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瓊湘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其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其意為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究,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采用教學方法,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勤思、善思的學習習慣。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因此,探究性問題的有效設計不僅能提高課堂的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利用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上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供學生探討,學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并獲得不同的答案,這就有助于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汪秀梅老師上的《夏洛的網》整本書共讀指導課,就是用一個探究性問題“夏洛為威爾伯織‘王牌豬,你覺得他配嗎?請說出你的理由”貫穿這節課的始終。老師就此問題讓學生展開熱烈討論,于是整個班的學生就分成兩大陣營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威爾伯配“王牌豬”的稱號的理由:努力、誠實、友好、勇敢、有個性……說它不配的理由有:膽小、怕死、貪吃……學生通過多元解讀讓威爾伯的形象更加豐富,從而也加深了對這個形象的理解和認識。威爾伯一開始確實是膽小、怕死、貪吃的,但經過它的不斷努力,漸漸地成長,變得努力、誠實、友好、勇敢、有個性,成了名副其實的“王牌豬”。這個探究性問題蘊含著很多層次的教學問題,它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起到了牽一而發動全身的作用。它帶動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問題,并得出不同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很好例證。
二、利用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
課堂上老師通過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的思維不再定式,嘗試學會分析問題,運用多種可能方法去解決問題,在訓練中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就得到了生長。開放的探究性問題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激活自己的分析思維,讓課堂更鮮活更有趣。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學生提出“為什么兩個極端的斷言會響在我的耳邊”這個問題。這個探究性問題是學生在學習中即時生成的,不是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來的。于是我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再展開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最后達成共識:不管是高度的贊揚還是嚴厲的批評,又或者與兒子協商的教育方式,都是源自父母的愛。不同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愛的方式也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這一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問題,打開思維的空間,進行理性地分析,在探究性合作和討論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錢三強先生曾經說,“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最可貴的優勢。”我們保持開放且發散的創造性思維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自己面臨的全新領域。因此語文課堂應當以探究性問題為導向,用想象推動,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促使學生最終形成積極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教《小真的長頭發》時,我設置一個探究性問題:小真的長頭發還能用來做什么?小組討論階段,班上同學的積極性很高,暢所欲言,整節課的氣氛被點燃了:有的說變成秋千用來蕩,有的說變成枕頭用來睡,有的說變成滑滑梯用來玩,有的說變成傘,用來遮陽,有的說變成毛筆用來寫,還有的說變成漁網用來網魚……短短的幾分鐘里學生就想到小真的長頭發有這么多的作用??梢娝麄兊南胂笫谴竽懙模麄兊南胂笫怯腥さ?,他們的想象是打破常規的。這樣,學生才能說出新穎、奇特、獨到的見解,這就是一種創新。
德國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有質量的探究性問題使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不僅能打開思維空間,掙脫教材的束縛,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優化學習效果的作用,還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分析思維、創造思維的培養。以上所談,不過是個人初步的思考和實踐,未來筆者將繼續深化此一領域的探討,有力地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