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北京 100048)
為了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中央有關部門推行一系列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以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就業的政策,一方面解決了部分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給這些地區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目前,中央各有關部門主要組織實施了5個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專門項目,包括: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從2003年起組織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中組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八部門從2006年開始組織實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計劃;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等四部門從2006年開始組織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中組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從2008年起組織實施的“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農業部、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門從2013年起組織實施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設崗位計劃”。
根據中組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關于統籌實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09〕42號)等政策規定,參加中央部門組織實施的基層就業項目、服務期滿的畢業生,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考學升學、國家補償學費和代償助學貸款、自主創業等方面享受諸多優惠政策。
近年來,國家出臺《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7〕28號)、《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6〕79號)、《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85號)等文件,推行一系列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以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就業的政策,一方面解決了部分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給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以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大學生就業意向連續下降,大城市就業吸引力強。2019年,麥可思研究院對15.2萬名201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培養質量進行了跟蹤評價,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受雇工作”的比例為73.6%,連續五屆持續下降,本科畢業生就業的意愿降低。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在“北上廣深”就業的比例從2014屆的25%下降到了2018屆的21%,而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從2014屆的22%上升到了2018屆的26%。
網絡技術相關專業畢業生絕大多數在大城市工作。麥可思研究院《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從事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和計算機與數據處理類職業的本科生中,在泛珠江三角洲、泛長江三角洲、泛渤海灣三大區域經濟體這三大區域經濟體就業的比例分別為29.7%、27.5%、19%。在就業城市類型方面,74%的數字化人才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就業。
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吸引力不足,更傾向于大城市就業。政策宣傳力度還需要加大,大學生對基層就業政策的了解有所欠缺。在大學教育過程,可以適當融入相關的引導教育,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激發大學生基層就業的熱情。
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靈活性不足,銜接有待提高。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工作由國家多個部門共同合作完成,銜接不緊密造成大學生就業信息傳遞和分析的滯后,相較于變化快速的市場而言則顯得步履緩慢,不利于及時、準確、有效地對宏觀環境進行預測與規劃。建議由教育部門牽頭,整合相關就業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根據市場變化適時的調整就業政策內容。
就業政策的體系不夠完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基層就業政策的資金支持主要是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或是學費的報銷,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看,在資金支持上的政策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建議大幅度提高基層就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接收單位和高校也應在牽頭部門的整合下,提高配套支持,增強基層就業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