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實驗小學 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的世界美譽,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文化開始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見禮儀對人生活的影響之大,禮儀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幾乎滲透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然而,當今社會禮儀文明已經悄悄的被我們所遺忘,尤其最為嚴重的是如今的家庭禮儀觀徹底的被摧毀了,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很少能見到認真深刻揭示禮儀文明的解釋與示范。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增加了經典詩文吟誦容量,選擇適合學生的禮儀文明加以講解、示范動作,無論是表面學習傳統之形式,還是學習傳統之典籍,由知識傳授、文化傳承到精神體驗與創新,我認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都可以滋養學生心靈,促進學生德、行養成,使其受益終身。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中國又向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講究“尊重天地君親師”,推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長期以來形成了教師禮儀。對于教師來說,禮儀有他特殊的意義,因為禮儀文明不僅是教師個人的品質修養,而且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是學生為人處世的楷模,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1 教師著裝要簡潔大方。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著裝。教師要注意個人形象,包括教師個人衛生、著裝打扮等等,教師的著裝要簡單干凈,體現端莊,但不是保守、落后。教師的著裝一定要符合身份,不能獨出心裁,不能奇裝異服,不能讓學生難以接受,不能讓家長議論紛紛,更不能讓社會上的人刮目相看。其中,基礎教育的教師面對的公眾是未成年人,他們的理性認知能力相對弱些,更多地運用感性認識,即直觀感覺在其認知中占重要地位。從這個角度講,教師給學生一個看上去順眼、舒適的外在形象,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教師的外在形象,能讓學生的心情變得更加愉悅,從而產生“愛屋及烏”的心理效應,提高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學習禮儀規范,注意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修養,培養自己的氣質風度。
1.2 教師言行要文明得體。教師不僅是傳承禮儀文明的引導者,還是以身作則的楷模。教師的為人師表不僅表現在課堂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表現在無數細節中。教師應注意坐、立、行的姿勢和手勢,舉手投足都要表現出教師應有的文明禮貌,教師從容自信的步履,端正這樣的站姿,親切關懷的目光,準確生動的手勢……都能給學生以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教育學形成良好的默契。在我國古代行走禮儀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于是,我們帶領全校老師為學生示范“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一位舉止得體,語言文明的教師,多數情況下也肯定是一位治學嚴謹、修養良好的教師,教師的真才實學固然重要,但也切不可忽視舉止和語言的禮儀文明。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努力讓自己成為講究禮儀的典范,不止在表面,內心的修養更為重要。
中國的禮儀形成于夏商周時期,興盛于唐宋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體系。禮儀文明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中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對于當今小學生來說,對傳統禮儀文化知之甚少,孩子們言行舉止欠文明,人際交往缺禮貌。要凈化社會風氣,從根本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弘揚我們的傳統禮儀文化。從基礎教育抓起,從傳統文化經典誦讀開始,加強道德文化教育,加強禮儀示范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形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于是,我們課題組開展了《知禮、懂禮、傳承禮儀文化》的活動。
2.1 與人見面“拱手禮”。近年來,我們在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文化活動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當中的“拱手禮”正在悄然復興,這是重現禮儀之邦風采的一個重要標志,值得肯定。
我們帶領學生查找禮儀資料、學習禮儀知識,孩子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社會有五種關于重大事件的禮儀和制度,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其中,“拱手作揖禮”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形式,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采用了,在《論語·微子》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其中的“拱”即指拱手禮,體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就提出《關于“推進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建議摒棄西方的見面握手禮,推廣使用傳統的拱手作揖禮。“拱手作揖禮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和目所能及的距離范圍內都可行禮,可一對一行禮,也可一對多、多對一行禮。不僅效率高,而且一視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彌補握手、擁抱、貼面等禮儀形式的不足。”尤其當下疫情形勢嚴峻,拱手禮沒有身體的接觸,不存在交叉感染。我們看視頻、做示范,和孩子們一起行“拱手禮”。
2.2 每日進餐“筷子禮”。筷子,是我們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的進食工具,當你握著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工具時,你是否曾想到過在它身上蘊藏著上千年的傳統文化和禮儀。筷子是一個中國符號,一種中國表達,一種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傳承。
筷子擺上桌準備吃飯時,長輩沒動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動的,這是對長輩的尊敬。夾菜時不能一個盤子里到處夾,吃飯中不能用筷子敲擊盤子叮當作響,吃完飯不能將筷子架在碗上,要兩根筷子并齊在桌子上放好。
通過教會學生用筷子的禮儀、了解用筷子的十二種忌諱,我們使學生看到了禮儀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淀,告訴孩子們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這是一種中國人的通達和智慧,也是一個含蓄的中國人表達情感與愛的重要工具:父母夾入我們口中的第一口飯菜;妻子吃著丈夫夾入碗中最愛吃的美味;朋友之間以誠相待,表達深情厚誼的一桌大餐,這些愛的表達都離不開“筷子”。
學習傳統文化,傳承禮儀文明,延續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加強基礎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構建校園文化氛圍,使教師、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禮儀文化,讓文明禮儀在校園中、生活中人人能參與,處處可展示。通過行為訓練的方法使學生身體力行,知行統一,磨練學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質、好習慣,使他們肩負起這種承傳的責任,受益終生。
《經典詩文進校園,民族文化散芬芳——依托經典詩文,促進學生德、行養成的研究》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二五規劃課題。此篇論文用于課題的結題,課題編號:15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