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玲
摘? ?要: 近年來“漢語熱”和“中華文化熱”在全球升溫。民族特色健美操將民族舞蹈文化與當代健美操相結合,在國際漢語課堂教學中具有較重要的意義和一定的可行性。教師應關注教學環節和注意事項,促進民族特色健美操的普及發展。
關鍵詞: 民族特色健美操? ?漢語國際教育? ?國際漢語課堂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及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日益頻繁,給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除了漢語言學習外,國際學生對書法、剪紙、武術、茶藝等傳統的中華才藝也表現出了較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需求。在各項文藝教學活動中,民族特色健美操是近年來崛起的新秀,在豐富漢語課堂、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探討研究的價值。
一、民族特色健美操簡介
健美操是世界較為通行的一項運動,在全球擁有大規模的參與愛好者。在健美操運動民族化、本土化方面,我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教練起步晚、發展慢,但經過諸多專業人士的不斷努力摸索,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形成了中國民族特色健美操。民族特色健美操是指在民族風格音樂的伴奏下,以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動作為主體內容,并與民族風格特色動作元素相互融合的一項運動項目,是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結晶。民族特色健美操的套路動作素材取自于維吾爾族、蒙古族、傣族、朝鮮族、土家族、藏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元素,兼具風情韻味和力度氣勢,突出動作之健與舞姿之美的融合,在強身健體和審美熏陶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民族特色健美操力求融科學性和娛樂性為一體,利用動感蓬勃的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和傳播充分反映了人文地理和民俗風情。在伴奏音樂選用方面,將民族特色音樂旋律和節拍等融于流行的健美操曲目中;在動作選取和編排方面,對日常生產生活情景進行藝術化加工,融于程式化的健美操動作中;在服裝穿著方面,將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展現在表演過程中,都為民族特色健美操增添了別樣的觀賞性。隨著民族特色健美操的普及和發展,作為一項極富實踐性和趣味性的課程,被諸多學校引入課堂,受到了不同區域和年齡段學生的青睞,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二、民族特色健美操進入國際漢語課堂的意義及可行性
(一)民族特色健美操進入國際漢語課堂的意義
1.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內容。
國際漢語課堂有時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近年來沉浸式教學在改變現狀方面的優勢得以體現,其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民族特色健美操教學即具有沉浸式特點,從教學環境到師生動作舉止、穿著打扮都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民族特色健美操以特定的動作節奏旋律,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等,使其既能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優美,又能在學練過程中通過與教師、同學的交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師在基本手型手位、基本腳位及體態等示范講解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合作學練任務:自我模仿體驗、咨詢教師、伙伴討論、根據基本動作創編出有創新的動作組合、組內分享交流。這樣的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內容。
2.感知審美意蘊,提高身體素質。
民族特色健美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性傳承結晶,其中民族音樂、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是構成民族特色健美操的三大要素,都是各族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出來的。民族特色健美操所包含的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對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審美價值包括:一是形象美。以傣族舞蹈的典型元素孔雀舞姿為例,時而節奏緩慢,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加快,動作靈活,感情奔放張揚,給人以藝術形象美感。二是色彩美。各民族服飾色彩風格不同,如彝族喜好運用對比強烈的多種色布進行拼接,全身以紅色為主,紅黑相間,雜以綠、藍、白等色,鮮艷奪目。三是聲律美。中國民族音樂豐富多彩,民歌、民間小調、民族器樂、民間曲藝等音樂種類繁多,學生可以通過聆聽此類元素融入后的民族特色健美操伴奏樂熏陶情感。此外,在提高身體素質方面,民族特色健美操對學生力量、速度、協調性的提高也大有幫助。
3.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特色健美操作為體現我國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世界當代文化融合的典范,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民族特色健美操在中國發展歷程不久,但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精神,承載著民族原生態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的舞蹈、音樂、服飾文化同當代健美操運動碰撞而產生的神奇結晶。將民族特色健美操引入國際漢語課堂,是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表現,也是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舉措。把民族特色健美操的教學和弘揚民族精神的使命結合起來,是促進前者持續發展的保障。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特色健美操體現著中華各民族自強不息、剛毅頑強的品格,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民族特色健美操進入國際漢語課堂的可行性
1.動作簡單易學,學生易于接受。
民族特色健美操在形式上多追求健身和娛樂的效果,在動作編排上多遵循民族性、藝術性及創新性的原則。成套健美操由單個動作組成,以徒手教練為主,輔以少數民族舞蹈特色動作和藝術體操動作。民族特色健美操具有重復節拍多、節奏輕快活潑、運動量適中等特點,初學者在適應后能夠較快跟上進度。總的來說學習難度低、學生易于接受。比如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的鍋莊舞,為迎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編者將原有舞步舞姿改編融合入健美操后呈現出具有民族特色健美操形態的學練項目,受到很多學習者的喜愛。
2.活動形式多樣,場地自主性強。
民族特色健美操活動形式多樣,可以在舞臺正式表演,可以在平時即興演示,可以在歡慶節日時集體呈現,可以在閑暇時自主健身,也可以作為漢語言課堂中某環節活躍氣氛。為增加趣味性,師生可持輕器械道具進行學練展示,如手鼓、手絹、扇子、鈴鐺等。民族特色健美操的活動場地自主性強,通常不限制場地,將學生分列排好后便可實施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視頻,然后親身示范,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學習鞏固。學練一段時間后,可以舉辦相關的舞臺展演和比賽,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性。
3.國家大力支持,全球健身熱風行。
民族特色健美操在2003年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被引入表演項目中,在2015年第十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被正式確立為競賽項目。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強調了全民身體素質提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民族特色健美操在此趨勢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中國大眾對其學習需求顯著上升。在全球范圍內,健身一直是各國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數量巨大的民眾積極參與進來。將民族特色健美操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是順應中國發展戰略,滿足全球民眾需求趨勢的舉措,具有雙重意義。
三、民族特色健美操進入國際漢語教學課堂的應用分析
民族特色健美操作為文化才藝創新形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凝聚各民族情感的作用,近些年影響力不斷擴大,進入中國各級各類教育課堂中。民族特色健美操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正處在興起時期,推動其普及和持續發展不僅可以豐富漢語課堂內容,還可以促進民族文化融入教學、增強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筆者在教學環節和教學注意事項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教學環節
1.備課。
備課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好一門課的前提。民族特色健美操可以作為中華才藝教學項目開展,和其他正規漢語課程一樣需要嚴謹系統的備課,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等。在通常認知中,實踐類課程的教材非必需,對于民族特色健美操教學來說卻并非如此。教師應通過鉆研教材,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本項目教學進行打磨,注意語言應用和動作技能相結合。國際漢語課堂的學生年齡不等,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不盡相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根據其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準備難易程度不一的教學內容。
2.上課。
上課是中心環節,民族特色健美操的上課方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可以在教室、劇場等場地進行,可以按照年齡、班級、性別等分開教學,可以使用團花、彩條等相關道具,可以進行徒手動作套路教學。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對新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個別指導,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總體進度。在課時安排方面,為防止學生疲憊和產生逆反情緒,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和學生需求酌情調整,建議每周2—4課時,每課時45分鐘。在課堂推進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分小組用漢語分享交流,互相鼓勵促進,同時培養團隊精神。
3.作業。
由于民族特色健美操課程中實踐環節占主導地位,因此書本作業的布置可視學校要求和課程目標情況而定。課后作業通常多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模仿、操練、編排等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積極組織民族特色健美操的班級內交流展示活動,寓教于樂,真正做到有所學、有所用、有所融入、有所創新。教師要把控課后活動質量,避免流于形式,在作業驗收方面,除了對動作技能提出要求外,還要對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進行考核,雙向促進,讓學生在語言和才藝方面都獲得成就感。
(二)教學注意事項
1.控制運動強度。
民族特色健美操動作較簡單,不過由于國際學生的年齡體力、運動水平不一,整套動作熟悉下來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和調整。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運動強度,不能為達到課程教學效果而強迫學生練習。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告知學生出現不適時要迅速上報,切忌強撐。通常中等強度的民族特色健美操教學是絕大多數國際學生都能夠接受的。
2.教師專業培訓。
民族特色健美操教師需經過專業培訓,學校可著重引進理論和技術水平都比較高的專業教師,也可從國內招募具有豐富編排展演經驗的“民間藝人”,入職后還要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構建民族特色健美操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只有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學方案,才能更好地為民族特色健美操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普及發展而服務。
3.課前準備充分。
師生在課前應準備充分,確定好場地,保證設備、道具準備齊全、擺放規整。教師對學生著裝提出要求,民族特色健美操動作幅度較大、連貫密集,為提高上課體驗感和安全性,學生要穿寬松的衣服并摘除首飾,穿透氣舒適的運動鞋并把鞋帶綁緊。通常在正式教學前要進行十多分鐘的熱身運動,防止后續肢體損傷。
4.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
民族特色健美操這類中華才藝課程并不拘泥于言傳身教,教師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影視音像教學,還可選派優秀學生代表進行示范教學,增強師生、生生互動,具有一定基礎后,可鼓勵學生在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自主編排節目進行展示。多手段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近些年面向國際學生的中華才藝教學以書法、繪畫、剪紙等為多,由于傳統文化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基礎不同,需要逐漸積累。再者以上幾類才藝項目教學的前期準備和后期收尾工作會比較煩瑣雜亂,這些現實困難容易使課程流于形式,朝著純理論化的方向發展。民族特色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問題,為中華才藝課程注入新鮮血液,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和吸引力。民族特色健美操運動量容易控制,學生通過練習能夠訓練動作的協調性,增強節奏感,發展速度、靈敏度、力量、柔韌性等,同時接受審美文化的熏陶。隨著民族特色健美操的系統化發展,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日益凸顯,應用于漢語課堂的可操作性大增,其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普及也是大勢所趨。雖然民族特色健美操存在起步時間晚、發展速度慢、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但相信在諸多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國際漢語課堂教學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亞.論大眾健美操運動在中國民族本土化的必要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97-98.
[2]王曉明.新時期華文教育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9.
[3]陳夢.探討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運動,2016(24):93-94.
基金項目:2019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閾下中華美育在華文教育中的創新性實施研究”(編號19JY15)。本論文在江西理工大學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曉明博士的指導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