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鵬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因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依然滿足于字詞句的訓練,傳統文化的美被基礎知識的傳授所取代。就此而言,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部編版語文教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融入語文教學之中。
一、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具有濃厚的中國元素,具有傳統文化韻味。與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提供了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學(文化)史常識、名家論述等,大多屬于陳述性知識,包括了歷史、哲學、地理、古代科學、名物、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些構成了教材中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同時,教材在“預習”和“閱讀提示”部分,大多采用“給出提示,自主搜集”的處理方式,引導學生利用的基礎知識解決問題、深入探究,意在讓學生將知識點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相結合,將文本的學習引向自主和深入。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語文老師,要更加細致地考慮相關知識的類型與呈現方式,特別是考慮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現狀,區分不同類型的知識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這使得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不會陷入機械灌輸的泥淖之中。
二、增強學生語言表達中的“中國味”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的古詩文教學都提出了誦讀的要求,其用意就在于增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認知,更好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生欣羨其語言美與文化美,浸潤其中,時日既久,自然會不自覺地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語言表達的“中國味”,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達到一定層次的標志,也是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如九年級下冊第7課《蒲柳人家》的閱讀提示中這樣寫道:小說語言富有特色……借鑒傳統小說和評書的語言,例如“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這樣的語句很多,閱讀時要細細品味。學生讀得多了,感受得多了,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自覺地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將“中國味”活學活用。
三、引導學生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有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它經歷了歷史的淘洗淬煉,具有相當的合理成分,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更成為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所普遍認為的“文化身份證”。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語言、學文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最終慢慢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價值觀。
要讓學生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價值觀,就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實現與傳統文化的共鳴與交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廣泛地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優秀價值觀,如反躬自省、講信重誠(《〈論語〉十二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居仁由義、遵道直行(《富貴不能淫》),天下為公、視人猶己(《〈禮記〉二則》),先憂后樂、胸懷天下(《岳陽樓記》)等。這些價值觀都是歷代仁人志士所推崇和共同遵守的。為了提示學生關注這些價值觀,教材做了有針對性的設計。例如九年級上冊第10課《岳陽樓記》課后練習四:“遷客騷人”與“古仁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這些練習題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古人的價值觀,在文章的感染力中自然認同這些價值觀,而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因此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此外,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本心”“大同”“和”等具有濃厚中國味的文化元素,涉及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多個領域,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總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認真考慮了語文教材在傳承傳統文化時的主要功能,結合社會實際和教學現狀,做了具有創新性的設計,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與深入思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既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又理性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個更有中國氣質、中國風度的當代中國人。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