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東 許衛中
摘? ?要: 保持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題。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三個維度來看,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始終價值堅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堅持黨的領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堅持“打鐵必需自身硬”,不斷加強黨的建設。
關鍵詞: 先進性? ?人民至上? ?歷史踐行? ?理論邏輯? ?時代路徑
保持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題。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先進性建設,從毛澤東對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思考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方面的理論思考和現實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政治智慧。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三個維度來看,人民至上是我們黨應對種種挑戰并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源泉與根據,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始終價值堅守。
一、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歷史踐行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之下。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共產黨員,在當時中國社會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三百多個政黨、團體中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共產黨最終脫穎而出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具有天然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現自身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以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是中國無產階級與勞苦大眾的天然代表。中國共產黨在與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斗爭中,始終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所以才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習近平指出:“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政黨的先進性是一蹴而就的,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政黨的先進性是靠吃老本就能夠長期保持的。”[1](3-15)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具有先進性,并不意味著永遠能保持先進性。1945年7月,面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談到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2](148-149)這是我們黨對如何保持先進性的深刻思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積極推進民主改革,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巨大的現實成就贏得了人民的忠心支持和擁護,以執政實踐不斷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通過肅清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余勢力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軍事斗爭,鞏固了國家政權,提升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力宣傳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加強意識形態建設;開展一系列社會運動,滌蕩陋習,讓新社會充滿希望;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初步勝利。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階段,黨也走了一些彎路,使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以卓越的政績繼續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維護并突出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鄧小平在1980年同幾內亞總統杜爾談話時指出:“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是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3](314)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實踐聚焦于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跨越,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堅持人民至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推動先進性建設。
二、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理論建設的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鮮明地寫在旗幟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創新。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理論邏輯,是我們黨實現理論自覺的內在要求。筆者以為,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在理論基礎上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一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確立生產力標準,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創造更加發達的生產力,這是我們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現實基礎和基本立足點。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我們黨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主要從生產關系上的“一大二公”建設社會主義,同時把階級斗爭作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來抓,抑制了社會主義的活力。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在理論上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
鄧小平在1980年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時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現在我們正在總結建國三十年的經驗。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展生產力。”[3](312)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國際上發生了東歐劇變,國內又開始了姓“資”和姓“社”之爭。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這是生產力標準的進一步具體化。至此,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37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堅持了生產力標準,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現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是對生產力標準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指向和價值歸宿,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和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5](81)實現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揚棄了“物的奴役”社會之后的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的社會,是消除了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它以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基礎,消除了人的異化狀態,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為價值旨歸。因而,向著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邁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必須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只有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物質財富的同時,自覺地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才能科學地說明并證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為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發展生產力、增加物質財富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兩個方面,少了任何一點都會消解黨的先進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重提生產力標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社會物質財富大大增加。雖然我們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也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但是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進入新時代,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的現實需求提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科學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系列理論上的創新都著眼于人民中心、人民幸福這一根本,充分反映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外,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必然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價值追求。
三、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時代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在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理念得以深刻全面展現。習近平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3-10)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價值所在。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守群眾路線,嚴格貫徹黨的宗旨,使黨始終成為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把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才能使黨始終保持和發展先進性,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現實舉措主要有:
第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進步,有力地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習近平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7](1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保人民作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能全面占有生產力發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擺脫物對人的奴役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保人民民主,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8](4-10)。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把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價值取向落到實處的根本保障,從“共同富裕”理念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始終把人民幸福作為不變的價值追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根本路徑。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國家治理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所要解決的是如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問題。能否科學有效地治理國家,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們黨能否鞏固國家政權、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關鍵。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命題到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十三大優勢,是黨從上層建筑維度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其端和成其大,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如何長期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這一時代課題的現實回應,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首先要歸功于黨領導下的“中國之治”,是中國共產黨高超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完美體現。新時代,國家治理面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黨的先進性建設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9],必須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積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只要堅守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就必能帶領全國人民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三,堅持“打鐵必需自身硬”,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不是在真空中執政,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10]。因此,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積極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堅持人民至上價值取向,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思想認識問題是根本問題,只有思想統一行動才有力量,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堅定理想信念教育,樹立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其次,要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社會現代化加速發展,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能滿足現代化的要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再次,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黨風廉政問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必須深刻把握黨風廉政建設規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取信于民,讓人民始終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最后,必須加強制度建設,以制度確保黨執政為民、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作為執政黨手握管理國家事務的大權,如果沒有嚴格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制度就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降低黨的公信力,影響黨的先進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努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11](4-6)。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以往自身建設的經驗基礎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成功道路,書寫了全面從嚴治黨、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新篇章。
四、結語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的始終價值堅守,不僅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更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得到強有力的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被歷史和現實證明了的真理,是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在走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共識。新時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歷史關口,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實現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建設“自由人聯合體”的偉大轉變,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J].科學決策,2008(9).
[2]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120周年誕辰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4(1).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知,2019(10).
[9]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
[10]辛鳴.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01-16(5).
[1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社會主義論壇,2019(8).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編號2020 SJB0393)成果,課題名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重要論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