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述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顯。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也在日益深入地探索和發展。近幾年來,國家陸續頒布了相關文件,提出了加強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的要求,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對外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實施。國務院在2014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和教育部在2015年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文件)都明確提出了職業院校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1]。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有了新的機遇和契機,成為推進并實現職業教育開放性發展和伴隨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傳中國職業教育、輸出中國行業標準、推廣中國文化以及促進教育人文交流等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責任[2]。
“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國際化起步晚,思想不夠解放,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不夠、項目少、規模小以及國際影響有待提高等諸多制約因素[3],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多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還是以院校之間初級階段的互相訪問和交流學習為主的吸入式國際化為主。具體包括教師到德國、澳大利亞或新加坡等職業教育強國進行短期學習或培訓;與國外院校開展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或合作辦學;聘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學生短期赴國外交流學習以及推薦優秀學生到境外實習等[4]。上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制造2025”項目的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在海外建廠的國內企業不斷增加,中國設備和技術、管理標準也在海外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和認可。學習符合中國行業標準的職業技能,獲得中國海外企業認可的職業素養,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在中國跨國企業中就業的加分項[5]。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應該充分考慮國際形勢,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在行業職業和技能教育的優勢,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試點實行高職院校的海外辦學與技能培訓項目,使國內職業教育資格證書與國際接軌,推進中外人文交流、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工作大局,培養企業境外發展所需的國際化人才[6]。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既面臨著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也充滿著嚴峻的挑戰,不僅需要院校加大國際交流合作的工作力度,更需要院校對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開展目的、實施方式和配套保障等各方面有著清晰的規劃和思考。
教育部對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評價出臺了明確的指標體系,對高職院校國際競爭力的考核和提升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每年發起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高職高專院校)》共從八個方面讓我們系統了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其中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考核更加突出了與外商獨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聯合建立的實訓基地和承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教師或管理人員進修或培訓項目。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中,有明確的國際影響考核內容,以具體數字量化的方式重點考核了七大方面內容。在教學及培訓方面主要包括了參加高職院校各類培訓的國(境)外人員數量。在校學生服務中國企業到國(境)外進行專業實踐教學時間,教師在國(境)外專業性組織擔任職務和進行指導培訓的時間等。在教學資源方面包括開發國(境)外認可的專業教學標準數、課程標準數,國(境)外技能大賽獲獎數量和國(境)外辦學點數量。不難看出,現階段高職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重心是將培養專業型、技術型人才與國際接軌,建立海外分校培養熟悉中國標準的境外學生或培訓當地員工[7]。由此可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階段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關鍵任務,是要逐步推進適合時代大背景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正如國內本科院校以“孔子學院”為載體,高職院校也需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優勢和特點,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輸出。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以中國職業院校優質教育資源為依托,通過產教融合,為企業量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8]。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要省份之一,遼寧省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產業化等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而遼寧省的高職院校也有著成熟的培養模式和較高的培養水平。2017年8月,遼寧省教育廳為了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布局,啟動了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和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計劃。此次遼寧省高職院校“雙高”建設,把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工作作為建設和考核的重要一項,寫進了由遼寧省教育廳下發的《高水平學校專業或項目建設內涵(9條)》中的第8條。而在遼寧省高職院校“雙高”建設工作匯報會上,省教育廳廳長唐國華出席會議并對學校工作進行點評。唐國華指出,“雙高”建設院校要在三個維度上取得突破:在教育維度上,要體現條件優良、特色鮮明;在社會維度上,要體現行業認可、政府支持;在國際維度,要體現辦學模式先進、國際影響力強[9]。
作為遼寧省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的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一直扎實推進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更是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文件確保國際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持續發展。在《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高水平學校專業或項目建設內涵(9條)》中明確提出了推進高職院校國際交流合作的要求: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院校、學術機構、跨國企業以及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實質性合作,開辟中外合作辦學的新途徑、新模式,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效融合到產學研全過程,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建立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等合作關系。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加強國際協同創新,積極參與或牽頭組織國內外重大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項目等,切實提高我省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樹立遼寧職業教育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本研究以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遼寧省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為契機,以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全面提升學院國際化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為目的,提出了探索適應學院實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即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中泰聯合辦學模式。
為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響應并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泰國4.0計劃”等兩國重要政策號召,培養泰國當地“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提升中泰雙方信息化和對外合作水平,本研究的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多方調研,最終選定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下屬的優秀公立職業院校,坐落于泰國東部經濟區羅勇府工業園區的瑪達浦技術學院進行聯合辦學。同時,與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直屬區域職業教育管理機構——泰國東部職業教育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19年5月,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東部職業教育中心、瑪達浦技術學院和唐風漢語國際教育集團簽署了“互聯網+”中泰國際聯合辦學合作協議,正式開啟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根據行業辦學優勢和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帶的產業需求,確定石油化工技術為首批聯合辦學專業,學制三年。首批高職學歷教育的泰國學生計劃于2020年進入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中泰雙方同意采用“互聯網+面授”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泰國學生在該校的中泰學院學習兩年,期間通過面授及互聯網學習平臺進行漢語在線學習和石油化工技術相關課程學習。學生在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一年期間,重點對漢語及石油化工技術專業技能進行強化提高。學生完成在中泰兩國的學習要求且學業成績合格,即可取得中泰兩國高職學院畢業證書。此種合作模式是在兼顧漢語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同時,更加突出技能和就業的中泰雙學歷合作辦學模式,服務中泰重大工程項目的人才培養等項目。
為促使該聯合辦學項目達到預期效果,合作雙方經過前期誠懇的協商共同達成了以下的合作意向。
1.互設校區
在泰國瑪達浦技術學院設立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泰中國際分院,在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中泰石化學院,為泰國學生學習漢語文化及專業技能提供學習場地和保障,為今后雙方深入交流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2.共建教學標準
向泰國輸出石油化工類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等優秀教學資源;雙方在合作期間派出專家、教師共同研討、開發適于泰國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材、網絡教學資源在線課程等并用于聯合辦學,可以推廣至泰國東部職教中心下屬十三所院校的相同或相關專業。
3.師資交流培訓
依托中國教育部認定的“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為泰國學校開展教師培訓,提升泰國本土專業師資水平。定期向泰國合作院校派出項目工作人員、外派專業及漢語教師進行項目協調與推進和教學等工作。
4.合作領域拓展
積極尋求和逐步探索依托“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泰中國際分院”開展針對駐泰中資企業的員工培訓、學歷提升、訂單式培養等項目,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建設“一帶一路”石化類師資培訓基地(泰國)。與泰國東部職業教育中心所轄的石油化工類技術學院相關專業合作開展中泰高職學歷教育合作辦學和專業培訓,共同探索開展“互聯網+面授”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各方學分互認,學籍中泰雙注冊,畢業發中泰兩方畢業證書),并向畢業生提供來華專升本,在泰中資企業就業等服務。
高職院校的國際化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滿足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熟悉中華傳統文化和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10]。中泰聯合辦學模式正是從這種需求出發,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了明顯的創新。
1.語言文化與技能產業有機結合
“互聯網+”中泰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目標是培養懂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又具備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他們可以很好地服務中泰兩國產業的發展。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中泰聯合辦學模式為載體,能夠把中國標準推廣輸出,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
2.來華留學學歷教育與海外分校同時啟動
很多職業院校的海外合作項目,多為短期游學或語言生項目,學生學成之后只能頒發培訓證書或結業證書;而中泰聯合辦學項目具備更高的起點,向學生提供學歷教育,學生可獲得中泰兩國承認的學歷證書。
3.“互聯網+面授”的教學模式
除使用傳統的面授方式在泰、在華實施教學外,中泰雙方共同使用“互聯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平臺作為雙方的信息化支撐平臺開展“互聯網+”教學。“互聯網+面授”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院校在海外辦學中所遇到的成本、效率、效果和質量等方面的問題,并極大提高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4.引進與輸出并行
通過“互聯網+”國際教育云平臺,職業院校可以引入國內一流高校的專業教學資源,用于提高本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并把自身的優勢專業資源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其培養專業人才和技能培訓。
5.升學、就業通路打通
中泰聯合辦學項目的畢業生,既可以選擇回泰國或是繼續在我國本科院校進行專升本學習,取得本科學歷,也可以選擇到泰國當地的中資企業中去實習或就業。
6.生源可持續
泰國的職業院校大多為中職、高職、本科學歷貫通的職業院校。因此,與泰國友好校建立合作關系之后,該友好校中職階段的學生可作為中泰聯合辦學項目的宣傳對象甚至生源,確保了生源的可持續性。
7.獎學金利用率高
職業院校為部分留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相對于學歷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三年,中泰聯合辦學項目中泰國學生在中國學習時間為一年,同樣金額的獎學金可以提供給三個中泰聯合辦學項目的學生。更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學成工作后,將以自身感受和經歷向更多的學生宣傳中泰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從而給職業院校帶來幾何倍增長的生源,把優秀職業教育成果輸出國門,提升中國高職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2019年12月,泰國東部職教中心五所院校的18名師生所組成的游學團,在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為期9天的漢語文化和專業教學方面的交流學習。
2019年12月,由泰國東部職教中心主任任團長的泰國職業院校代表團來訪,中泰雙方就“石油化工技術”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明確了分段培養、課程體系構建及課程(學分)互認等一攬子方案。泰國東部職教中心主任表示,此次合作契合泰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東部經濟走廊建設計劃”和“泰國4.0計劃”,與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相呼應,是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一個探索,并為駐泰的中資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希望今后有更深入廣泛的合作。
2019年,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指導,由全國職業教育對外聯盟主辦的“2019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榮獲泰國“一帶一路”基金會、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頒發的“2019中泰職業教育合作貢獻獎”。
目前來看,高職學院國際交流合作工作尤其是來華留學生培養工作起步較晚,相關工作基礎薄弱,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國際工作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有大幅度提高,但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看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突出職業教育技能、產業和就業的優勢。要摒棄比較落后的理念,需要學院整體謀劃,尤其需要提高高職學院系部和專業國際化意識。國際交流與合作,尤其是來華留學生培養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想要理想解決,首先是要更新理念,解決認識上的不足。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學院主抓,各部門全方位配合協調形成聯動機制。相關職能部門和系部要充分認識國際化在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性和自身主體責任。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在專業,系部要唱主角,才能形成自身特色。通過逐步積極推動留學生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實踐中外聯合培養人才創新合作模式,才能成功探索出全國高職院校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特色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