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技師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00)
體育教育一直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塊短板,在平日的教學中也會出現因各種特殊狀況暫停、更改、甚至縮減課時的狀況,最終導致學生的體質變差等問題。體育課程并非只是活動身體,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到堅忍不拔的運動精神和了解正確且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相較于其他學科,由于學生之間的體質差距有時會較大,所以體育教學更應當重視因材施教。
傳統的體育教育一般不會顧及學生之間的體質差異,往往采取同一標準訓練和測試,這是不公平的。在智育中常常強調因材施教,要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在體育教育上人們總是一筆帶過,忽略了學生之間的體質差異和性別差異。好在在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體育教育同樣也作為改革對象之一,開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改進了諸多原有體制中包含的缺陷。創新的體育教學加大了師生互動的占比,學生變得更有發言權與自主權,課堂節奏也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大大改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做安排,不考慮學生個性和差異的問題。體育教育改革正處在轉換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積極學習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借鑒學習其他國家的體育教學模式中的優勢之處,結合大量的我國學生的平均體質分析數據,制定具體方向的教學方案[1]。
中職體育的因材施教應該體現在尊重學生興趣、了解學生需求、專注于學生健康等方面上。尊重學生興趣,就要求學校在設計體育課程時設置多種科目,設置前盡量向學生征求意見并根據意見趨向設置實際課程,原則上不得少于3種體育項目。可創建興趣相關的體育運動社團,鼓勵喜愛運動的學生加入相應的社團,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集訓并參加該項目的水平比賽,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了解學生需求則指的是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設置分層次教學,例如體育特長生的身體素質相較一般學生要優異,在培訓上可適當加大訓練力度和難度,且培訓一般向專業性訓練靠近,在技巧和體能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一般學生則主要以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為主要目的,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進行適當簡單的運動即可。體育學科的設置初心即為了學生的健康,所以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上,要遵循“多樣式,少重復”的原則,讓學生能夠體驗到體育的快樂并且愛上體育。在課程項目設置上盡量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種類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育興趣。例如允許學生可跨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課程,選擇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在一起上課,不必局限于班級。這樣既避免了時間沖突,也避免了一個班級中由于選擇某一項目的人數太少而導致無法開課的情況出現。
創新改革實踐主要需要教師在三個方面下足功夫,分別在分類教學、興趣教學和體育精神教學三個方面上。分類教學即考慮學生的體質差異和耐受程度進行適當的體質開發和進一步的提高,最佳方案主要分為體育特長生(體育專業生),體制優異生(想走上體育專業發展道路的學生)、一般學生和體弱學生四類。其中針對有身體殘疾或其他疾病特殊原因影響運動機能的學生(即體弱學生)可開設保健班級做更簡單的體育鍛煉。興趣往往是學生堅持鍛煉的前提,課程設置上要多樣化,注重趣味性而非輸贏和排名。運動要設置多種不同種類,且在運動科目選擇上不得出現性別歧視的現象,例如學校的足球項目僅對男生開放的現象屢見不鮮。練就一副強健的體魄是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其次便是體育精神的教育,體育鍛煉教學中要向學生滲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的體育精神,體育精神在其他事業中也同樣受用,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重要精神教育之一。這一類精神教育不只是在實際的體育鍛煉中要身體力行,在體育教育中也需要開設一定課時的理論課程來介紹體育運動的種類概念、體育名人的事跡、體育器材發展史、體育的未來發展等等趣味文化。只有文化與運動有效地結合,學生才能體會到體育真正的魅力。理論課堂上可引進多媒體技術,播放體育的相關影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體育精神和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2]。
科技的發展讓社會變得更加便利,年輕人對科技的使用更加得心應手,缺乏體育鍛煉是不少年輕人的通病,中職階段正直養成習慣的重要時期,體育教育是否能夠起到充分的作用將是中職教育的關鍵問題。創新中職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善于結合學生的興趣,引進新型的多媒體設備均有助于更理想地開展中職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