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

摘? ?要: 隨著國家軟實力的不斷增強,從“對外漢語”到“漢語國際教育”,從本科教育到碩士教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對國際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顯得非常必要。本文基于現有培養方案,結合相關數據,從蘭州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方案特點等方面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培養現狀并提出建議,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發展。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培養方案? ?實證研究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加,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都越來越大。因此,我國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之前名為對外漢語),旨在通過系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第二語言教學理論,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全面掌握漢語基礎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知識,適合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的高素質人才。本科最早設立于1985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等四所高校招生,于2012年正式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07年國家開設了第一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英文名稱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簡稱MTCSOL。2007年在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24所部屬高校設置首批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招收非全日制學生。2009年新增單位39所,并面向應屆畢業生招生,實行全日制培養,蘭州大學正是第一批面向應屆畢業生招生的高校之一。為了幫助各高校更好地篩選培養人才,2009年新頒布的方案中,國務院根據2007年培養方案重新提出培養目標“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相銜接的專業學位。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熱愛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具有奉獻精神和開拓意識等①。據此,在國家發布的培養方案上,蘭州大學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制訂了《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構成及特點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是國家立足于社會發展而提出供各高校參考的培養思路。蘭州大學培養方案參考了國務院2009年培養方案,內容主要由培養目標、招生要求、課程設置、學習方式及年限、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構成。
培養方案中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目標與國家要求基本一致,旨在培養“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招生要求上,并未有特殊要求,只要求報考學生全日制本科畢業并通過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同等學力考生另要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不低于425分,加試現代漢語、中國文化概論。學習方式上,按照國家要求,采取課程學習與國內外實踐相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相結合,校內導師指導與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一位導師為具有碩士指導資格的校內教師,負責學生的學業、論文指導。另一位導師由實踐經驗豐富并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實習單位專家擔任,負責見習、教學實踐環節,并協助校內導師指導學位論文撰寫。時間安排上,課程學習一年,實習及完成畢業論文一年,包括休學最長不得超過三年②。
在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核心,是培養目標在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體現,規定了專業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也是不同高校的特色所在。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主要課程如下:
此方案要求公共課修滿8學分,必修課修滿12學分,選修課修滿12學分,總學分不得低于41學分。相對應計算出校公共課所占學時為144;必修課所占學時為288;選修課所占學時為216,總計648學時。在修滿所需學分后,還要求應屆學生在第二學期撰寫碩士論文,并于6月份提交論文完成畢業答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有如下特點:
1.目標、要求明確。就是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成勝任海外漢語推廣傳播工作的優秀教師;
2.側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中華才藝。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學生除了需要學習專業必備知識外,還提供了多語種供學生選擇并學習。另外還強調中華才藝的培養,總共設置72個學時幫助學生提高技能。
二、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實證分析
專業方案的實施效果如何主要看學生評價和培養結果,為此設計并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回收九份。除了一位2019級學生,其余都是2018級學生,已經經歷過一年的學習,我認為他們對培養方案的實施有一定的感受,因此問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本節主要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和培養方案的相關調查,分析學生對專業培養方案的滿意程度與相關意見。
可以看出,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研究生教學方案中有以下優點:一是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多樣化。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方案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針對日后海外教學,針對性地開設了“漢語詞匯課”“漢語語法課”“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并且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生入學以來,就以培養海外漢語教師為目標培養學生,積極為學生舉辦“漢語教學技能大賽”,鼓勵學生參加學年論文。同時,問卷結果表明有62.5%的學生認為蘭州大學開設的課程對自身事業發展有益,其中多數同學認為“跨文化交際”“詞匯課”能夠在海外教學中提供幫助。二是課程設置特點鮮明,重視培養中華才藝和海外實習。蘭州大學有針對性地開設了“書法”“民歌”“太極拳”等特色中華才藝技能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國家漢辦志愿者選拔,與外界企業合作盡力為學生創造海外實習的機會。
基于學生對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方案調查意見看,培養方案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具體如下:
1.培養對象基礎不一。
在制訂培養方案,實施教學計劃時,招生對象是具有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的人員,也就是未能考慮此專業的知識特殊性。這一點導致學生在入學時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一。
根據調查,2019級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統共招收了66名學生,其中有26名學生本科專業是漢語國際教育,15名學生本科專業是漢語言文學,10名學生本科是外語相關專業,剩余同學分別來自播音主持、物流管理、熱能與動力工程、行政管理、秘書學、空中乘務。發放給2018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學生問卷顯示,九名問卷對象中除了兩名學生本科是漢語國際教育,一名學生是對外漢語。其余六名學生分別來自漢語言文學(2),法學(1),英語(1),生物信息處理(1)。結果表明盡管所有學生在入學前都通過了研究生選拔考試,但是有部分學生本科專業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相差甚遠,所以非專業學生本科期間未系統接受過第二語言教學,甚至教育學、心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由于招生人數過多,學生專業知識水平不平等,教師難以平衡課堂教學內容難易,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2.課程設置比例失調。
33.3%的學生認為學校技能培養課程過少,無法在學校得到有效實踐。
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為培養未來漢語教師做準備。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備專業知識、教育知識、實踐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設置除了專業特色培養外,還主要遵循培養教師的普遍規律。根據一般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來看,最佳模式是三類不同課程類型占比各1/3。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上,可看到,必修課中,語言類課程占2/5,教育教學類課程占比1/5,文化類課程占2/5。選修課中,語言類課程占8/17,教育教學類課程占4/17,文化類課程占5/17。總體上語言類課程為核心,文化類課程其次,教育類課程占比最少。
3.學制過短,任務過重。
征求學生對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的意見,問卷結果顯示,44.5%的學生認為學制過短,難以在有效吸收學校知識的同時完成學校任務。
不同專業會針對不同學科特色設置不同時長的學制,這是為了配合社會人才需求。但有時候未能考慮培養專業人才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需要足夠的時間。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研究生為了畢業需要修滿648學時,并且完成實習和專業論文的撰寫。這對于學制只有兩年的學生來說,時間緊任務重。與學術型碩士相比,額外需要長達一年的實習經歷。與其他類型專業碩士相比,如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要求不少于六個月的國內實習和完成高質量論文。雖然同樣要求有實習經歷,但是從實習的要求、環境來看,需要通過國家漢辦志愿者選拔后,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海外實習。專業要求、時間要求更高,并且在海外未知環境中生活,挑戰更大。
4.學生學術意識培養不強。
對未來職業期望的調查中,所有學生都表示以后從事教育相關行業,在一定程度上與本問卷對象過少有關,說明了本專業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尋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為了本專業的繼續發展選擇考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雖然是應用型專業,但同時國家在某些高校也設置了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博士點,說明國家需要更高級的人才解決業內問題。顯然,本專業很少有學生繼續深造考取博士學位,即使有學生希望繼續深造,但是由于研究意識、論文水平不及學術型碩士,在這方面困難重重。
常說“對癥下藥”,對于以上提出的幾點問題,在給出解決方案時,不妨先思考問題的來源。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主要參考國務院頒發的2009年《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此方案對招生對象要求為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的人員。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其中課程學習1年,實習及畢業論文1年)。可以看出,蘭州大學培養方案照搬國家的準則,對學生專業背景沒有任何限制,但又要求所有學生在兩年內完成專業的培養要求。說明國家在制訂教學方案時,僅從大層面考慮如何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更需要各高校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在課程設置上,分為核心課程(18學分)、拓展課程(8學分)和訓練課程(4學分)。明顯可見,國家方案在初始設置上存在不平衡,導致蘭州大學培養方案不平衡。
三、思考與建議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到底應以漢語本體知識為主還是以教育知識為主?漢語教師的多重知識應該如何排序?很明顯,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之一。國家期望培養出來的漢語教師,除了專業的漢語知識外,還要熟悉國內外文化知識,具備精湛的教學技能,能夠自如應對海外多種意外情況。為了滿足國際漢語教師師資的需求,迎接漢語國際化的挑戰,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人才培養和發展,應將漢語基礎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并列為首,再針對國情學習相關文化知識。
基于現有培養方案提出幾點建議:
1.嚴格把控生源。
針對培養對象不一的問題,在前期招生期間未要求學生專業,導致學生來源不一、質量不一。因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時間緊任務重,如果還要花大量時間補充漢語基礎知識,就顯得頭重腳輕。可在招生期間明確說明要求,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相關專業學生,保障生源的質量。
2.優化課程體系,實施國別化教育。
課程設置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除了必要的漢語基礎知識課和教育教學課外,文化類課程也可靈活調整。蘭州大學原先為了提高學生質量,采取了“2+1+x”體系,讓學生在學期外充分利用寒暑假進行自我提升??稍谠?+1+x體系上嚴格把控學生假期學習情況之外,通過網上課程,硬性要求基礎弱的學生學完某方面的專業性知識,并定期檢查學生完成度。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除了開設中國文化課之外,還要根據學生未來實習志愿推出特色國別文化課,如歐洲文化課、東南亞文化課,學生可根據需求自主選課進行差異培養。
3.延長學制或實行彈性學制。
國際漢語老師不僅要求有扎實充足的知識更要求有高超的教學技能。但在短時間內既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寫出高質量論文又要完成實習任務是十分困難的。建議延長學制或者改為彈性學制,在保證學生能充分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有實習實踐機會。
4.明確專業定位,發揮西北地理優勢促進實踐性學習。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掌握的知識應區別于語言學方向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要求學生平衡所掌握的能力與知識,更強調國際漢語教師需要的語言能力、中華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教學能力。除此之外,幫助學生培養研究意識,能夠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高校老師在教授漢語基礎知識時,應重新考慮角度,如根據不同母語背景,不同國家或哪個階段的學生易犯錯誤,什么因素導致,等等,重新考慮授課方式,更強調學生應用知識而非過度的學術本體研究。
另外,由于蘭州大學正處在我國西北“一帶一路”建設線路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特色資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和教育教學,將我們專業建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專業。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建設還在不斷發展,對于培養方案的研究呈發展趨勢。在本文發表之際,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也提出了新的培養方案。本文主要針對蘭州大學2020年之前漢語國際教育的建設進行了簡要分析。如今,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正處改革之際。今后,對于蘭州大學如何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成國家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國家所需的高水平海外漢語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分析。
注釋:
①國務院學位辦.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R]. https: //yz. chsi.com.cn/kyzx/zyss/200905/20090520/94575811.html.2009.
②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EB/OL]. http://gms.lzu.edu.cn/graduate/frameset.jsp
參考文獻:
[1]汪國盛.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相關問題的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4).
[2]徐晶凝.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思考[J].海外華文教育,2016(1).
[3]汪雅霜,付玉媛,汪霞.從院校服務轉向成長收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滿意度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
[4]國務院學位辦.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R].2009.
[5]國務院學位辦.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R].2007.
[6]周東杰.華文教育師范生培養方案實證研究——以華僑大學為個案[D].福州:華僑大學,2016.
[7]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EB/OL].http://gms.lzu.edu.cn/graduate/frameset.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