握培訓需求,有效利用集團各類培訓資源。集團內成員院校全年對外開展企業職工教育培訓24 013人次,其中為集團內企業職工開展各類教育培訓10 124人次;建設行業人才培養基地12個;集團內行業人才培養基地或者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對外培訓的總人數為6 020人,其中培訓集團成員單位人數為5 887人次。很好地發揮了集團服務行業企業和東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緊密度增強。成員院校與200余家企業建立了長效化、緊密型合作伙伴關系,聘任成員企業兼職教師400余人次,教師到集團企業實習實踐360余人次。二是服務行業產業能力顯著增強。集團成員院校培訓集團成員企業員工近1.5萬人次,校企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30余項。三是校校互動、共贏發展。遼寧林職院、遼寧職業學院、遼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成員院校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審訂、師生跨校交流等60余學時,直接參與人數70余人。
當前職教集團框架下的現代學徒制等多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創新,切實解決了集團成員院校與企業脫離、教學與生產脫離、任務與崗位脫離、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脫離、學業與就業脫離等培養機制和模式問題,有效促進了集團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探索“職業模擬”校企合作新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精準對接。打破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從需求側角度出發,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升級需要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崗位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崗位承包校企合作模式。以特定的職業模擬為目標,進行基于職業生命成長發展歷程和工作過程[7],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精準對接,此模式正處于籌劃實施階段。
探索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廠,畢業即就業”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現工學結合、崗學一體,實行專題或專項培訓。結合學生工作實際,采取“按需培養”的原則,根據不同對象確定培訓內容,初步達到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需求的目標,創新了招生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亦可探索組織成立“俱樂部”,以俱樂部為課堂,以真實的生產項目為載體,以真實產品為紐帶,真正形成學生入校即入廠,入校即入職,實施雙導師、學生雙身份、雙班主任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一院一企”產教融合協作育人模式,增強人才培養契合度。根據“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理念,集團理事長單位依托清原實驗林場,進一步做到“校中場、場中校”。該林場是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重要平臺,使生產性實訓基地也成為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基地、產學研合作的平臺。
探索多形式的工學交替“訂單培養”模式,拓寬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渠道。校企供需雙方建立“訂單培養”,形成一種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8]。院校根據企業用人的需求和崗位實際需要,共建“場中校、校中場”等崗位育人辦學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開發課程實施方案,學生入學即明確“準員工”的身份,通過熟悉企業環境,感受企業文化,接受職業素質訓練和入職頂崗實習,逐步形成了長效校企合作型“訂單培養”模式[9],促進集團成員單位間產業鏈、企業鏈、專業鏈、教學鏈、生源鏈、就業鏈、信息鏈等多鏈條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和實施載體,建構基于雙主體緊密型合作、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職教集團校企合作管理和運行模式[10]。
為全面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增強集團發展內生動力,在職教集團框架下還需建立企業調研和供需對接機制,不斷創新政校企行研深度合作體制機制。重點增強校企合作深度和成員協作密度,促進集團科學、可持續發展;同時注重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集團資源共享戰略智庫和數字化平臺,推進校企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和集團現代化管理[11],進一步推進集團企業與院校合作的深度、密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