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苑珍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很簡單,因為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同理,與其傳授給學生既有知識,不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其在漫漫的人生歷程中不斷成長。我結合小學數學科目的實際,談談課堂教學中如何注重培養學生“品質、興趣、動手、歸納、進取”的五點做法,以達到不斷提高課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良好學習意志品質
一個人面對困難時,首先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如果一個人面對困難,不積極主動想方法去解決問題,那么失敗便注定不可避免了。因此,優秀的教師不但會備教材,更會備學生,充分把握好課堂問題和作業練習的“坡度”,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作業或練習,讓問題具有“智慧挑戰性”,讓不同的學生都要“跳一跳”才能解決問題,挖掘學生自身解決問題的潛力,時不時讓學生體驗挑戰的滋味,從而培養學生形成“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良好學習意志品質。
二、積極探索知識興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且抽象的學科,對于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力不穩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數學對他們來說必定是件艱巨的事情。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感受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該把課堂教學設計得趣味性,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個樂園,培養學生形成“我要學”的積極學習態度。在教學小學低年級數學時,可以讓同學們自制一些小工具,讓學生在課堂上玩耍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可以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中來,在學習數學中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通過配合模型、實物等教具和多媒體等教育設施,形象直觀地引導學生去掌握新知識。
三、動手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也是近年來國際上數學教育的研究熱點。我們教師在思想上要改變以往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錯誤認識,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獲得知識后,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小學許多數學知識都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更加努力、更有興趣地學好數學知識。
四、分析思考善于歸納
小學數學許多知識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我們要有組織、有意識地開展針對性訓練,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進行自我檢查、自尋規律、分析總結。數學題是永遠都做不完的,但常見的題型卻是有限的,所以在每講授完一個例題后,我都要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例題的涉及的知識點有哪些?重點、難點、易錯點是什么?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如有,哪種解題方法更簡便?與這道題類似的題目你見過有哪些?通過與學生一起探討上述問題,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歸納常見題型,掌握解題方法和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本人還積極引導學生建立錯題本,把自己在作業、習題、試卷中做錯的題目整理成本,及時找出自己在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使自己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目的性。通過不斷引導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得出數學結論,不斷鍛煉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能力。
五、不怕挫折不斷進取
縱觀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經歷,我們會發現他們失敗的經歷可能比我們多得多,他們會把失敗當成人生的必修課,不斷學習和汲取經驗,最終走向成功。同理,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也會經常遇上失敗,如果沒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就很容易因為一些失敗打擊而逐漸消沉。小學正是學生們整個人生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階段能否建立一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與樂觀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在學生“摔跟頭”時不打擊、不譏諷,耐心鼓勵學生從失敗中探索真知,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雖然一個的成長和成功涉及的因素方方面面,但我認為,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的注重培養學生上述五方面的能力,將對提高學生課后數學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