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縣第一中學 安徽 金寨 237300)
現階段,高中的教育工作備受關注,主要就是由于其教學質量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情況,與高考有著直接的聯系,所以這也是決定學生一生命運的幾年學習時間,因此高中教師有著非常重要的責任。而在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屬于很多學生的難點,如果老師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容易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還需要找到最新的教學模式,以此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有效提問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的使用情況,以期能夠為高中數學的教學提出最新的方式,更好的促進學生發展。
2.1 有效提問的含義。有效提問模式的含義主要指的就是,物質在物的相互作用之下,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活動形式,這種形式也會產生相互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所以能夠看出,有效提問模式實際上就是顛覆了傳統的滿堂灌等教學形式,需要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和準備課程,并且在課堂上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增加互動,達到教師了解學生,學生信任教師的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方式也完全符合時代的特點和要求。
2.2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在高中階段,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很多老師使用的教學模式都是講和訓練結合的方式,或者是將結合和討論結合的方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以老師講課為主,并且輔助學生進行必要的練習或者討論,所以整個課堂中比較突出的是教師的位置,而學生的思想和理解程度基本上被完全忽視。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老師需要避免傳統的教學方式,還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保證不斷的改革,課堂才能夠進步,學生的能力也能夠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效提問模式被提出。
3.1 指向清晰,明晰問題的目的性。明晰的問題是課堂提問的首要原則。教師在課堂開課前一定要有精心的準備和設計,課前的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即使是課堂的臨時提問也要保持問題的明晰性和目的性。在課堂的有限的時間中,要保證問題的數量和質量,數量要少量且高質量。只有明確性的提問才可以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清晰性指向性的問題可以明確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
3.2 由淺入深,問題設計要有較強的層次性。課堂教學要面對多個學生的同時聽講,因此要照顧到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來準備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的問題。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由淺入深地展開思考,一步一步地去理解數學問題的核心和實質,可以從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
3.3 貼近生活,問題要有現實意義。數學問題的提出要密切聯系現實生活,應該強調教學要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知到數學問題是可以實際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一定要主動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貼近生活,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真正“有用”的。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1 突出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高中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提問可以根據學生壓力大的特征出發,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緩解學生的壓力,幫助學生在釋放壓力的同時學習到數學知識。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和情景模擬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對于課堂的問題進行趣味化的處理,既可以讓學生理解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又可以幫助本身對數學不感興趣或低興趣的同學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師在講解關于空間幾何體知識時,對于視圖的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通過簡單的幾何體圖形來進行引導,簡單幾何體圖形通過涂抹、掩蓋的方式進行處理后再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自主填充來實現圖形的完善以及細節結構的補充,在學生完成初步的認知后,在已有的基礎之上增加難度來向學生展示更加復雜的幾何體圖形。最終可以形成一個幾何體圖形的清單,讓學生通過三視圖之間的關聯來實現對幾何體圖形以及三視圖的把握。教學模式的改變和調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也會得到引導,對于學習有著顯著的效果。
4.2 增強課堂有效提問的目的性和明確性。課堂提問必須要非常明確,具備針對性。在問題的設計上必須要始終緊扣整體的教學工作,圍繞教學過程保證指向的清晰性,提問保證少而精,面對課堂的即時提問也要不偏離主題。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常常會出現自問自答的尷尬場景,這是由于教師沒有捕捉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的真實情況,沉浸在自己的教學中,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
比如,在講解“球面上兩點間的距離”時可以設計問題:“球面上的兩點間的距離與兩點間弧的距離的聯系和區別是?”這樣的問題保證了提問的明確性和清晰性,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知道教師要提問的是什么,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回答問題。教師在提出每一個問題之前都要進行自我思索,自己是為什么而提問的。
4.3 豐富課堂有效提問的層次性。高中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存在差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所不同,需要教師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需求,差異化地去設計提問問題。也要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數學問題與生活經驗的聯系點不同,所以每個學生的出發點都是有所差異的。
比如,對于函數的教學,講解增函數的內容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這個函數,可以先對學生提問對“任意”這個詞的理解,根據學生對于這個詞語的不同理解來給出不同的定義,然后可以根據定義的差異來在函數的單調遞增區間求解。三個層次有所差異的問題,可以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可以讓學生在心理上減少畏難的情緒,以更好的心態去學習數學,會極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