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茜
摘? ?要: 高職院校是培養實踐型人才的搖籃。很多高職院校都會開設音樂一類的藝術性課程,讓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提高個人的藝術素養。但是,高職院校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方面,導致音樂教育效果并不樂觀。對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并適當地調整固有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手段。
關鍵詞: 高職音樂? ?信息化教學? ?教學分析
一、引言
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已不單單局限于高學歷,還在于高能力、高素質。高職院校一直以來都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作為主要教育目標。所以,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適當融入音樂教育十分重要。音樂教育的有效融入,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綜合素養,使之更加全面地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推動社會穩定發展,發揮自身的綜合價值。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價值體現
首先,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接受信息、了解信息的途徑突然增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都可以接觸到與音樂相關的元素,基于這一前提,會有更加豐富的音樂儲備,而充足的儲備是支撐學生創新的主要動力。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地引入信息元素,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除此之外,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有更多學習音樂、練習音樂的途徑,自身音樂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能夠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都更側重于學生的專業發展,忽視學生的精神發展。但是在信息化環境中,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更深層次地滿足學生的藝術追求及精神需求,有效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及拓寬接觸音樂的范圍,并且不會對原有教學進度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除此之外,在信息平臺的支撐下,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增強音樂自信,強化個人的實力,進而逐步強化專業技能并提高專業素養。
三、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高職音樂教育的策略
(一)教學主體的信息化技術應用
1.學生信息化
針對學生的信息化教育主要指的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時代的不斷更替,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對于當代社會來說,知識和創意是促使其穩步前進的主要力量。創新推動生產。在當前時代,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力,能夠勇于探索,善于應變,并能夠主動接納新的知識。所以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可以借助信息平臺,打造屬于學生的電子化信息檔案。在每一次完成教育活動之后,教師都可以將上課的視頻、學生的演出、社會活動等資料上傳到學生的電子檔案中。通過這一方式學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狀態,學生也會受這些信息的激勵及影響,產生更高的學習熱情。
客觀來說,在網絡性的音樂教育平臺上,學生很容易受到環境的感染及藝術的熏陶,因此要在校內形成良好濃厚的藝術學習氛圍[1](63)。
2.教師信息化
一方面,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信息化。當前有部分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沒有正確意識到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價值,也沒有正確理解信息化教學的存在意義。甚至有部分音樂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沒有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在課堂上,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材中的知識羅列給學生,機械硬性地完成教學大綱的統一規定。這一方式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疏離的狀態,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音樂教育。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主動接觸信息化教學工具及教學技術,適當地將其與音樂教學相互整合,借此消除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以更好地發揮音樂教學的價值。當代人已不滿足于物質的需求,開始趨向于精神的需求發展。所以,在當前社會,音樂具有一定市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信息平臺,了解當前市場對于音樂人才的要求及需求,在面對市場、面對社會的前提下,適當地調整音樂教學的計劃及目標,合理地掌控學生的發展需求及成長規律,借此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水準,豐富學生的專業素養。
另一方面,指的是學校要對教師實施信息化管理。首先,學校需要借助網絡平臺了解教師的專業背景、專業水準及教學實踐經驗,全方位了解教師的教學能力,然后為其分配最適合的工作,發揮教師的價值,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例如,有的教師音樂理論較扎實,有的教師實踐能力較強。有針對性地為教師分配任務,可以帶給學生更好的教學輔助。其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信息檔案,做好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根據學校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社會對音樂教師提出的需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職業計劃。高職院校可以借此調整教師的職業結構及職業資源,在提高教師管理精細化及高效性的同時,打造更高水平的高校音樂教育隊伍。
3.手段信息化
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冷靜客觀地分析高職院校具有的優勢及特點,然后有針對性、有方向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雖然,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不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也不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但是對一些動手性及實踐性的活動,卻會展現出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師需要抓住這些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地設定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逐步引導他們深入音樂世界,強化音樂素養[2](47-48)。比如,在當前信息化環境中,很多手機軟件都具有編輯音樂、制作音樂的功能,基于這一前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手機,錄制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大自然聲音,如水流聲、風聲、鳥鳴等,也可以錄制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生活聲音,如校園內的歡聲笑語,大街上的車水馬龍等。在錄制好這些原始音頻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樂理知識,利用一些專業的編輯軟件,對這些聲音加以處理加工,將其轉化成一只完整的音樂短片。制作完畢后,學生可以將這一作品上傳到教師的客戶端,由教師轉發到學校的官方平臺上,既不會形成較大的教學成本,又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形成的流程,激發個人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思維。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設備,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空間局限及時間局限。例如,在演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下載全民K歌、唱吧一類的音樂App,讓學生在任何地點都有練習的機會。在樂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下載庫樂隊、唱鴨一類的軟件,借助這些軟件,幫助學生了解多種不同樂器的聲音,鍛煉學生的識譜能力及樂器組合能力。必要時,教師也可以引進翻轉課堂這一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提前通過微課了解教學內容,并在課堂上,通過反向推導和與同學交流互動的方式,自主地對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掌握,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有效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
(二)教學實踐的信息化技術引用
1.教學實踐信息化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實踐十分重要。學生不可能只通過理論學習,就能夠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音樂的真諦。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夠真正與音樂融為一體,感受到音樂的價值,與之產生靈魂上的共鳴[3](170-173)。所以,在高職音樂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平衡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學生擁有扎實的理論之后,引導其通過實踐的方式將這些知識內化,真正達到教學的升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現代化媒體資源及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將不同形式的教學信息展現在學生面前,如音頻信息、視頻信息及文字信息,讓學生可以在聽覺、視覺的多重刺激下,把知識更深層次地內化到大腦中。這一過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途徑,提前把資料傳遞給學生,在課堂上對其加以應用,同時也可以在課后將其重新發送給學生,拓展學生的復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有更加充沛的精力理解音樂、感受音樂,減輕自身的學習壓力。
2.藝術實踐信息化
學生進入高職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之后,整體生活活動及學習活動會更豐富。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的藝術實踐都是以參加社團的形式進行的。當代學生大多為“00后”。他們對于音樂會有自己的理解,也會有更高程度的熱愛。所以很多高職院校都會開設不同形式的音樂社團,例如合唱團、器樂團、通俗演唱團等。在這些社團中,學生能夠找到與自己靈魂相和、興趣相契的朋友,在興趣及熱愛的支撐下,音樂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地增強。
但一直以來,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對學生的社團活動加以適當的管理,而是任由學生自行組織[4](177)。所以,很多音樂社團的真正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基于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學生加以輔助及引導。比如,學校可以在專業的官方網站上,定期為學生上傳一些與音樂活動相關的資料,這些信息可以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素材,開展實踐活動。學校也可以把學生參加比賽、參加社團活動一類的視頻上傳到熱度更高的網站上,或者與其他高職院校構建聯誼關系,彼此交流,相互分享,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實踐水準。把學生對于音樂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三)歌唱教學中信息化的應用
在歌唱教學中,發音教學是重要內容。傳統的歌唱教學往往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模式,教師唱一句,然后學生跟著唱一句。這種固定的模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參與興趣,導致教師難以組織音樂活動。音樂符號比較特別,教師可能在書寫方面存在問題,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結合信息技術,能解決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唱歌教學中,引入多媒體,使用大屏幕或投影儀展示相關的內容,使用生動的課件展示歌唱教學的譜例和歌詞等,能在豐富歌唱教學資源的同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學習歌曲演唱方法和發聲技巧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要更有針對性。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音樂軟件輔助教學,利用軟件的音準糾正、節點回放和聲音聽辨等功能,給學生提出針對性的指導和糾正。與此同時,在使用音樂軟件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引入科學的改正措施。在音樂教學中,借助高質量的教育課件和資源,為學生提供先進的訓練平臺,對于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四)在器樂教學中應用慕課
在器樂教學中引入慕課教學模式,能解決傳統教學的不足和缺陷,讓學生掌握相對扎實的理論基礎,主動、積極地獲取音樂知識,提高演奏能力,發展基礎的音樂素養,具備較強的節奏感和樂感。高職音樂教學涉及一些器樂演奏的內容,是音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慕課這種教學模式,不受地點和時空的限制,能為學生提供在線、海量、即時的音樂學習資源,學生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快速獲得相關的知識,同時能看到教師推送的音樂領域的動態信息。為了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音樂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網絡中聆聽藝術家的作品,模仿優秀藝術家的長處,讓學生在日常的欣賞中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水平,還可以給學生播放優秀藝術家的講座或演出音樂會,在聆聽講座的過程中,學生能看到示范演奏、音樂剖析和音樂講解的內容,在聆聽音樂會的過程中,搭配教師的講解,感受不同音樂的演奏魅力,同時加強器樂學習方面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錄制關于器樂演奏的視頻,讓學生在錄制視頻的過程中打磨自己的演奏技巧,加強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同時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基本功得到強化,對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入。結合慕課的形式,學生還能獲得器樂演奏作品的資料,了解相關作品的情感表達、內容、文化背景等,都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認識的發展。對于教師來說,應幫助學生整理和搜集音樂作品鑒賞素材,指導學生反復品味和聆聽相關的作品,進而把握作品的風格、內涵和特點,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有利于促進演奏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向社會輸送高能力、高水準、高素養的全方位人才。對此,我國音樂領域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高職教育方面,借助高職教育這一平臺,增強人才的專業綜合程度。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高職院校的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全新的教學體系及教學環境,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學習體會及學習輔助,推動音樂教育全面發展,促使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孟甜.有關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黃河之聲,2019(05).
[2]敖云朝格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當代音樂,2018(11).
[3]侯延爽.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與提升策略[J].四川戲劇,2017(04).
[4]楊馮圓.加強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8,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