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辛術貞,劉建華,鄧 罡,鄧益華,楊 建*
(1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內江641000;2內江甜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內江641000)
將產業發展作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舉措,是“從短期效益到長期效益”、“從輸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臺[1]。黨的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的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產業扶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確提出要“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強調注重發展長效脫貧產業,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
四川省內江市屬于典型的插花式貧困地區,2017年底未脫貧人口約 4.24萬、未退出貧困村有153個,大多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難啃的“硬骨頭”。本文結合內江市精準扶貧與甘蔗產業發展現狀,以內江隆昌市龍市鎮點燈村為例,分析甘蔗產業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探索甘蔗扶貧產業化發展模式,為插花式貧困地區提供可持續發展思路。
內江曾是全國著名的蔗糖生產基地,鼎盛時期曾有“三里一糖房,五里一漏棚”的情景,甘蔗糖業一度成為其經濟支柱,為內江贏得過“內老三”(內江經濟僅次于成都、重慶)的稱譽[2]。最鼎盛時期內江蔗糖產量一度占全省的70%,全國的50%以上,內江成為聞名全國的糖業中心,“甜城”美譽名揚全國[3]。90年代,由于中國糖業逐漸疲軟等原因,內江蔗糖產業開始衰敗[4]。近年來,恢復“甜城”美譽的呼聲越來越高,甘蔗產業更是內江“丟不起、丟不掉、不能丟”的傳統特色及優勢產業。內江的科研人員在果蔗新品種選育[5]、果蔗三高栽培技術[6-7]、甘蔗精深加工產品開發[8]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尋求甘蔗產業發展與振興的新出路。
內江市地處四川省東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左右,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適宜甘蔗生長,擁有悠久的甘蔗種植歷史;得益于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便捷發達的交通網絡,內江融入了“成渝半小時經濟圈”,有利于甘蔗及加工產品運輸、銷售;川渝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果蔗和紅糖消費區[9],巨大的市場需求為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2.1 優勢分析(Strength)
內江甘蔗種植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著名的“甜城”,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內江現有甘蔗面積約0.2萬hm2,近年來隨著內江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的果蔗新品種“甜城 18”、“甜城 21”、“甜城 99”及“內江蜜蔗”的推廣,果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甜城”系列果蔗品種越發受到消費者青睞,占據市場消費的50%左右[10],已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先機。
2.2.2 劣勢分析(Weakness)
目前內江所種植的甘蔗大部分作果蔗鮮食銷售,少數運往周邊城市進行加工。甘蔗不耐貯存、運輸易受機械損傷的特性,極大限制了其銷售半徑。缺少本地甘蔗加工企業,市場的消化量成為制約內江甘蔗產業發展的瓶頸。
此外,甘蔗種植分散于各鄉鎮,種植模式多為散戶、小戶種植,規?;?、組織化程度低。不利于甘蔗機械化管理、科學栽培技術的推廣,導致經營管理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雖然近年來成立了一些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但并未發揮出合作社應有的引領、示范、整合作用。致使產業發展進程緩慢,產業融合體系發展不健全,限制了產業發展規模。
2.2.3 機會(Opportunity)
隨著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作為“成渝之心”的內江,正著力建設成渝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內江甘蔗產業發展應主動融入,抓住川渝地區消費者喜食甘蔗習慣,依托內江甘蔗的良好口碑,進一步打響“甜城”甘蔗品牌知名度,力爭在川渝地區甘蔗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2.2.4 威脅(Threat)
目前,內江市場上“甜城”系列果蔗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瀘州種植的青皮甘蔗以及云南、廣西等地種植的“拔地拉(Badila)”。其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甘蔗除了甜以外,還要具備泡、脆、易撕皮、纖維細以及能擁有果香味等特點。
眾所周知,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科技,科技扶貧是當下我國精準扶貧的根本出路。目前川渝地區甘蔗生產以鮮食為主,甘蔗加工產品(紅糖、甘蔗酒)占有極少量市場份額。甘蔗產業發展要適應市場需求,應當以口感優良、商品性佳、生食便利的果蔗品種“內江蜜蔗”為主導,搭配產量高、農藝性狀優良、含糖量高的果糖兼用品種“甜城21”[11]。為實現果蔗種植增產增收,除“良種”外還需配套“良方”。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甘蔗專家根據點燈村氣候環境、地形條件、土壤類型、水源情況等因素,為該村量身打造一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栽培管理技術。融合蔗地綜合利用[12]、測土配方施肥[13]、節水高效灌溉[14-15]、病蟲草害綜合防治[16-17]等技術,配套提供適合丘陵地區甘蔗栽培的旋耕機、微型培土機、粉碎機進行土地整理、開溝、培土、松蔸、秸稈還田等田間作業,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從技術上解決貧困村發展甘蔗產業“生產力低下-效益低-種植意愿低”的惡性循環問題。
科技人員在點燈村積極探索扶貧新模式,整合多方優勢資源,確保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企業以資金入股,保證產業發展平穩起步;合作社以貧困戶土地入股,對貧困戶實行土地保底租金加入股分紅的方式,確保貧困戶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頂”;首創的專家攜資金和技術入股參與扶貧,給專家提供成果轉化平臺,充分調動其加速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并保持一定壓力下沉到最基層全面參與科技扶貧。通過多方入股形成有效可靠的利益聯結機制,共同發力推進甘蔗扶貧產業發展。
扶持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是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的熱詞,在內江隆昌市龍市鎮點燈村協助成立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通過流轉、入股、務工等形式,將土地、人力、經營權等資源向專業合作社集中,統籌甘蔗種植過程中各環節的協調、管理。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企業補助部分農資、專家服務團提供技術服務,多方協作建立起內江市甘蔗科技扶貧示范基地,達到“種植規模合理化、管理技術科學化、扶貧產業品牌化”的效果。
農業保險是轉移農業產業發展與經營風險的重要機制,是有效避免農民因遭受天災致貧、返貧的“保護網”。但農業保險在我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供求關系存在矛盾、理賠工作缺乏標準流程、財政補貼制度亟待完善等[18]。甘蔗保險在四川更是一片空白,種植戶抗風險能力極低。政府可適當加大保險補貼力度,在內江實行甘蔗種植保險試點工作,將干旱、霜凍、暴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納入保險范圍[19]。
單純的農業種植無法產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只有深度挖掘農產品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土地資源價值。未來農村發展趨勢必是集農林漁牧、加工、餐飲、休閑旅游等行業于一體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20]。要想真正依靠發展甘蔗產業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必須完善產業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果蔗、原料蔗生產是一產。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甘蔗精深產品加工是二產。開發甘蔗飲料、功能性紅糖和生態蔗酒等產品,將極大刺激甘蔗原料的需求與消費,提高蔗農種植的積極性,實現甘蔗特色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文旅休閑和市場銷售是三產。融合“互聯網+”思維,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模式,主動融入沱江流域生態文化長廊建設,打造集生產、科研、科普、展示、休閑、觀光、文化為一體的甘蔗產業田園綜合體。
甘蔗產業科技扶貧在內江隆昌市龍市鎮點燈村進行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接發展14戶貧困戶種植甘蔗,幫扶人口43人,人均收入3073元。同時,充分發揮了內江市甘蔗科技扶貧示范基地示范效果,輻射帶動內江市隆昌市龍市鎮福慶村、圣燈鎮大橋村、市中區伏龍鎮水口村以及東興區富溪鄉高坪村農戶共計108戶,甘蔗種植面積約10 hm2,收入達45000元/hm2以上。
甘蔗屬于當年即可獲得效益的作物,非常適合作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產業來發展。通過科技人員、村社干部及貧困戶共同努力構建扶貧紐帶,制定切實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幫扶當地貧困戶建立起自己的致富道路,從而實現扶貧措施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必然能做到“推一個良種、興一個產業、帶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