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紅
(平涼市莊浪縣第三幼兒園,甘肅平涼,7446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工作規程》均指出,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就要求幼兒園應為幼兒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改進課程教學方法,使幼兒能夠在寬松、自主、活躍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直接經驗。然而,當前大部分幼兒園的課程教學卻并未將這一幼兒教育要求很好地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幼兒游戲時間得不到保障、課程與游戲相互割裂的問題,導致課程教學違背幼兒認知規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幼兒園有必要推進課程游戲化改革,將課程游戲化作為課程建設的價值導向,建立起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課程教學體系,加快課程與游戲之間的融合,使幼兒在完成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經驗,獲取基本知識,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1]
此外,幼兒園開展課程游戲化教學是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而傳統的幼兒園課程教學模式秉承一視同仁的教學觀念,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方法向幼兒灌輸知識,阻礙著幼兒個性化發展。為此,幼兒園教師要積極推進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根據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設計游戲化教學活動,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幼兒在寬松、愉快、自主的游戲活動中獲取經驗,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幼兒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開展探究式的游戲化教學活動,指導幼兒獲得新知識、新經驗。[2]幼兒對生活中的未知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應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游戲化教學素材,利用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開展游戲活動,從而引導幼兒建立起已有經驗與未知領域之間的聯系,激發幼兒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欲望。如,幼兒園為幼兒提供午餐時,很多小朋友對吃的豆腐產生出濃厚的興趣,但卻不明白豆腐為何如此好吃,也不清楚豆腐的生產過程。為解答幼兒的疑惑,教師可以以“好吃的豆腐”為主題,為幼兒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教師先向幼兒提出如下問題:“豆腐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是什么?”幼兒根據自己以往積累的經驗答:“豆腐是用豆子做的,做豆腐的主要工具是石磨。”隨后教師可繼續提問“是不是只要有豆子和石磨就能做出好吃的豆腐”。同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制作豆腐的工具和原材料,讓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制作。由于幼兒不知道制作方法,所以無從下手,此時教師可告知幼兒,好吃的豆腐除了原材料和工具之外,還要有正確的制作方法。最后教師可為幼兒講解制作豆腐的方法和流程,并讓幼兒親自動手嘗試制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具有探究性的游戲活動,促使幼兒形成自己的認知。
幼兒園課程教學要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結合幼兒學習的特點,為幼兒制定貼近生活和現有經驗的游戲化教學策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滲透陶行知先生關于“生活即教育”的理論,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教學內容,善于運用生成性的教育資源設計游戲化的教學活動,讓幼兒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加強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以及幼兒與園內工作人員的交流,培養幼兒社交意識。教師要做幼兒教育中的有心人,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堅持以幼兒為本的原則,設計貼近幼兒生活的游戲活動。如,幼兒園的管理人員需要經常到各個班級進行巡視檢查,并將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各種情況記錄下來,對于管理人員的這項工作幼兒非常感興趣,教師發現一些小朋友經常會在私下交流。還有一些幼兒每天從幼兒園門口出入時,會看到保安叔叔,他們會在班級中模仿保安的姿勢和動作。有的幼兒看到醫務室的醫生,會模仿他們打針的動作。從上述這些情況中不難發現,幼兒對幼兒園中所有工作人員的行為都非常感興趣,并且還會模仿。對此,教師可以為幼兒設計角色扮演的主題活動,讓幼兒扮演記者,對幼兒園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并將采訪中得到的信息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通過在幼兒園課程教學中組織開展貼近幼兒生活的游戲活動,有助于促使幼兒快速投入到游戲角色中,積累游戲角色的經驗,并且還可以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
游戲環境是開展課程游戲化教學的物質基礎,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模式下,游戲環境主要以裝飾性環境、模擬環境和硬性環境為主,限制了幼兒對游戲環境的探索欲望,難以燃起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經驗的積極性。[3]為此,教師應當為幼兒創設學習性環境、真實環境和彈性環境,結合幼兒園現有的游戲材料,精心打造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游戲項目,讓幼兒體驗到游戲活動的真實感,從原本的“自由玩”轉變為“自主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獲取經驗,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尋找寶藏的游戲情境,對園區內所有器械的功能重新規劃,由教師指導幼兒,對園內的草坪進行改造重建,在草坪上設置幾條能夠通往藏寶之地的路徑,此時教師可讓幼兒按自己的想法,繪制出一幅草圖。當游戲活動的主題正式確定之后,教師可與幼兒就本次活動進行討論:尋找寶藏的游戲應該怎樣玩、尋寶時有沒有規則、在游戲環境中是否需要設置相應的場所。當教師與幼兒完成討論后,可以按照最終的討論結果,由教師和幼兒一同對游戲中所需的材料進行收集。有的幼兒用紙殼等材料做成盔甲,保護自己在尋寶時不會受到“寶藏守護者”(由幼兒扮演)的攻擊。通過在幼兒園課程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為幼兒提供展現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幼兒園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強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參與,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調動起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并通過師幼互動建立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信任感,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展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4]師幼互動是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距離的重要基礎。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將教育者的身份轉變為幼兒朋友的身份,站在幼兒的角度與幼兒進行溝通,以保證互動交流的有效性。如,教師與幼兒進行交流時,一個小朋友說昨天收到一個快遞,是爸爸在網上給他購買的電動玩具,此時其他幼兒也都表示,網上購物不但方便,而且快捷,他們也都非常喜歡這種購物方式。教師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后,可以與幼兒一起就快遞公司的話題展開進一步討論。有的幼兒說,快遞公司是送玩具的,有的幼兒說是送衣服的,還有的幼兒說什么都可以送。此時教師并不急于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繼續提出新的問題“什么貨物可以快遞郵寄,什么貨物不可以郵寄”。隨后教師可讓幼兒帶著這個問題,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解,經過幾天之后,幼兒給出正確的答案。當幼兒對快遞公司的性質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可設計送快遞的游戲活動,并在游戲開始前,先讓幼兒給快速公司取一個好聽、好記的名字。小朋友各抒己見,最終經過大多數幼兒的認可,決定快遞公司叫“閃電快遞”,意思是會以閃電的速度將快遞送達。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可以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思維也會得到發展。
總而言之,幼兒園要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遵循幼兒認知規律和個性化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課程游戲化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游戲中直接獲取豐富的經驗。幼兒園教師要掌握多樣化的課程游戲化教學方法,基于引導探究、貼近生活、環境創設和師幼互動的層面出發,合理設計和安排課程游戲化教學,不斷提高幼兒園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