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強調: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的特點就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使用其它課程資源。目前,我們的英語教學還存在著過分依賴教材“照本宣科”的問題,由于內容的枯燥,形式的單一,使得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從小就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我認為積極開發和利用小學英語課程資源,形成一系列的教學資源庫,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下面我將從什么是“課程資源”(What),為什么要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Why)和怎么樣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How)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淺薄看法。
(一)課程資源的定義: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
(二)課程資源包括三個方面:
校內資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師、學生、學校圖書館、專用教室、教學掛圖、錄像片、幻燈片、電影片、VCD、電腦軟件、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以及其他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
校外資源:主要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家長、校外學科專家、上級教研部門、其他學校的設施、學術團體、少年宮、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網絡化資源:主要指多媒體化、網絡化、交互化的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開發的校內外資源。
1、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程標準要求,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的基本理念中,第六條明確指出: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雜志書刊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英語教學本身的需要。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的習得就要求環境氛圍的創設,學習內容和學習渠道的豐富多樣,這樣就會更有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3、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低年級兒童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事物注意力容易集中和穩定,對于一些抽象的以及單調刻板的對象,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對抽象事物的注意力穩定、集中才會相應提高。另外,低年級小學生自制力還比較差,容易離開教師所講的內容,就轉移到偶然看到或聽到的事物上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生動的教具和實物,我們的研究就是將致力于積極開發有利于激發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
4、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去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現在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教師擴充自己的教學資源與渠道,學生也會盡力的從各方面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與視野,漸漸地,教師就不僅僅只充當教的角色,而是師生學習的共同體。
1、積極開發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
學校資源的積極開發就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場所和設施,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接觸和學習英語的機會。為了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我們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廣播站和多媒體設備,全方位、多渠道的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的機會。我們利用中午值班的機會和課外活動的時間,向學生播放一些經典的、有教育意義的外國電影和歌曲,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我們通過播放《音樂之聲》《獅子王》《冰雪奇緣》等影片和英文兒歌,開展“海外劇場”“歌曲欣賞”等活動,增加學生的真實語言輸入。我們還在校園的公共場所貼上英語名言、警句的標牌。其中“英語角”的創設和使用就是一個亮點。
“英語角”是學習英語、交流英語的一種有效方式。“英語角”是指把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常用單詞、句子、語段展示在教室的墻壁或教室內其它醒目的物體上,并借以進行讀、說、寫技能訓練的一個英語版塊。它豐富了英語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室的空間有限,決定了英語角的空間不會很大。那么如何使英語角在有限的空間里發揮盡量大的作用呢?我們可以把英語角布置成四個版塊:自由學習版塊、周刊式版塊、名言警句版塊、光榮榜版塊。
(1)自由學習版塊
英語單詞記憶方法是學習英語最常遇到的問題。從記憶單詞和反復復習單詞的角度考慮,可以讓學生將平時難記的單詞寫在一張小便簽條上,并將便簽條貼在自由學習版塊上,下課休息時可以記一記,過段時間忘記了,在英語角上看見了這些單詞可以再記一記,如此反復記憶,單詞當然記得比較牢固。同時,這樣做也是資源共享的一種方式。
(2)周刊式版塊與自由學習版塊相結合
周刊式版塊還可以與自由學習版塊相結合共同為英語教學服務。例如,在周刊式版塊中展出一些經典的閱讀文章,學生自由閱讀之后,可以把自己認為難以記住的單詞或是難以理解的句子寫在便簽條上,并貼在自由學習版塊里,大家一起解決困難,達到“共學習,共進步”的目標。
(3)名言警句版塊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們普遍熟悉的成語、俗語、諺語、格言、詩詞等。在教學過程中,巧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學會正確地做人和處事。英語教學不僅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因此,在英語角中設立名言警句版塊是比較合理的。
(4)光榮榜版塊
心理學家赫爾芬克曾對不同評價出現的不同心理行為進行了多次的實驗。結果表明:評價與不評價所產生的效果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性質的評價產生的心理效應也迥然不同。英語角中的光榮榜就是一種合理的評價方式之一。光榮榜里的內容也可以是很豐富的,比如,反應學生英語段背誦情況、自由學習版塊單詞記憶爭星情況、周刊板塊上榜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文章發表情況等等。光榮榜是加強學生自我認識、肯定優點、找出不足的有效途徑。用光榮榜來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養成良好的人格和學習習慣,提高創新能力。在有限的空間里學習無限的英語知識,這就是“英語角”要達到的目標。
2、教師個人本身
作為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主體——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充分挖掘的課程資源。教師的服飾、生日、家庭、愛好、身體語言、語音語調、人品學識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我常常利用學生的向師性和好奇心,將自身的某個方面作為課程資源,用來作為導入新課的素材。比如,小學英語教師常用教單詞的方法就是領讀,為了避免領讀的單一,枯燥,我領讀時采用聲音和手勢結合的方式,如,拿出雙手的食指,交叉著三升一降,同時單詞配著手勢讀成三升一降,或者兩聲兩降讀單詞時,升調拍手,降調拍腿,領讀時的聲音也可以粗細交替,在教讀句子時,我常會用到李陽老師的“三最法”,第一遍,在讀時做到清晰的讀,第二遍,在讀時做到大聲的讀,第三遍,在讀時做到快速的讀。
3、學生資源
學生各具個性、各有特長,他們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寶貴財富。例如,我經常根據教學的需要,請有繪畫特長的學生畫一些圖畫,用以創設情景。學生的畫色彩豐富,富有童趣,比教學掛圖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一些英語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我根據教學需要讓他們在課前排練對話,在課堂上表演,用以呈現對話。這種情景表演能有效地彌補實物、圖片的不足,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外,當教學需要一些實物時,也可以布置學生作好準備。例如,教動物時,讓學生帶來自己的動物玩具;教水果時,讓學生每人帶一只水果。
4、利用其它學科課程資源,架學科橋梁
英語教學不能只囿于有限的、單一的課本信息,可以引領學生整合各學科教學資源,從而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小學教學中就有許多適合學生興趣發展的教學內容,可以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來,有效地整合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如中低年級的學生更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有趣的事物,喜歡邊玩邊學,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因此教學更多的可以將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資源和英語進行整合,如:歌曲、童謠的運用,在唱If you are happy 一歌時,輔以拍手、跺腳、眨眼的動作,可以讓學生理解c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wink your eyes的含義。在學習歌曲中,無形中也滲透了語法知識,如I have two hands 這首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hands”;在學Where do they live?一課時,我把這課的主要內容伴隨著“兩只老虎”的旋律編成學生朗朗上口的小歌謠,教唱他們,結果孩子們對這課的重點詞匯和句型掌握的快極了。高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英語學習,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和學習能力,因此更有可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科資源整合起來,進行綜合性學習,更有能力將課文文本設計進行改造、變通、拓寬和完善。如,我在給六年級孩子教always,usually,sometimes,never 這幾個頻率副詞時,我教他們這樣理解,always 相當于數學中的100℅的情況下,usually 相當于80℅左右的情況下,sometimes,相當于20℅左右的情況下,never 即為0,指從來不發生。通過學科資源的整合形成了一種無痕的教學,借用一句古詩所描寫的,其內容應是與學科內容相聯系的“好雨”,其投放應是“當春”(學生產生相應的心理需求時) 那樣的恰到時機,其方式應是“隨風 (教學知識點) 潛入夜 (教學過程)”,其效果應是“潤物(學生的心田) 細無聲”,從而達到了其目的。
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這是傳統教科書無法代替的。另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為老師的成長、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改變課程觀,使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轉動、使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開始成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成為學習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