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立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物質上的富足,而更加期望精神世界的滿足。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正符合這類人群的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博物館的展覽,這也對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目前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主要是由內容策劃和形式設計兩個部分組成。文章主要從形式設計如何服務于內容策劃來展開討論。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內容和形式
1 什么是博物館陳列展覽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一項基于傳播學和教育學,集學術文化、思想知識和審美于一體,面向大眾的知識、信息、文化和藝術的傳播載體。①博物館陳列展覽需要傳遞給觀眾的是知識性、教育性、觀賞性、趣味性。其中“知識性和教育性”是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博物館展覽的目的和宗旨就是進行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任何一個展覽都要有學術理論作為支撐,一個沒有思想內涵的展覽是無法發揮其教育大眾的目的的。“趣味性和觀賞性”是博物館展覽的展陳手段,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需要有較高的藝術設計水平。觀眾觀展時,不僅吸收展覽中所傳播的知識和信息,也是一場視覺上的享受,展覽的設計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相反,學術味過重,展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展覽未必是一個好的展覽。
從上述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核心來看,博物館是人們學習知識和激發想象力的場所。博物館中展出的雖然是靜止的展品,但我們應當通過不同的展出形式使展品的內涵得到充分的披露,我們展出的不僅是可鑒賞的古董,更是傳遞與展品有關的歷史和史實。
2 如何將展覽的內容文本轉化為形式設計
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是一項復雜的創作活動,一般可分為三個環節:展覽學術資料的整理和收集、展覽大綱的內容策劃、展覽及其展品的形式設計。
第一次轉換:從學術研究成果和展品資料整理收集到展覽學術大綱的編寫。
博物館展覽和商業展覽及美術館展覽都有所不同,博物館的展覽更注重的是學術、思想、文化和美的集合。博物館展覽中體現的觀念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和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因此展覽內容必須要有最精確的研究信息作為展覽的學術支撐。學術的研究成果和展品資料收集不僅為整個展覽主題理念打下基礎,也是后期做形式設計時的基本依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收集、整理與展覽相關的學術成果是由展覽選題中本行業的相關專家來進行。
第二項轉換:將展覽的學術大綱轉換成展覽內容文本。
展覽的學術大綱不等于展覽的內容文本,這中間的轉換必須經過一個類似于電影分鏡的劇本。我們需要按照博物館策劃展覽的流程,首先將展覽的學術大綱轉換成內容文本,然后才能將其轉化為供后期的形式設計使用的藍本。在展覽的內容策劃部分,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展覽的主題、內容結構、展線劃分、節奏安排、展品組合以及形式設計要求、多媒體內置信息等所有細節,是對設計、施工、布展等各個環節具有指導意義的可操作性方案。②簡單來說就是將學術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理性的問題感性化、形象化。因此,近些年常提起的策展人其實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一個展覽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策展人自身對于展覽主題的把握和定位是否準確。展覽學術大綱和展覽內容文本之間應當盡量多地進行理解和合作,在學術方面,應當聽從學術專家的意見,但是在展覽的內容結構和表現方法上,應當聽從策展人的意見。
第三項轉換:將展覽內容文本轉換成展覽形式設計構思。
博物館的展覽是通過文字展板內容的編排以及展品實物的排列展示的藝術處理來表述的。因此,如何將展覽的內容文本很好地轉換成可供布展實施的設計方案就需要有設計基礎的形式設計人員來統籌把握。首先,博物館中的形式設計人員需要將現有的展覽文本內容對應該單元的展品逐一消化,充分考慮現有的展廳條件,先去落實展廳的空間規劃以及展覽的觀眾參觀動線,這也是最基礎的工作。其次,根據展覽內容文本將展覽的各個單元按照展覽流線放置到展廳的各個部分。最后,結合每單元的主題,運用形象思維,對展品的編排和版面內容的設計元素進行提取、加工和組合,塑造出能夠鮮明地表達出主題思想和內容的藝術形象。這一步的轉換至關重要,好的設計可以完整地表達策展人想傳遞給觀眾的思想理念,也可以通過一些裝置或者輔助道具增加展覽的趣味性,讓觀眾享受一場視覺和思想的盛宴。
3 形式設計是如何服務于內容文本的
《博物館學論文集》一書提出陳列的六大原則,博物館陳列有兩個目的:一是給觀眾美感,二是為觀眾增加知識,“任何陳列,以此二目的為指針”。如二者不能兼有時,則視陳列品本身偏重何方向,盡量向此方向發展。①
下面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工作實踐,重點闡述不同類型的展覽形式設計是如何服務于內容的。
3.1 “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
“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南京站是廣西民族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蜀錦織繡博物館四館聯合舉辦的專題展覽中的第二站。展覽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蜀錦、宋錦、云錦、壯錦這四大織錦的發展脈絡、技藝演變、功能應用等方面所展現出的中國織錦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絢麗華章。本次展覽的展覽大綱由各家單位的策展人進行撰寫,在開始撰寫大綱之前就已經多次就展覽的內容結構部分進行溝通,保證各家的大綱內容結構部分是相同的。此次展覽無論是大綱結構還是展品的豐富性,都是比較完備的,也為后期的形式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展陳設計上,我們采用簡潔、現代的展陳設計風格去詮釋古老而傳統的織錦文化,以絲線的“線條”為設計元素,抽象變形貫穿于整個展覽(圖1)。展廳中運用到“絲線”元素的多種表現形式增加展覽的觀賞性,也用線框和線的結合表現織錦中的經緯線,用梭子燈穿梭于絲線之中將點線更具體地體現出來。也正是由于展覽內容文本的完整性,此次形式設計我們巧妙利用了展廳墻面,運用聲光電新媒體技術,展示了織物組織中平紋、斜紋、緞紋的三種原結構(圖2)。這樣的設計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展陳效果,也突出展覽的內容部分,充分體現出形式設計一定是服務于內容的。
3.2 “來自盛京——沈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
“來自盛京—沈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是沈陽故宮博物院策劃的成熟的臨展方案,之前已經在首都博物館、長沙博物館相繼展出。展覽通過沈陽故宮珍藏的精品文物,講述清代皇室宮廷生活中的禮制與意趣,以此向觀眾展示清代皇家歷史文化和文物精粹,引導觀眾探尋滿族皇室的龍興之路。此次展覽的文本大綱內容簡單明了,分為服飾配飾、食用器皿、生活起居、清宮陳設四個部分,來展示清初時期皇宮的生活。本次展覽的形式設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何做出北京故宮與沈陽故宮之間的區別。翻閱大量的資料后,我們發現沈陽故宮的建筑物不全是黃琉璃瓦,而是綠琉璃瓦剪邊。這是因為沈陽故宮是大清初期的皇宮,但到了乾隆時期就不再有皇帝在這里居住,為了和北京紫禁城區別,沈陽故宮不再全用黃色琉璃瓦,但畢竟這里曾經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改用綠琉璃瓦剪邊加以區別。所以在做形式設計時,在展廳氛圍烘托時,我們就選用了綠琉璃瓦剪邊的形式(圖3)。因為文物非常精美,有很高的觀賞性,并且在內容文本上,除了一級看板內容,并沒有過多的文字說明,所以在柜內部分我們采用弱化背景突出文物的效果(圖4)。我們可以通過一件服飾的展出體現當時的生活方式、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通過一件器皿的展出,體現當時的生產力。
4 結語
對于社會公眾來說,理解和認識出土文物的價值存在明顯的困難,這是文物藏品資源轉化為文物展品資源、實現文化傳播功能的主要障礙。因此,這對廣大的博物館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重視展覽的選題,要從老百姓的認知程度出發,不要做自說自話的學術展覽。要求我們重視展覽藝術與展陳設計的統一,只有將兩者有機地整合,才能使展覽既通俗易懂又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