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力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焦慮是指個體意識到對自身產生威脅的情況而出現的擔憂情緒。從這一觀念出發,幼兒入園焦慮則可界定為幼兒第一次和親人分離,面對新的環境和人際關系時出現的心理和外在行為表現上的不適。經過筆者的多方面觀察,陽陽小朋友的入園焦慮比其他幼兒的情況更為嚴重且入園焦慮持續時間最長,因而筆者選擇具有研究意義的陽陽小朋友進行深入探討,以幫助其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陽陽是家里的獨生子,其祖輩承擔照料責任。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所以陽陽對他們并不親近,只依賴平常照顧他日常生活的奶奶。由于奶奶身體的原因,不得不將28個月的陽陽送到幼兒園。
幼兒園新生入園焦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哭鬧發脾氣,不想上幼兒園。陽陽剛入園時被奶奶送來,他表現得非常沮喪。奶奶一邊反復叮囑教師要多關心陽陽,又欲言又止地抱抱陽陽,才決定轉身離去。但陽陽緊緊抓著奶奶的手不放,開始嚎啕大哭。教師示意家長先離開,陽陽看到家長離開后哭地更兇了。教師抱著他安慰著,過了一陣可能是他哭累了,慢慢地轉為小聲哭泣。
陽陽在幼兒園的時候特別依賴本班教師,總是希望教師一直抱著他或者牽著他,吃飯時要教師喂,活動時要教師抱,睡覺時要教師陪。教師只要一離開,他就會焦躁不安,到處去找這個教師,在他情緒不穩定時需要教師的安撫。教師對其不管不顧時就會立刻大哭大鬧,不讓教師離開。
陽陽在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通常都只是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很少開口說話回答問題。在游戲活動時,一直跟隨著教師,不肯參與活動,也拒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教師曾多次鼓勵陽陽參與到集體活動,但也總是沒有效果。如在大家一起游戲時,陽陽總是在一旁觀看或者自己獨立進行游戲活動,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
1.依戀家人
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通過研究分離對幼兒身心影響的觀察實驗后得出,嬰幼兒必須與母親或是監護人形成一個穩定的依戀關系才能保障嬰幼兒心理健康。然而當母親或其他監護人與其分離時,會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癥狀。[1]陽陽第一次離開親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無論從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會有強烈的不適感,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導致陽陽會出現焦慮的現象。
2.氣質類型影響入園焦慮的程度
幼兒是否愿意與同伴交往與幼兒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聯系。根據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觀點,氣質類型分為抑郁質、粘液質、多血質和膽汁質。抑郁質的特點表現為孤僻、多愁善感以及善于覺察細小事物。根據筆者對陽陽長時間的觀察,陽陽的活動水平不高,不喜歡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這是典型的抑郁質氣質類型,所以陽陽在集體活動中不合群,這與他的氣質類型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1.家庭功能影響幼兒入園適應
有學者用家庭的關系結構、反應靈活性、家庭成員交往質量和家庭親密度、適應性來表示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是家庭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2]陽陽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平日由爺爺奶奶照看,陽陽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不高;祖輩之間對待陽陽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在如何對陽陽教育上有明顯的分歧,會產生一些爭執,家庭親密度較低,由此引發的家庭功能弱化問題導致陽陽入園適應時間較長。
2.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幼兒入園適應
我們之前說過,到目前為止,對室內空氣質量的監測很少。這種情況將會改變。人造板行業熟悉單一產品的排放測試技術。將選定的產品放置在標準尺寸的測試室中,并測量在空氣中的濃度(例如甲醛)。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3]通過筆者了解,陽陽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由他的爺爺奶奶照顧,對陽陽格外寵溺,這屬于典型的溺愛型教養方式。陽陽幼兒入園之前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但到了幼兒園,陽陽不再是周圍人的中心,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從而造成了入園適應不佳。
3.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幼兒入園適應
陽陽的奶奶十分擔心陽陽在幼兒園的生活,常常來班級里偷偷地看他,向教師詢問情況等。幼兒對于家長焦慮的情緒是非常敏感的,陽陽感受到了奶奶焦慮的情緒,無形之中又加重了陽陽的焦慮。剛入園的幼兒心里是恐慌、焦慮的,但是很多家長甚至比幼兒更加焦慮,他們擔心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4.家長的入園準備不充分影響幼兒入園適應
奶奶送陽陽初次入園時,筆者與陽陽奶奶進行訪談,詢問其是否為陽陽做過入園準備,比如有關自理能力方面的準備,再如是否有意識地讓陽陽進行同伴交往,奶奶的回答是沒有。這使得陽陽在幼兒園表現出自理能力較弱,不愿融入集體活動等表現。不充分的入園準備不僅會導致幼兒難以適應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也會在無形中加重其入園焦慮。
1.教師缺少對主題環境的布置與更換
一方面,陽陽所在的班級環境布置非常簡單,主題墻沒有定期更換,整個班級給人的感覺十分低沉。另一方面,班級里沒有家園聯系欄的創設,老師不重視和幼兒家長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家園合作的凝聚力不強。幼兒園環境創設應在符合幼兒年齡發展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布置,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上緩解幼兒的焦慮。
教師認為幼兒剛入園時的哭鬧、害怕等行為都是正常的外在表現,隨著幼兒逐漸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會慢慢地自我改正,不需要教師的干預和緩解,因此教師對陽陽的入園焦慮問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他影響到正常的教學活動時才會安撫一下。幼兒入園焦慮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教師的干預,完全依賴幼兒自身的適應能力進行自我調整,很有可能延長幼兒的入園焦慮期。
1.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幼兒做好入園準備
家長應從多個方面培養幼兒的能力。在心理準備上,主要培養幼兒對幼兒園生活的好奇與向往,增加對幼兒園的親切感。在生活準備上,家長要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加強基本的生活技能練習,比如獨立的吃飯和簡單的穿衣服等自理能力的訓練。在交往準備上,家長應拓寬幼兒交往范圍,提高交往技能,創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機會,減少對家長的依賴,更快的融入集體生活。
2.擺正心態,緩解焦慮情緒
家長的過分擔心會加重幼兒的入園焦慮,因此家長應從心理上接受和認可幼兒園,先解決好自身焦慮的問題再去幫助幼兒適應在園生活。家長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與主班老師保持密切的溝通,了解幼兒在園情況。信任和尊重幼兒園是緩解家長焦慮情緒的前提,還可通過積極的情感態度感染幼兒,潛移默化中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
1.充分利用家園溝通以提前了解幼兒情況
在新生正式報到之前,主班教師可以采取家訪的形式到每個幼兒家中了解情況。通過提前家訪的形式,可以建立起和家長的初步聯系,了解幼兒的一些基本情況,還能向家長普及幼兒入園的各方面知識,同時讓幼兒對教師熟悉起來,為幼兒的順利入學奠定良好基礎。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教師提前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環境,如果幼兒入園后產生焦慮,就可以采取針對性措施,縮短幼兒的入園焦慮期。
2.教師對待新入園幼兒態度要親切、溫和
在幼兒的入園第一天,教師應樹立親切、溫和的形象,可以面帶微笑地給幼兒一個溫暖的擁抱,以同伴的身份與幼兒交流互動,拉近與幼兒的距離,使幼兒能夠盡快信任教師。對于沒有哭鬧但是表現出焦慮不安的幼兒,教師也要給予關注,對幼兒的點滴進步加以正面鼓勵,從而讓幼兒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營造舒適溫馨的活動區環境
教室是幼兒主要的生活場所,營造豐富的教室環境會吸引幼兒對幼兒園的興趣。教師可以做一些溫馨可愛的手工作品,使教室充滿童趣,讓幼兒更加
有親切感和安全感;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帶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比如說教師可以扮演成導游,帶領小朋友參觀介紹幼兒園的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說,上述活動可以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與家人的分離中轉移到開心有趣的活動中,逐步降低幼兒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