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久,胡小敏
(1.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喀什,844000;2.杭州幼兒師范學院,浙江杭州,310000)
音樂在幼兒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形式多樣,被認為是幼兒一百種語言中的一種語言。[1]音樂潛能通常是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發掘和培養,這個時期被看作是發展音樂素養的關鍵時期。[2]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在嬰幼兒時期有豐富的音樂經驗對個體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中包括社會、文化、審美以及語言等領域。[3]美國藝術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法案《Goal 2000:Educate America Act》,要求建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其中音樂、傳媒藝術、戲曲和視覺藝術被列為核心課程,各州需要嚴格執行。2014年,美國頒布新的《國家藝術核心標準》,將舞蹈列入藝術課程中,并在核心思想、課程結構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有重大改變,通過科學并富有創新的結構形式,把豐富且深刻的內容完整系統地呈現出來。
2014年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的基本思想是由哲學基礎和終身目標組成的,基本框架是由三個主體部分和教師指導策略資源構成。其中主體部分分別是藝術過程、支架標準和表現標準,其音樂表現標準是由藝術過程的具體步驟所組織形成,分成四個方面,包括創造藝術過程、表演藝術過程、回應藝術過程和聯系藝術過程。教師指導策略資源包含五個方面,分別是可持續性理解、關鍵問題、過程要素、基礎評估模型以及詞匯表定義。
音樂領域的表現標準是根據藝術、表演、回應、聯系四個藝術過程逐步展開,尤其是聯系藝術過程與前三個表現標準之間相互交叉、聯系,并在創造、表演以及回應的過程中間得到體現。[4]由此可見,“聯系”藝術過程是其最為關鍵的部分,貫穿于每個藝術過程之間,使四個藝術過程能夠融為一體。
其中創造過程包括想象、計劃與執行、評價與改善、呈現;表演藝術過程通常包括選擇、分析、解釋、排練、評價與改善、呈現;回應藝術過程包括選擇、分析、解釋、評估。為了更好地理解藝術過程、表現標準以及過程要素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筆者將以表格方式呈現具體內容。
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以年齡為音樂學科領域的劃分標準,其中從學前班到8年級為第一個階段,按照年級逐級劃分并設置普通音樂課程。9年級到12年級分成了三個層次,分別是高級、熟練和專家。對于那些以后愿意從事音樂方面工作或者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課程提供了四門相應的音樂選修課程,分別是作曲、音樂合奏、樂器演奏以及音樂科技課程。該音樂標準最大的特色之處在于給教師提供了詳細的基礎性評估模型,教師能夠通過模型評估學生發展達到怎樣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
音樂學科領域的表現標準是根據創造藝術過程、表演藝術過程、回應藝術以及聯系過程展開,因此分析其具體內容必然要詳細論述這三個藝術過程在PreK-K年齡階段的具體內容。其中PreK是Prepare Kindergarden的縮寫,譯為前學前班。“K”的意思是來指代Kindergarden,意即幼兒園。三個藝術過程貫穿于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的始終,并且每個年級階段都會有詳細的表現標準供教師參考。接下來筆者詳細分析創造、表演、回應和聯系藝術過程在前學前班到幼兒園的詳細內容。
1.創造
音樂課程領域的創造是指構想和培養新的音樂想法和音樂作品,[5]是指從音樂想法到呈現音樂作品的過程,具體由四個步驟組成:第一,想象產生音樂想法。在探索和體驗不同的音樂類型基礎上,幼兒自身產生基于某種背景和目的音樂想法。第二,選擇、記錄自己的音樂想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幼兒形成的音樂想法進行篩選,使用電子信息技術記錄幼兒稍縱即逝的音樂想法并將其轉化成可呈現的音樂作品。第三,完善作品。在聽取教師、同伴和家人反饋的基礎上對于音樂作品進行不斷地修改,成為一個完美的音樂作品。第四,展示音樂作品給他人欣賞。幼兒通過展示自我的音樂作品表達自我的想法。
2.表演
音樂課程領域的表演是指通過音樂作品的解讀和表演,幼兒能夠意識到自身具備產生音樂想法的能力。表演可以被看作是音樂作品由完成到走向舞臺的一個過程,具體包含五個步驟:第一,選擇音樂作品。基于幼兒自身的興趣、知識背景、技能等方面選擇表演的音樂作品。第二,分析音樂作品內容。通過教師指導分析某一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來了解創作者的意圖。第三,解釋音樂作品的結構。基于作品創造者角度,通過演奏來表現創作者的想法。第四,聽取他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斷聽取來自他人的意見,以此來完善音樂作品。第五,再次展示音樂作品。在教師指導下幼兒更加具有張力地表現音樂作品。
3.回應
音樂課程領域的回應通常是指理解和評估音樂創作者是如何通過其作品來傳達自我感受,這可以被看作是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和審美。具體分成四個步驟:第一,選擇進行鑒賞的音樂作品。第二,分析音樂作品,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內容,思考音樂創作者是如何演奏其音樂作品。第三,解釋音樂作品,在足夠的指導情況下,思考作者是怎樣通過音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第四,評估音樂作品。幼兒在指導前提下分析鑒賞音樂作品質量。
4.聯系
音樂課程領域的聯系是指興趣、知識和技能如何發揮創造、表演、回應對于音樂的作用。創造、表演、回應藝術過程是構成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的基本框架,但是聯系在其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因為聯系在創造、表演、回應三個藝術過程中都有體現,并將其藝術過程連成一個整體。首先聯系強調幼兒對音樂的基本知識,音樂與其他學科,以及音樂和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強調對于歷史、文化的認知和感受,因此聯系發揮著紐帶的作用。其次,聯系將幼兒的音樂想法和作品與個人的知識背景聯系起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培養幼兒健康、全面的人格。
逆向設計法(Backward Design)是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中的基本教學方法,也被稱作是任務導向式教學方法,是由Jay McTighe和Grant Wiggins在1998年的《理解教學設計》所提出的。這是一種以任務為導向的課程設計方法,主要內容是指幫助教學者在選擇教學方法和評估類型之間設定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確定期望結果的重要性(大的想法和技能);第二,確定支持所期望結果證據的可接受水平(達到評估任務的頂點);第三,設計最好的活動,使期望的結果發生(學習事件)。具體到音樂學科領域,指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形成教學上的大的想法和技能,然后將其擴展到其他學科。
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中幼兒音樂課程是以實現“幼兒創造性實踐素養”為例進行課程設計。首先是確立任務:創造性實踐。其次將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主要包括幼兒能夠依據不同的目的和背景欣賞不同的類型音樂,能夠基于教師和同伴的反饋改進自己的音樂作品,能將自己的音樂作品呈現出給觀眾欣賞。最后是用逆向設計方法設計主題活動,開展相關藝術學科的評價和學習。由此可見,逆向設計方法能夠讓幼兒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進行遷移。教師可以通過設立教學目標,并通過不同學科的整合,提高幼兒學習藝術知識的效率。
嵌入式課程評價設計為幼兒音樂素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課程標準通常是國家根據總體的課程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而成的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2014年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亮點在于將對學生的評價融入課程標準中去,如此,教師能夠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評估,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創造性地將課程標準和評價模式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效解決了課程設計與課程評價相互脫節的問題。
課程設計堅持以任務為導向,理解為先的原則。首先確立將要達成的目標,其次為實現這個目標設置不同的任務類型,保證學生能理解和獨立完成這些任務,最后再通過設計教學活動來達成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目標。課程評價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互結合的方式,在日常的學習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動態發展,學期結束后再參考平時成績和最終成績,給予學生一個最終的評價。
幼兒時期是音樂素養發展的關鍵期,因此,為提供幼兒資源豐富的音樂學習環境顯得格外重要。[7]將音樂素養納入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共同認識,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是《國家藝術核心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包括舞蹈標準、戲曲標準、視覺藝術標準和傳媒藝術標準。首先,美國十分重視學前兒童音樂素養的形成和培育,并將音樂和舞蹈、戲曲、視覺藝術、傳媒藝術放在同樣的位置,強調五者的共同發展。其次,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突出強調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近藝術學科知識之間的知識聯系和遷移以及音樂學科促進其他學科的發展,強調幼兒養成模仿藝術家思維的習慣。我國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沒有明確強調培養學前兒童的音樂素養,也沒有特別加以說明和強調,這也導致幼兒教師不重視幼兒的音樂素養形成和培育。與此同時,幼兒教師在音樂方面的專業發展也不能得到提升。最后,我們應當借鑒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中的相關經驗,突出強調音樂素養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學前兒童核心素養之列,頒布相關文件進一步凸顯其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引領教師重視和培育學前兒童的音樂素養。
我國學前教育事業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有很多長期以來不能得到充分解決的重點問題和關鍵問題,迫切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根本解決。[8]因此,立法是保證學前教育在新時代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994美國國會就通過法案《Goal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其明確規定要建立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確立音樂、舞蹈、藝術、傳媒藝術和視覺藝術五大學科。藝術教育時間跨度從學前班到高中階段,由此可見看出其時間跨度之廣,覆蓋的范圍之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其藝術標準的內容,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2014年,美國再次頒布新的《國家藝術核心標準》,確立哲學基礎和終身發展目標為基石,為美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當前,我國沒有出臺專門關于學前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從法律的角度來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僅在藝術層面不能引起全社會對于學前教育事業的密切關注,而且在社會認知、政府責任落實、教師待遇等方面也無法給學前教育事業提供有力保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只是從健康、藝術、科學、語言、社會五大領域做出了粗略的規定,內容涵蓋不夠全面,針對性不夠明顯。我國學前教育正處在特殊的歷史階段,面臨特殊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學前教育立法刻不容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