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南山實驗小學 山東 濟南 250115)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二十個年頭,給比較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思維活躍了,綜合學習的能力提高了。但在熱熱鬧鬧的課改背景下,我們必須對語文教學進行冷靜的思考。語文課是什么?語文課到底該怎么上?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使學生真正學到些東西?
語文教學不是和枯燥的數字打交道,而是在與一個個生動的漢字、詞語和句子產生的心靈的碰撞。在課堂上,老師要用自己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就要充滿激情,不能“穩如泰山”,聲音和語言要富于感染力,要有抑揚頓挫的美感,不能沒有起伏。只有充滿激情,才會吸引住學生,才會使學生對老師對課堂充滿無限的渴望和向往,才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而在我們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的課缺少的正是激情:老師在講臺上無味地講著,學生們在下面無味地聽著;有的老師偶爾也激情一把,只不過是在一堂不得不講的公開課上。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師的教學充滿激情呢?本人以為,教師首先要注意導語的設計,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就把學生的心抓住,否則學生的心早已跑道九霄云外,要想再抓回來就不容易了。比如,學習《貓》這一課,有的老師采用游戲的方法導入:找兩個同學上臺,進行搭檔猜詞,有常見的動物,還有常見的動物成語……老師把在電視文藝娛樂節目常見的形式搬到課堂上,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了。其次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聲音的變化,不要“平鋪直敘”,要給學生以“跌宕起伏”之感,要富于親和力。
老師不是受人操縱的機器人,不是只知“傳道、授業、解惑”的儒師,而是充滿豐富的感情和善良的人性的人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指導者。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學生微妙的感情變化,要充滿著對幼苗的無限關愛和呵護。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始終以微笑面對學生,和學生親切、平等地交談,無形中和學生拉進了距離。學生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怎能不發揮得淋漓盡致,迸發出碰撞的火花,驚現出人意料的閃光點!而在平常的語文課堂上,你有沒有做到呢?是不是學生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你就沉下臉來;是不是學生回答的不對,你就還給學生一句“驢唇不對馬嘴”;是不是學生一時走神了,你就進行批評、諷刺、挖苦……老師們,要知道學生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感情,他們也有自尊。他們知道要尊重老師,同是他們也需要老師對他們的尊重。老師一句看似無意的批評,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永遠的記憶,老師的形象可能在孩子心中一落千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表述,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通過一篇篇精美的課文,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語文教師就要通過語文教學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植下“真、善、美”,而不是“假、惡、丑”。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平淡如水、乏善可陳的語文課,誰也不愿意聽。有一位老師在《晏子使楚》一課導入的設計時,她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子”字,讓學生給它組詞。同學們想到了很多:瓜子、孩子、孔子……老師由孔子的“子”導入“晏子”,使同學們明白了,“子”在古代代表很有學問的人。這比單純地把課題寫出來要有意義的多,充滿了老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老師往往教育學生要舉一反三,但想一想老師自己有沒有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再去教學可能更好一些。語文教學的前進和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個語文老師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否則語文教學就會停滯不前,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無法與時俱進。
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花花動作多,花拳繡腿多,花里胡哨多。內容龐雜,課件繁雜,教師不范讀,不板書,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非語文的內容太多了:教師補充的資料太多、使用多媒體太多、組織的學生活動太多。課件的確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調動起來了,但真正面對教材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興趣。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純語文的東西太少了,語文課上成了資料堆積課、課件展示課、師生表演課。最終形成了課上熱熱鬧鬧,沒有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學生課下什么也不知道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對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這一本質目的任務的不明確。全國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在談到當前語文教改中的問題時說,當前的語文教學流派紛呈,百花齊放,有“詩意語文”“情智語文”“本色語文”等的提法;但語文就是語文,不應在前面加任何定語;語文的工具性淡化了、模糊了,人文性被無限地拔高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回歸語言教學,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打好語文基礎,了解漢語言的特點,我們不能再“誤人子弟”!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母語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根,智慧之泉,創新之源。從小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就小學語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奠基固本,要求切實,訓練扎實,效果落實。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虛化現象比較嚴重,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要“熟讀、精思、博覽、多作”。作為一個小學生,就要把最基本的字詞句段篇讀好、認好、寫好、用好,作為一名老師,就要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切實的發展和提高,為將來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與語文關系不大和沒有關系的東西,盡量少要或不要,還語文教學的本色。是否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是決定著孩子們一生的成長和發展的大事,是事關家庭幸福和國家發展的大事!面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必須充滿憂患意識。
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面對熱熱鬧鬧的素質教育,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心血來潮而誤入歧途,也不能因為躊躇滿志而不知所措,我們既要充滿激情感性地去教學,又要靜下心來進行冷靜地、理性地思考,要始終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正確方向。正如山東省教研員李家棟老師所說的,語文教學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理性的思維途徑,一條是情感的感性途徑”,“語文課要上得扎扎實實,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