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妮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延安精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些外國友人高度關注,他們從堅定信念、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和為民服務等各個方面描述共產黨人這種精神風貌。
全面抗戰爆發初期,一些外國友人通過他們手中的筆和鏡頭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樸素的作風等革命風貌。最早描述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貌的是第一個到達陜北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他向世人揭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神秘面紗。接著,艾格妮絲·史沫特萊、海倫·斯諾、詹姆斯·貝特蘭等數十位外國人先后到達陜北蘇區,將清貧而廉潔的共產黨員、裝備低劣卻奮戰在民族解放第一線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呈現給世人。
經過4 個月與共產黨人朝夕相處,斯諾撰寫了全面系統介紹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的《紅星照耀中國》,該書問世后迅即風靡世界。書中,斯諾首次向世界全面報道了紅軍長征,稱“長征是軍事史上一場偉大的壯舉”。通過長征,世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堅韌和執著;另一方面,斯諾也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的共產黨人,如此的樸素、如此的奮發向上!財政部長林伯渠,身穿一套褪色的制服,紅星帽的帽檐軟垂,戴著一副眼鏡,一只腿架已經斷了,用一根繩子系在耳朵上。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同部下一樣僅有兩套制服,另有一件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伙食也同部下一樣;他善于馳騁,又能吃苦耐勞。斯諾還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大學——一所獨特的高等學府,“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感慨之下,他將中國共產黨人這種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稱之為“東方魔力”,并斷言這是“興國之光”。
隨后,斯諾夫人海倫進入延安,她發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奧秘——在中國共產黨內,一個人社會名望的上升和他降低自己生活標準的能力正好成正比例。能以最少量的東西維持生命,這就是天生優越的標志,也是天然領袖的資格。
抗戰勝利前后,一些來到延安的外國記者、專家和軍人紛紛撰寫文稿,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所特有的堅定的理想信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當時,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約瑟夫·史迪威在他的日記里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早期,他自問“共產黨人靠的是什么呢”?20 世紀40 年代中期,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一定的認識,認為中國共產黨減稅、減租、減息,提高生產和生活水平,參加管理,實踐諾言,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還政于民,言必信,行必果”的特質。
謝偉思如實記錄了他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延安精神,“這里也完全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中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而且,他還發現陜甘寧邊區經濟形勢得到改善,“軍隊給養有了改善;黨政工作人員伙食和服裝比以前好了;當地醫院里營養不良病例幾乎完全絕跡了”,其原因在于共產黨人領導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當然,謝偉思也發現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修正錯誤的勇氣,他說:“一項具體措施或者政策發現是失敗的或是不適合情況的,他們就毫不猶豫地承認失敗,作出改正。”
美國記者白修德告訴世界:中國共產黨人都是富于獻身精神的人。他們獻身于共產主義運動,把自己的身軀當作給農民照亮路途的火炬。美國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不但描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延安時期的成就,還指出他們生活清苦,但從不夸夸其談。中國共產黨人的出發點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她是第一個把“毛澤東思想”傳播給全世界的外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外國友人開始從多個角度闡述延安精神。美國教授莫里斯·邁斯納在他的專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中,稱延安精神為“延安傳統”。他認為,“延安時代給勝利者留下了一種革命斗爭的英雄傳統,這就是神圣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風’”,這是“一種能為未來提供模式的活生生的革命傳統”。他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所著力稱贊和高度評價的延安傳統,是制度方面和革命價值觀方面的遺產。他提出延安精神是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念,包括“為人民的利益英勇斗爭、敢于犧牲的觀念;艱苦奮斗、勤奮努力、勤儉節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自我約束等觀念”。曾經的美軍觀察組成員高林·約翰專門撰寫了《延安精神:戰時中美友好篇章》,認為延安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和團結友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