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城 鄒佳瑤 周悅 孫嘉璐
摘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穩步實施,中國與以東盟為首的一眾貿易伙伴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中國在與東盟的貿易過程中所面臨的這些挑戰不僅會帶來貿易上摩擦,同時也會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實施。因此,把握“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貿易挑戰的內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是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一帶一路”;東盟;貿易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偉大暢想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與實踐,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552億美元躍升到2017年的514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接近20%。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政策實施以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已經占到我國全年外匯總收入的五分之一,中亞與東南亞已經成為我國非常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在全新的歷史路口,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在迎接歷史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深入探索“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貿易發展中的挑戰,對于深化雙方貿易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繁榮,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極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領土主權爭端問題嚴重,影響雙邊貿易往來
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和部分東盟國家之間存在著一些領土主權糾紛問題,這種政治上的對抗很容易造成經濟合作上的約束,影響雙邊貿易的正常開展。比如說南海問題,就一直是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之間的邊緣政治戰場。從2009年的“外大陸架劃界案”開始到2016年“黃巖島”事件的不斷發酵,一度將中國與相關國家陷入到政治斗爭的無盡螺旋之中,迫使雙方矛盾不斷升級,引起兩國民眾的強烈反對,在國內形成抵制外貨的負面意識,嚴重侵擾雙方經貿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國際經濟形勢的繁榮穩定。
(二)各國之間非關稅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經常發生
在國家貿易中,有國家合作共贏,將視野投射到為全人類謀福祉的偉大事業當中,自然也會有為了眼前利益,建設貿易壁壘,獨善其身的國家。尤其是在幾輪全球性的金融動蕩之后,世界整體局勢風云變化,很多國家的經濟復蘇、發展動力匱乏,逆全球化思潮涌動,貿易保護主義悄然興起。在于東盟的貿易合作中,我國也面臨著很多類型的貿易壁壘。比如說,在關稅以外,部分國家會在技術標準、檢驗檢疫和通關程序來對中國對外貿易加以限制。尤其是以馬來西亞為首的周邊國家,因為國內的商品出口類別與國內貿易結構與我國近似,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經常會對我國產品加以限制,采用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等手段增加我國商品的出口成本,極不利于我國一帶一路工程的落實。
(三)長期的貿易順差,導致貿易不平衡加劇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往來愈發頻繁,雙方積極地取消了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雙方服務業和投資市場逐漸開放,貿易壁壘不斷削弱,整體向著自由、開放的現代化世界貿易發展,貿易轉移趨勢明顯。自2012年以后,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合作就從過去的貿易逆差轉變成為貿易順差。我國近年來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優勢已經初見端倪,國內整體經濟發展局勢平穩。反觀東盟好很多國家,自金融危機之后,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導致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致使雙邊貿易不平衡加劇。而這種貿易商的不平衡也讓部分國家產生了仇視中國的情緒,宣揚“中國威脅論”,進而讓擔憂和恐慌的情緒在東盟各國之間蔓延,不利于我國與東盟貿易的長久發展。
二、加快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合作的對策
(一)積極建立落實雙邊談判、磋商機制
商業合作的正常展開,離不開有效、積極的溝通,為了強化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合作,首先應該建立雙邊談判和共同磋商機制,對于政治上的一些敏感話題,應該加以限制。中國和東盟國家應該加強雙方政治層面的戰略互信,立足于人類和平理念,避免軍事化手段,堅持國際規范和各類共同準則,通過談判和磋商來解決問題,求同存異,就事論事,在商業上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用多種手段來緩解、解決各種爭端問題。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應該建立起互利互信的統一戰線,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中國與東盟各國應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領導人外交,商會溝通等手段加強雙方多層面的交往與互動,增進兩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互利共贏,開放合作,積極交流,避免誤會。
(二)加快雙邊貿易區建立,降低貿易壁壘
在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國內還是東盟各國都在積極建設境內外的經貿合作區,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階段性的成果。為了實現一帶一路戰略中對于強化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產業升級等要求,需要以企業為主體,在堅持商業運作的基礎下,建設互通有無的雙邊貿易區,充分發揮失常的主觀能動性,
由投資主體根據市場情況、東道國投資環境和引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決策。東道國以貿易合作區為起點,吸引外資,增加就業,擴大出口,交流技術,快速實現雙邊經濟的共同發展。中國與東盟以貿易合作區為中心,有利于雙方對合作伙伴貿易發展政策動態的了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技術、基建、稅收等多方面獲得更加便利的條件,實現國家層面的企業“抱團”,大大降低世界市場經營的風險。
(三)深化新時代貿易,尋找貿易新需求
現階段我國一帶一路政策還是聚焦在基建環節,能夠有效幫助東盟國家加快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實現工業化進程提速。但是我國除了基建以外,在很多其他延伸環節也有著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建設優勢,新時代的中國很多裝備和產能質優價廉,綜合配套能力強,所以在于東盟國家合作的過程中,中國應該積極發揮產能與技術優勢,在金屬、建材、電力、化工、紡織、通信、生物、新能源交通等諸多領域尋求貿易可行性,減少國內過剩產能的同時,與東盟開展積極的貿易合作。深化新時代貿易,尋找貿易新需求不僅僅能夠優化國內產業結構,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東盟國家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東盟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合作中為雙方提供更多的市場機遇,促進貿易平衡。
參考文獻:
[1]曹云華,胡愛清.“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東盟農業互聯互通合作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5(12)
[2]張紀鳳,宣昌勇.“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升級版”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5(12).
[3]李文.“一帶一路”與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J].東南亞縱橫.2015(10).
[4]馮氏惠.“一帶一路”與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機遇、挑戰與中越合作方向[J].東南亞縱橫.2015(10).