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瓊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它伴隨著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面對學生的各種“錯誤”, 我們要善待“錯誤”,善用錯誤,把“錯誤”變為教學中的重要資源,變“廢”為“寶”,演繹成別樣精彩的課堂。
一、善設“錯誤”,收獲精彩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概念、公式理解得不透徹,此時教師若能在易錯的節骨眼上布設“錯誤陷阱”,制造思維沖突,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節課時,讓學生分成幾組進行實驗:用空圓錐里裝滿水,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再在小組交流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結果學生的答案有很多種:有學生說:“我們倒了三次就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有學生說:“我們倒了四次才滿,我們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也有的說:“我們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為什么會答案會不相同呢?老師也來試一試,你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啊!老師將空圓錐里裝滿水,倒入空圓柱中,一次,兩次,三次剛好倒滿。”我趁機問:“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故意用了一個小圓錐給我們制造了一個小“陷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二、善用“錯誤”,演繹精彩
教學中,我們要善用學生的錯誤,讓同學們自己去思考分析,就能從錯誤中得到更多的啟示,創造出精彩的瞬間,為教學添上亮麗的一筆。
如教學用比例知識解決此習題:“小東家的客廳是正方形的,用邊長0.6m的方磚鋪地,正好需要100塊。如果改用邊長0.5m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幾乎全班同學都是用0.6×100=0.5x。我思索了一下,如果我硬把正確方法塞給學生,學生未必就學得好,記得牢,倒不如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我說真的是這樣嗎?誰能想方法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結果有的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有的小組在討論,還有的在列表分析……
一道普通的習題,因為同學們的出錯,被老師及時靈活的利用,讓同學們以多種形式去探究,尋找到了錯誤的原因,變普通為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思“錯誤”,成長也精彩
在數學課上,有時會遇到學生獨特的解法,如果教師不能馬上領會,就簡單否定,這樣就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教師也會犯錯,但只要正視了這些錯誤,就會在錯誤中學習,在學習反思中成長。
如我在畢業后第二年教六年級數學時就遭遇到了“尷尬”場面,當時的情景過去二十多年了還歷歷在目。下面是我教這道練習題的教學片段:
求陰影部分的周長。(單位:厘米)
師:怎樣求上圖陰影部分的周長?
生1:可以用一個大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兩個小圓周長的一半。
列式是:3.14×(5+5)÷2 + 3.14×5÷2 + 3.14×5÷2
生2:也可以用一個大圓周長的一半加上一個小圓的周長,因為這兩個小圓的大小是一樣的,所以列式是:3.14×(5+5)÷2+3.14×5
生3:還可以這樣列式:3.14×5+3.14×5
師:哪種方法最簡單?
眾生:當然是第3種啦!
師:同學們都非常認真,想出了很多種方法,其中生3的方法最簡單,我們表揚他!
突然有一只小手高高舉起來,“老師,我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看成一個大圓來計算,列式是:3.14×(5+5)
當時我一看蒙了,這種方法不在我的預設之內,這時下課鈴聲響了,我匆忙說了句:“這種方法好像不對。”只見這個學生嘟起小嘴,失望地坐下了。
接下來的幾節課,這個學生都無精打采,學習積極性大不如前,看到他的表現,我想,難道上次他的解法是對的?想到這里,我心里一陣緊張,連忙查找資料和請教有經驗的教師,結果如他所說的,不但對而且還是最簡單的!怎么辦?再去糾正,有損老師威信;如果不糾正,恐怕這個學生以后都不喜歡學數學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我決定去班里糾正錯誤,并誠懇地表揚了那位同學,看到那位同學喜笑顏開的高興勁,我心里坦然了。通過這件事,我備課比以前更認真了,也更注重各種學習,教學中處處注意細節,認真聆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遇到問題冷靜面對,區別處理,及時反思,找出錯因,避免再次失誤。
在數學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各種“錯誤”, 我們要善思巧用,抓住契機,靈活的處理,就能讓學生樂學善思,變“廢”為“寶”,在錯中演繹精彩。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