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莎 管衛華 張莉

摘? ?要: 通過對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8級大類學生的學習調查發現,“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效果很好,激發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構建完整的地理科學知識體系,并對專業分流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但由于課程理論學習難度大、課堂實踐不足,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未來應當按照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層教學,對絕大部分學生適當減少課內理論教學而增加實例講解和實踐演練,提高“經濟地理學”教學的通識化;而對有志于人文地理學專業的學生,則通過建立課外興趣小組,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有機對接專業分流后的專業教育等措施實施。
關鍵詞: 大類招生? ?經濟地理學? ?學習調查? ?教學改進對策
地理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橫跨自然、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然而,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地理科學按子領域被劃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地理信息科學三個專業,開展專業教育。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開始推行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培養模式改革[1](77-80)[2](130-131)[3](86-92)[4](164-165),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于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將三個地理科學專業合并為一個大類招生,前三個學期對地理科學大類學生開展公共課程和地理學通識課程教育,并于第三學期末進行專業分流,以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的自由選擇為主,并以各專業的計劃招生總額為限制條件、以前三學期課程總成績為排序依據,進行雙向選擇。地理大類招生充分考慮了地理科學三個專業之間的學科關聯性,肯定了地理科學通識課程對三個專業均有重要的學科基礎意義,旨在為學生建立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并在專業分流之后,對學生開展通專融合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基礎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地理學”一直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主干課程。鑒于“經濟地理學”能夠從經濟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與空間組織的視角提供重要的地理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經濟地理學”被確定為地理大類的專業通識課程之一。特別是“經濟地理學”被安排在第三學期,臨近專業分流,且正值大類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形成專業興趣的關鍵階段,能夠對學期末的專業分流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
然而,“經濟地理學”理論性較強、難度較大,通常需要結合實踐加以理解和應用,但課內僅能安排3學時,以往“經濟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主干課程時,通常被安排在第四學期,并在前三個學期安排了一系列先導課程,如“人文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為學生的經濟地理學學習提供相應的知識和實踐準備。目前作為專業通識課程的“經濟地理學”不僅學期提前至第三學期,而且除“人文地理學”外并無其他先導課程,課內仍安排3課時,由此加大了“經濟地理學”的教學難度。
目前第一批地理大類學生已經成功進行專業分流,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體會進行調查,有利于了解當前的“經濟地理學”教學內容和方式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需要,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是否選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從而為地理科學大類的“經濟地理學”教學改革提供方向和思路。
二、課程教學及問卷調查概況
教學和調查對象為2018級地理科學大類本科生(大二),共計128人,分為三個平行班。專業分流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計劃招收35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計劃招收21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計劃招收72人。
所使用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學內容分為緒論(包括“經濟地理學”理論新進展)、第一篇(經濟活動的區位分析)、第二篇(經濟活動的區域分析),對研究方法的教學分散在相應章節。安排三位教師分別給三個平行班講授各自最擅長的章節,借此發揮每位老師的專長,實現優勢互補、增加課程總體含金量,并且保證三個平行班的教學內容和進度相同,便于統一考核。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和討論為主。
在問卷設計中,從“教學效果滿意度及對專業選擇的影響”和“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滿意度及改進建議”兩方面設計問題,共計12題,題型包括選擇題和自由填寫題兩類。具體問題詳見表1。
問卷于第三學期授課結束后通過問卷星向所有地理科學大類學生在線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128份,占學生總數的100%,故能夠充分反映大類學生的“經濟地理學”學習情況及體會。
三、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教學效果及對專業分流的影響。
95.07%的大類學生對“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效果表示滿意,其中49.33%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但也有4.93%的學生表示效果一般。相應地,有78.47%的學生認為課程學習收獲大,其中41.7%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分別有18.83%和2.69%的學生認為收獲較大或不大。對于本課程學習對構建地理學知識體系的幫助,50.67%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大,42.15%的學生認為幫助較大,也有7.17%的學生認為幫助一般。對于具體收獲和幫助,學生的主要評價包括“課程有利于思維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儲備良好的人文地理專業基礎知識”及“有利于深入理解如何利用地理學理論分析經濟現象”。由此可以認為“經濟地理學”在大類學生的地理科學通識教學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效果不對等,即在學生吸收和掌握知識方面還存在某種制約,下面將通過分析學生對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滿意度及改進建議進一步探討制約之所在。
通過“經濟地理學”教學,98.21%的學生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習產生了興趣,其中分別有33.63%和41.26%的學生興趣很大和較大。并且在學生進行專業選擇時,有43位學生選擇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超過專業計劃招生人數8人。由此可見,“經濟地理學”教學對學生的專業分流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并且激發了其他專業學生對人文地理的學習興趣,也是對“經濟地理學”教學效果的一種肯定。
2.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滿意度及改進建議。
“經濟地理學”的整體教學組織包括由三位老師分章節平行授課,將經濟地理學理論新進展融入緒論,分“經濟活動的區位分析”和“經濟活動的區域分析”兩篇介紹經濟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并將研究方法教學分散在相應章節。對此,有71.75%的學生評價為優,28.25%的學生評價為良,并有學生評論道:“不同老師講授自己擅長的部分更有助于理解內容。”由此可見,上述教學組織方案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
對于緒論、第一篇和第二篇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滿足學生對相應章節知識和理論的學習需要而言,分別有47.09%、52.47%和58.74%的學生認為非常滿足,47.98%、44.84%和38.57%的學生認為較好滿足,4.48%、2.69%和2.69%的學生認為一般滿足,特別是還有0.45%的學生認為緒論部分不能滿足學習需要。對于各章節的重要理論,學生們認為緒論部分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學科體系、演化經濟地理學進展、經濟地理學的文化與制度轉向等,第一篇有區位理論、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多部門企業及跨國公司區位等,第二篇有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空間結構階段理論、區域產業分類、區域產業結構模式、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等。由此可見,通過各章節教學,大部分學生對經濟地理學的重要理論有了系統的把握和理解,但仍有不少學生對于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內涵、發展歷程和新進展不甚了解。
對于研究方法教學,認為課程中介紹的研究方法能夠非常或較好地滿足自己對經濟地理學知識運用需求的學生分別占53.36%和42.15%,還有4.48%的學生認為僅能一般滿足。對于研究方法的教學安排,支持單獨一章總體介紹和分散在相應章節介紹的學生比例相仿,分別為50.67%和49.33%。由此可見,研究方法教學滿足了大部分學生的需求,但仍難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可能與課上缺乏利用研究方法解決經濟地理學實際問題的實踐有關。將研究方法分散在相應章節教學僅滿足了不足一半學生的需求,可能與其無法構建起系統的方法體系有關。
對于課程實踐的安排,分別有30.04%和41.7%的學生認為非常需要或需求,24.66%和3.59%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或不需要。同時,支持分章節安排或課程結束后集中安排的學生分別占38.12%和39.46%,也有20.18%的同學認為可以與其他相關課程結合安排實踐。由此可見,對于大二年級的地理大類學生而言,“經濟地理學”因與經濟學緊密相關,且理論性較強,大多數學生對此并不熟悉,特別是由于缺乏先導課程的理論鋪墊和實踐基礎,學習有一定難度,適當的實踐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相關理論,缺乏實踐最有可能導致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果不對等,導致部分學生對理論和方法教學效果不滿意、不滿足。但對于增加多少實踐、如何安排實踐,學生因個人情況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改進建議中,多與課堂上的理論教學過多、實踐演練不足有關,主要意見包括課程對不具有人文地理專業基礎的學生而言有點抽象和枯燥,應增加具體實例介紹,增加課堂互動,增加課外拓展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等。
四、教學改進對策
針對上述結果分析,擬從擴大知識面、增加實踐演練和加強知識體系構建等方面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并相應地按照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層教學,實現面上通識化教學和重點專業化教學相結合。
1.分章節增加文獻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
由于“經濟地理學”的課內教學時間極為有限,因此要解決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問題,可以分章節為學生提供若干經典和前沿文獻,供學生課后閱讀,幫助學生理解和擴展課內所學,并開闊眼界、引導思考和創新。
2.分章節增加課堂實踐和互動,促進學生對重點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和應用。
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計劃招收人數僅為35人,因此專業分流后大部分學生將不再深入學習“經濟地理學”相關課程,對他們而言,課程中的重點理論和方法已經能夠滿足未來學習的需求。因此,可以在各章節課堂教學中,精選重點、難點理論和方法進行精講,切實采用實例導入與實證的教學方法,將理論教學內容精簡節約出來的課時用于就典型案例進行課堂實操和討論,以確保絕大多數學生可理解、可接受。將其他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學內容,由學生課后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自由選擇,教師適當提供思考題和解題指導。
3.優化課程開始和結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體系。
在緒論教學中,應在重點介紹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以及二十世紀以來經濟地理學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解析課程各章節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期在課程開始之初為學生構筑起課程學習的整體框架,便于學生在后續學習中明晰各部分內容在課程框架內的相應地位,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不盲目。并且,緒論教學還應當顧及經濟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的介紹,以從課程之初就使學生帶著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而有的放矢地學習。相應地,在緒論中可以適當減少對理論新進展的介紹。在課程末尾時,應當幫助學生系統梳理重點理論與方法,借此回顧課程教學內容及彼此間的關聯,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厘清經濟地理學知識體系,增加實際學習收獲。在此基礎上,可從經濟地理學學科體系的發展視角適當展開對經濟地理學研究新進展的介紹,做到承前啟后,并拓展學生研究思路。
4.建立課外興趣小組,培養有志于人文地理專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對于有志于人文地理學專業的同學或對經濟地理學感興趣且學有余力的同學而言,通識化后的“經濟地理學”教學內容可能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可以根據自愿原則建立課外興趣小組,由教師課后對這部分同學的自學思考題、推薦文獻閱讀及自選研究課題等進行單獨指導,提高他們的經濟地理研究性學習能力,為日后進入人文地理學專業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五、結語
通過對地理大類學生“經濟地理學”課程學習調查可知,“經濟地理學”教學在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大類的專業通識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激發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他們構建完整的地理學知識體系,并對專業分流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先導課程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在課時不足和實踐機會少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在經濟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學習中存在困難,使教師的講授不能完全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未來應當按照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層教學,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在課堂上適當減少理論教學而增加案例講解和實踐演練,并加強對經濟地理學理論和方法論體系的梳理,以提高“經濟地理學”教學的通識化;對于有志于人文地理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建立興趣小組,幫助其在課后加深理論和方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孔宇,亓樹艷,孫書洪,等.大類招生和通專融合培養背景下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20(12).
[2]劉琪芳.大類招生背景下農業院校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
[3]賈洪波.大類招生背景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2).
[4]吳謙,毛雪松.專業大類招生條件下《公路工程地質課程》的教學新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9,6(100).
基金項目:南京師范大學教改課題(2019NSDJG043)。
通訊作者:管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