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蓮
問題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教師要在探究內容和設問層次上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確保課堂中在教師的組織啟發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深入探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以下結合《數學歸納法》的這一節課的內容及設計進行分析,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問題 2:你怎么得到an表達式的?這個表達式正確嗎?
學生:從特殊概括出一般的推理,即歸納推理.因此前4項是正確的,后面的某一項都要逐個驗證,并不能肯定對所有的正整數n都成立.
問題3:在這個問題中,如果嚴格證明需要驗證無限次,有什么辦法解決呢?
設計意圖:由問題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歸納、猜想的過程,學生由歸納推理猜想出結論,但是結論未必正確,學生遇到了困難:不可能一一進行驗證.為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在思考怎么用有限次的步驟來證明這個難點,這樣就形成了主動尋求知識的動力.
二、感受生活,探索解決方法
以多米諾骨牌實驗為例,教師先播放自制的“多米諾骨牌”實驗一:視頻中在一只手推倒第一塊后所有的多米諾骨牌能全部倒下.
問題4:如果桌上現有n塊直立的骨牌,試探究:怎樣才能讓所有的骨牌倒下?
學生:要保證前一塊倒下時,一定導致后一塊倒下,也就是說骨牌的高度要小于兩塊骨牌的間距.
教師展示動畫實驗二:在該實驗中,第2塊骨牌和第3塊骨牌的間距拉大,其他間距不變.教師用手推倒第1 塊骨牌,結果只倒下第1和第2塊骨牌,實驗失敗.
實驗三:在該實驗中,第3塊骨牌和第4塊骨牌的間距拉大,其他間距不變.教師用手推倒第1 塊骨牌,結果只倒下第1、2、3塊骨牌,實驗失敗.
問題5:對比實驗二、三和實驗一,討論實驗失敗的原因,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上述結論?
學生:假設第k塊倒下,則第k+1塊也倒下.
教師展示動畫實驗四:在該實驗中,骨牌的間距和實驗1相同,教師用手推第1塊骨牌,沒有推倒,實驗失敗.
問題6:對比實驗四和實驗一,思考實驗中“手”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實驗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第1塊骨牌必須倒下.
師:通過這4個實驗學生得到了骨牌要全部倒下的條件有兩個:(1)第1塊骨牌必須倒下; (2)若第k塊倒下,則第k+1塊也倒下.
問題7:你認為這兩個條件的作用是什么?
師生共同討論,可以得到:條件(1)是起步作用,條件(2)是遞推作用,它總是能把某一塊倒下的結果傳遞到下一塊骨牌.這樣無論有多少塊骨牌,只要保證(1)(2)都成立,那么所有的骨牌一定可以全部倒下.
設計意圖:數學歸納法這個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需要組織形象、生動的素材,引導學生從素材中感悟其蘊含的數學思想,最終產生遷移效果,抽象出數學歸納法原理,這個實驗便是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通過課堂觀察,對于條件(2)學生比較容易得到,只是比較難想到用數學語言描述,因此教師做了實驗二和實驗三啟發學生,并通過設問,讓學生理解其實條件(2)給出的就是一個遞推關系.對于條件(1)通過教師提問“手”的作用,學生可以得到,如果沒有推倒第一塊骨牌,后面的骨牌不會倒下.
三、類比遷移,感悟概念形成
教師:多米諾骨牌實驗使我們感受到了可以只要保證了條件(1)(2),就能使所有的骨牌都倒下,這使同學們興奮不已.但這并不能用來證明數學問題,需要抽象概括出其中所蘊含的原理,才能遷移到數學問題的解決上.
問題8:那個數列通項公式的證明問題和多米諾骨牌實驗有相似之處嗎?你能通過類比解決這個數列問題嗎?
師生探索:都存在一種遞推特征,并得出下表.
設計意圖:問題10的設計主要針對左邊的表達式開始是哪一項、結束是哪一項、共有多少項這三個難點而設計.問題11的設計主要是突破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第一步該證明什么,二是引導學生分析從n=k到n=k+1時,左邊增加哪些項.這些問題是學生的常見錯誤,旨在通過培養學生的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步解決,最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設計問題時,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數學歸納法的理解.
五、回顧小結,升華數學思維
教師設置4個問題:
(1)數學歸納法能夠解決哪一類問題?
(2)數學歸納法證明命題的步驟是什么?
(3)數學歸納法證明命題的關鍵在哪里?
(4)數學歸納法體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提煉,再次感受數學歸納法的核心思想是遞推思想,運用有限的手段,來解決無限的問題.并且證明過程中兩個步驟和一個結論,缺一不可,關鍵是在第二步,即歸納假設要用到.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對數學歸納法的理解再升華.
總之,教師不能以“一個定義+幾項注意”來進行概念課的教學,必須在舍得在概念課上花時間,要精心設計好每個問題,并學生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過程,只有這樣,概念課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質,才會在學生的積極參考和合作探索下顯得生動高效.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