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羅
于夫先生臨逝時是以畫貓馳名的。
對他不甚了解的人,以為于夫就是個畫貓的。其實,于夫的漫畫盛行好多年。因當美工、做美編,不僅使他成為一個美術上的多面手,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了于夫的文化意識和新聞敏感。故于夫畫貓能有大成并不奇怪。
除了美術,攝影創作同樣是于夫花費大量心血的一門藝術。他的攝影名氣在哈爾濱可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形容。究其原因,是于夫第一個吃了螃蟹,首開先河成了黑龍江第一位專業攝影家創辦商業影樓的攝影師。十幾年來,于夫用相機為許多先后成名的女士留下了美好的青春瞬間,中國第一名模葉繼紅、世界名模肖冬梅、陳娟紅,歌星陳紅都曾出現在于夫“舉薦”的鏡頭里,最終都成為全國藝術圈里的佼佼者。還有一些名演員也是于夫拍照的對象,像著名演員劉曉慶、張金玲、王璐瑤等都在于夫定格的影像中大放光彩,也成為于夫的代表性作品。此外,哈爾濱各大劇院也常請于夫拍攝演出劇照及演員肖像,于夫的人像攝影炙手可熱,成為名人佳麗追逐的攝影師。
那時,于夫如日中天,大名鼎鼎,誰得到于夫親筆簽名的照片,是蠻感榮幸的。攝影本來就是個舶來的歐化玩意兒,又是女性特別垂青的東西,所以于夫從事此業,就像走進了名媛佳麗的世界,身邊美女如云。教堂的尖頂、咖啡的苦香、美酒的微醺、燈光的夢幻,拍攝的倩影……于夫沉醉在美的世界,終日忙得不可開交,佳作迭出,于夫與美女幾近成為哈爾濱的一道風景。有道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加之于夫一表人才,喜歡穿格布衫、牛仔褲,頭發微卷,滿身藝術家氣質,這使他在成為備受社會公眾注目的人物之時,也有流言蜚語混雜其中。更有甚者,在小報上大肆渲染,于夫一米八三的大個可算是鶴立雞群,好一陣子都在風頭上。
很多熟悉于夫的人都知道,于夫天性善良,性格溫厚,善解人意,通情達理,但又是一個感情濃烈、仗義豪爽、愛憎分明的人。他祖籍山東,與大多數哈爾濱人一樣是移民的后代。齊魯大地耿直倔強的遺傳基因、哈爾濱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注定了于夫人生與藝術的取向和作為。當他的藝術天賦與人生之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不同于他人的于夫也就出現在哈爾濱這座華洋混雜、歐亞風情濃郁的城市。
大概每一位畫家都有所偏愛,然后在自己的作品里將那種經過取舍的愛憎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尤其是進入晚年的畫家,一旦是心無旁騖,恐怕便是以畫言志,以畫寄情之類。個中所指,大概只有畫家自己清楚,至于旁觀者,大抵只能揣度,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矣。
地球上幾乎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貓,全世界最著名的貓的品種,便有三十多種。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波斯貓、暹羅貓和中國最著名的貍花貓。波斯即古伊朗,暹羅即泰國。中國宋代有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叫“貍貓換太子”,這里的“貍貓”,就是指貍花貓。
在于夫眼里,貓之性情,貓之嬌態,獨具魅力,有啟迪、陶冶人之妙用,不僅養眼,更能潤心,俯視萬物,惟貓可表達他的喜惡,惟貓可表達他的意趣,所以,他便選擇了畫貓。
于夫筆下的貓都是寵貓,畫得甜,畫得趣,畫得靚,渾然天成,自成一家。自始,于夫“貓王”的美譽便不脛而走,于夫舍棄其他,遂以畫貓蜚聲畫界。觀于夫畫貓,只見他凝眉屏氣,先畫眼,繼耳尖,后翹鼻;上點唇,下憨腰,再圓爪……依次揮灑勾勒,貓躍然紙上。后再畫輔物,或缸之魚,或青之藤,或線之團,或水之仙……不消片刻,一幅妙趣橫生的于氏之貓。便誕生在蕓蕓眾生之中,它與你或媚眼傳情,或負氣不睬,或自樂自娛,或凝思遐想……讓你感到于夫的貓不是貓,而是你的朋友,是你的家人,是你的慰藉……讓你頓生憐香惜玉之心。
2010年左右,于夫在北京開設“于夫藝術工作室”,2013年3月27日凌晨,于夫因腦梗在北京逝世。在于夫先生筆下晚了好多年貓們才粉墨登場,待到所畫之貓和先生一起得以名傳,畫貓之人卻不得不與相交甚篤、相依為命的貓們揮手告別,到另一個世界再續貓緣了。
憾耶,痛耶,無可奈何耶!
細一想,人生無常,不管是誰,都是匆匆過客,永遠沒有完美的句號。憾事乃人生之常,誰敢說此生沒遺憾?再者,這種憾事也未必是百分百的遺憾,換一個角度看,興許還是人生的另一偏得與樂趣。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于夫先生以畫貓馳名,如有“其他”,乃是他自己藝術人生
的歸宿。現在來看,有很多人懷念他,與他畫的貓好像不無關系。
作者簡介:曼陀羅,本名張永德。美術、攝影評論家,紀實文學作家。曾任《黑龍江畫報》主編,現供職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