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英 奚純 姜余
摘? ?要: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成果,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的教學資源,尤其是滿足高校之間的跨校修讀、學分互認等。本文就精品資源開放課程的跨校修讀教學經歷,從精品課程建設、跨校選課、線上教學、學分互認等方面,提出基于“校際聯動、協同互補”方案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經驗。
關鍵詞: 資源共享? ?跨校修讀? ?多校聯動? ?協同互補
教育部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我校響應國家教育方針和精神,推進貫徹黨的教育路線,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帶動教學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通過省級精品資源課程的逐步建設,不斷創新校內、校際課程共享與應用模式。
一、項目實施背景
計算機、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學習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學習環境,使教育途徑和學習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向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轉變。“低頭現象”和對新媒體的沉迷,為我們利用移動互聯網拓展教學與學習的新領域提供機會。可以說虛擬化學習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甚至是一種學生學習趨勢。
將跨校修讀引入高校教學領域,將網絡開放課程與學校常規課程的環節或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實現線上線下整合、學習與實踐融入、泛在式虛擬化學習教學,將是高等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整合優秀教育資源,合作交流、資源共享,提高校際合作發展的能力,是目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所以,跨校修讀教學應用需求極其廣泛。
二、改革目標
1.完善課程知識體系,使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項目研究對組成教學的各要素進行整體設計和建設,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教學環節的配置,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構建和規劃系統、開放、先進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體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使課程教學更符合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2.實現資源共享模式,使優秀教育資源發揮功效。
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成果,對優質理論教學資源進一步進行系統性規劃和整合,使已經成形的優質教學資源更進一步開發、完善與傳播。通過改革實踐,充分發揮優秀教育資源的功效,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3.提升教學服務功能,使課程應用與教學服務相融通。
跨校修讀教學引發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教與學的重心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職能由知識灌輸轉變為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提供服務;學生的任務由被動聽講、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自我建構。
三、研究與實踐內容
1.完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方案。
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成果,對優質理論教學資源進一步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整合,使已經成形的優質教學資源更進一步開發、完善與傳播。通過改革實踐,充分發揮優秀教育資源的功效,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項目前期建設的“解密色彩”和“色彩原理”兩門省級精品課程,是視覺藝術和設計學科必備的知識體系和內容,也是高校藝術設計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可以作為高校其他專業學生和社會視覺藝術愛好者拓展知識和素養的學習課程。可以作為高等學校視覺傳達、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纖維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等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跨校選讀課程,教學應用范圍非常廣。
經過近5年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以建課方開放式精品資源建設為主體,用課方在線學習和翻轉課堂應用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模式。項目研究在前期跨校修讀教學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加強互動交流,完善各項教學方案。
2.探索跨校修讀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結合。
在推進跨校修讀課程建設過程中,始終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使在線學習、混合學習、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構建和規劃系統、開放、先進的跨校修讀課程教學體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使課程教學更符合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3.改進基于跨校修讀方案的課程教學模式。
跨校修讀的課程教學模式,根據選課對象不同,選課方可采取的教學組織方式也有不同,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以建課方精品教學資源為主,學生課前看視頻,翻轉課堂,課內討論,用課方教師只講授重點難點;二是以用課方教師課內精講為主,學生課后看視頻加強;三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只安排課外看視頻,課內不再講解,學生在網上討論學習交流、提交作業、參加考核,建課方和用課方教師均在線上答疑和評價。建課方與用課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更靈活。
應用精品資源課程進行線上教學,使教學方式從以往傳統教學班集中授課轉變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化、個性化、交互化的形式;從以往封閉式教學轉變為全時空開放式的泛在式教學;教學過程從教師主導、學生被動,轉變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教師線下翻轉課堂指導。
4.強化跨校修讀課程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跨校修讀教學引發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教與學的重心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職能由知識灌輸轉變為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提供服務;學生的任務由被動聽講、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自我建構。
跨校修讀課程教學是走出傳統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但切忌流于形式,變相成為學生“輕松”獲得學分的“捷徑”。所以,提高跨校修讀課程教學能力和增強教學效果是本項目研究的重要內容。建課方和用課方教師均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適應在線授課過程,關注在線學習的效果評估。通過跨校修讀教學,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真正融合,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
5.實現跨校修讀線上教學的“因材施教”。
在跨校修讀教學過程中,資源平臺對每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全部學習行為都會自動記錄下來。學生在線學習的相關數據將會匯集成“學習大數據”,通過系統化的數據分析,科學地歸納教學情況,發現教學錯誤,總結教學經驗和規律,使教師能夠隨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能及時進行反饋指導。另外,根據系統反饋信息,改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及時持續補充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資源,實現大數據下“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6.完善跨校修讀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完善跨校修讀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同時,根據教學情況對考核內容、形式進行重點改進。例如在考核比例方面,在跨校教學時,結合課程網站的建設,逐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把原來單一形式的范圍受局限的書面作業擴充為書面作業和在線作業相結合。考試方式也作相應調整,即降低期末書面考試的成績比重,把在線作業和在線論壇討論的成績計入總成績。同時,為了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設計一些帶有研究性質的實踐性大作業,供學生選做,成績作為本課程的附加成績。
近幾年教學實踐較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特別是對機器難以評分的較為復雜、靈活的交互式練習,怎樣實現網絡社區群體智慧的評分機制是要解決的很關鍵的問題,也是未來要繼續深入研究的方面。
7.提高跨校修讀課程教學應用能力。
成立跨校修讀課程教學團隊,注重選拔和培養優秀教師,大力開展建課方和選課方教學團隊的交流學習、聯動促進活動。
著力提高跨校修讀課程的教學應用能力。一方面,加強教師基本的教學能力,不僅要熟悉課程教學內容、明確課程目標、了解學生特性、豐富教學經驗,還要熟練掌握視頻制作、動畫、App操作等技能,另一方面,重點強化教師應用開放性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注重對教師進行現代電子技能操作培訓,幫助其更好地展現精品教學資源。
8.強化跨校修讀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教學反饋與優化是跨校修讀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項目研究將圍繞“更好地實施學習過程監控;更頻繁的師生學習過程交互;更詳細的學習數據統計分析;更及時的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四個方向開展工作。從教學、實踐、應用、評價等各方面及時交流反饋、改進完善,實現跨校修讀課程生態良性循環與發展。
四、跨校修讀課程的管理與完善
1.通過“系統化”建設提高跨校修讀課程的內涵質量。
將提升精品開放課程的內涵質量作為本項目研究的核心內容。從課程體系、內容組織、資源建設、師資隊伍、應用平臺與交互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性”課程建設研究。
2.通過“多校聯動”模式提升跨校修讀課程應用成效。
項目研究以“校際聯動”改革為基點,將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與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點突破,通過對多所高校跨校選讀教學實踐的經驗和效果進行及時總結、分析與評估,提升跨校修讀課程應用成效。
3.通過“協同互補”方案推動跨校修讀課程可持續發展。
針對跨校修讀課程建設、課程應用、反饋機制、保障體系等四大要素,建課方和選課方雙向同時開展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的“協同互補”教學研究。形成建設—使用—優化的全生命周期的跨校修讀課程系統化建設,使教學各要素實現結構與功能的生態良性循環與發展,科學推動跨校修讀課程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本項目以“色彩原理”省級精品資源課程跨校修讀教學工作為基礎。就目前本省內跨校修讀教學情況分析:色彩學相關課程的跨校修讀課程極少,原理類的教學僅有本項目在開展;另外,在色彩構成課程中,反映該學科的應用實例、新技術、新成果等方面的內容較少,精品課程資源亟待補充和完善;基于前期跨校修讀教學問題和情況提出本次教學改革方案,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強化效果,是特別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項目依據前期跨校修讀教學成果開展,是精品開放課程教學的完善和發展。項目研究強調建課方與用課方在跨校教學中建立良好互動和交流,從教學、實踐、應用、評價等各方面及時交流反饋、改進完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全方位引領學生參與式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學習;使學生、教師、開放式精品課程資源三方有機結合,互生互助,互相促進,實現精品資源開放課程的校際聯動、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春英.色彩原理精品課程開放式教學資源建設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0):197-198.
[2]徐銀波,許小芳.“慕課”對我國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16,4(03):102-108.
[3]齊永志,賈彬,甄文超,尹寶重,赤萌.氣象學實驗教學“2教1考”改革模式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24):159-161.
[4]易凌云.互聯網教育與教育變革[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5]叢俏.基于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跨校修讀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9(02):167-169+177.
[6]許歡.國內高校在線課程建設理念演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7]郭業才,韓迎鴿,周巧喜.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材立體化體系建設[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85-88.
[8]肖敏.網絡教學共融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13):181-183.
基金項目:2018年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項目(編號:2018209);2018年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