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馨媛

摘 要:20世紀眾多的楚墓被考古發掘,大量漆器的出土再次為世人打開了神秘古老的荊楚之門。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彩漆木雕小座屏代表了楚漆器最高的工藝造詣,文章對此件文物的造型、色彩及紋樣等進行分析,探尋其適用場合、文化背景,從藝術審美價值和科學工藝的層面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楚文化;漆器;漆藝;紋飾
利用漆髹于胎骨而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藝術品等,被稱為“漆器”。中國古代生漆源于漆樹的天然汁液,具有防腐、耐潮、耐高溫等作用。生漆氧化后由乳白色逐漸變深,由黃轉棕,最后變為深褐色,且質地逐漸堅硬。據《尚書·禹貢》《韓非子·十一過》等文獻記載,我國在夏商周時期已有漆器工藝。戰國時期農耕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冶鐵業技術的提高,促使封建社會分工的加速,手工技術得以快速發展,漆器制造業逐步脫離了木器業,形成獨立運作的手工業部門,有專門培植漆樹的園圃,大量的漆器產品以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因漆器具有輕便堅固、防腐抗熱、外形絢麗各異的特點,被當時的人們追捧,逐漸取代青銅器用于各個生活領域。
1 戰國時期楚國漆藝術的概況
戰國時期的漆器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其次為軍事和文化娛樂用品。其外形多模仿青銅器和陶器,如豆、禁、盤、盒等。色調以紅、黑兩色為主,“朱畫其內,墨染其外”,莊嚴的黑色與明快的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高貴典雅、浪漫狂放的氣質。楚國地處南方蠻夷之地,漆樹生長繁茂,商品交易眾多,且楚國人善學好思,工匠們兼采北方中原與秦、巴、蜀各國生產工藝之長,雕刻技巧純熟、精湛,發展出了鑲嵌、脫胎等技法。彩漆木雕小座屏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典型楚工藝美術品,反映了楚國漆工藝的最高造詣。
2 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的文化背景
2.1 貴族的木漆家具
彩漆木雕小座屏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此墓年代為戰國中期,是楚郢都紀南故城外的楚墓之一,在今江陵縣裁縫鄉境內。彩漆木雕小座屏放于槨室的邊室中部。根據陪葬的越王勾踐劍和竹簡文字等隨葬品推測,簡文中有“諫大夫”“聲王”“悼王”之稱,即相繼即位的楚簡王、聲王、悼王,故此墓年代不會早于悼王(前401—前381)時,一說在楚肅王(前380—前370)時,故這件小座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戰國時期的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床榻都較為低矮,常用屏蔽類家具做遮擋和隔開空間的用途。屏風早在西周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被稱為“扆”或“邸”,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征。戰國時期出現了純觀賞的座屏,如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漢代才有屏風的概念,所謂“屏其風也”,家家戶戶用以遮擋風和劃分空間,后逐漸發展出多種樣式,使用方式也各有不同。座屏為其中一種樣式,一般放置在殿堂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并以其為中心進行室內空間布局,面對座屏的位置為尊。
2.2 造型及紋樣的文化內涵
戰國時期,動物題材的類型日趨多樣化,出現了很多新動物紋飾,并逐漸取代傳統漆畫中龍、鳳紋飾的主要地位。當中原諸國掀起理性思潮時,楚國仍沉醉于原始神話思維模式中,動物和人之間還具有極大的親和性,故楚國漆器中有許多以動物形象寄托人們精神信仰的作品。圖案紋樣則是繼承了商周銅器、玉器的風格而加以發展的。在楚漆器的動物紋樣中有各種怪獸紋,如獸面紋、蟠蛇紋、蟠鳳紋等依然保留著,但其中的圖騰意味被減弱,裝飾意味變得濃郁,相較于戰國青銅器粗獷醒目的動物紋飾,漆器的動物紋飾更顯變化美感,形象多為寫實與夸張結合。彩漆木雕小座屏是楚國漆器中動物主題的典范,整體通高15厘米,長51.8厘米,座寬12厘米,屏厚3厘米,分為置于上方的雕屏與下方的屏座兩部分。雕屏豎嵌屏座之上,屏座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座屏用左右對稱的構圖方式,上方采用透雕形成鏤空,下方采用整體浮雕,顯得穩重均衡。以寫實與夸張變形相結合的手法進行木胎雕刻,共計雕刻出55只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貌,計有鳳、鳥、鹿各4只,蛙2只,小蛇15條和大蛇26條,巧妙組合成連續性的圖案,展現了鳥蛇互搏、蛇吞蛙、鳳舞、鹿躍等內容,構圖穩定,婉轉而對稱(圖1)。通過動物的藝術形象和布局來表現人們的愿望和愛惡,間接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觀念。
屏中的動物互相穿插,彼此糾纏爭斗,動靜結合,以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盤于底座與框側的蛇,使雕屏與屏座成為一個融合的整體。座屏色澤古樸而艷麗,異于大部分戰國漆器“朱畫其內,墨染其外”的裝飾方式,小座屏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黃、藍等顏色彩繪鳳鳥的羽毛紋、鹿的梅花斑和蛇鱗等,增強了動物的真實感和藝術美。外框除頂部外,用紅、藍、銀灰等色繪勾連云紋、渦紋、獸頭紋等紋樣(圖2),使其達到美觀、多變的藝術效果。動物的動態紋樣的分布頗見匠心,屏上部象征天空至陸地,屏座象征地面和地下河流,禽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根據自然章法組合,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種由天、地、水構成的三分世界觀的形成,源于楚人對遠古時期宇宙模式觀念系統的保留。此世界系統以地為界限形成二元對立:天神世界和人類世界共為陽界,與地下的水世界即陰界形成對立。
與中原人崇拜龍不同,楚國人崇拜鳳,因其柔美而神秘。鳳作為戰國時期的楚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圖騰,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意義,是楚民族和國家至真、至善、至美的完美體現。楚國的鳳紋由新石器時代東夷部落盛行的鳥紋演變而來,與太陽崇拜密不可分。《說文解字》對鳳的形象描述是:“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麟后,蛇頸魚尾,鸛顙鴛思(腮),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小座屏上的鳳也頗有點“蛇頸魚尾”“燕頷雞喙”的神鳥風味,體態修長,具有長頸、長腿的特點,體羽為魚鱗片狀,尾羽呈中軸對稱,配以幾何化的規則裝飾翼羽紋樣。屏中鳥的形象劉彬徽先生稱為“鸞”,屬鳳鳥一類的神鳥。《山海經·海內西經》曰:“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說文解字》曰:“鸞,亦神靈之精也。赤色五彩,雞形。”與屏中鳥的形象十分貼切。楚國地處云夢澤腹地,亦是鹿的棲息地。楚墓常出蜷伏或龍伏之梅花鹿,作避邪用的鎮墓獸上則插鹿角,反映楚地人們對鹿的愛護與崇拜的心理。屏中圓雕鹿,鹿角纖細,與現代的梅花鹿大體相當。
楚國器物中的蛇紋形體細長,大多呈盤曲或蟠繞狀,無足無角,頭部的造型較圓潤。小座屏底座雕成群的立體彩繪蛇紋,寫實性強,組織嚴密,產生了較強的視覺震撼力(圖3)。值得注意的是,屏座兩側的獸首雙身蛇獸首繪獸頭紋,蛇的雙身從屏座側面繞出,雙尾相交于屏座座面上。這樣的怪蛇古亦有記載,如“不咸山有蟲,獸首蛇身,名日琴蟲”“深冬之山有蛇一首兩身,名日肥遺”“見則大旱”等。因此,小座屏上的獸面怪蛇是受人憎惡的怪蛇,它被置于屏座,口朝上,在水中盤縮一團,似乎已被鎮住不能動彈。
3 制作工藝
古人意識到漆的利用價值是漆器誕生的第一步。“漆”字是中國典型的象形字,由漆樹上割“八”字形口流出生漆之意。楚時“割漆”,采的原生漆實質是含有漆酚、漆酶、水分、膠質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黏性。但由于生漆的含水量大,色澤和透明度的效果只能用作木胎的黏合和胎內里的打底涂刷,不能用作修飾漆器表面的涂料,需要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楚國人認為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祝融嫡嗣,故而尚赤。工匠有意識地利用色彩的明暗度,黑色顯得博大寬厚而穩健,是明度最低的顏色,高純度和低明度的色彩相配,深沉而不沉悶,華貴而不招搖,極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故楚漆器選用黑、紅兩色為底。黑漆又稱“推光漆”,以煮或曬的方式對生漆進行加熱,使其化學分子發生聚合作用,攪拌脫水,加植物油進行調和,最終成為黏性大、附著力強的黑漆,經過處理的漆能夠形成光亮的色澤度和強韌的漆膜。楚國盛產丹砂,楚人用丹砂調整出紅漆。彩漆木雕小座屏也是以紅、黑兩色為底色,形成了鮮明的色彩明暗對比,顏色鮮艷又不失莊重沉穩。
漆器的精美程度還取決于制胎技術。楚國漆器以木胎、竹胎、夾苧胎居多,兼有少量皮胎、銅制胎制品。木胎相較于其他材料的胎料,綜合制作難度、成本、質量等各方面,成為最佳的選擇。木胎的制作主要有斫制、旋制、卷制、雕刻、拼接等造型工藝。彩漆木雕小座屏主體以透雕、底座以浮雕為手法,將木料分割制成小件,按紋樣雕刻后拼接整合,只靠銜接的卯榫聯結成一體。
漆器制作的方式分為制胎、打底、面漆、髹漆四個主要步驟,除制胎外,其他三步統稱為“髹飾”。髹飾有髹涂、彩繪、針刻等方式,彩漆木雕小座屏在底色上彩繪動物紋樣,以平涂為主要手法,配以點繪、勾線等,如梅花鹿的花斑為點彩的手法,小蛇的背部繪一條紅線,增加其立體感。細節處采用針刻,用針或錐狀工具在已經髹涂過的漆胎上刻畫線條和紋飾,通過刻畫在漆面上的陰紋圖案來表現其裝飾藝術的形式,在針刻的線條中填入色漆油彩。色彩的多樣,點、線、面的組合,使動物形象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4 總結
自1965年出土后,由文物修復專家陳中行修復了十年,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終于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小巧而精致,含蓄地表現了楚人對動物圖騰的崇拜與精神寄托,不見生物殘殺的血腥之氣,只見生動活潑的生靈之壯美和繁復細密的裝飾手法之精妙,濃縮了楚文化的精神風貌,被譽為楚國動物造型漆器的代表作,為現代對中國漆器文化、歷史脈絡的追溯提供了實例。該座屏現以常溫常濕狀態藏于湖北省博物館。2002年,列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2013年,由國家文物局公布為湖北籍一級文物。其實,不論是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還是其他古老漆器,都對中國當代漆藝的發展具有頗高的歷史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呂菲.戰國至秦漢時期室內風格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3.
[2]劉彬徽.楚國彩繪木雕屏小考[J].江漢論壇,1980(2):68-70.
[3]滕壬生.楚漆器研究[M].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
[4]陳振裕.巧奪天工的彩繪木雕小座屏[J].江漢論壇,1980(2):97.
[5]黃瑩.楚文化中鹿形象的文化考釋[J].殷都學刊,2017,38(4):20-32.
[6]張慶.楚國紋樣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